我们太喜欢给建议了,却往往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该公司的业绩下滑
我先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
最近你发现公司业绩一路下滑。你要和业务部的负责人王晓程谈谈,看看发生了什么,接下来该如何处理。
于是,你把他叫到办公室,一脸严肃地问:“锤子,公司最近业绩一直在下滑。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
小锤浑身颤抖,紧张的说道:
“老板,这两个月队伍走了几个得力干将。另外,这段时间市场上有竞争对手,和我们的产品功能基本相同,但是价格比我们低很多。用户现在觉得我们的产品太贵,都跑去买了,所以性能只有下降。”
如果你能帮我多招几个销售,给我适当打折的权利,我有信心我的业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你听起来像一个借口,问:
“多招几个销售没问题。我帮你向人力资源部的李问好。但是价格高不是原因。我们一直以这个价格销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使用好的材料,利润不高。现在再打折,利润就更少了。”
看到你犹豫不决,小锤接着说:“现在市场变了,竞争对手主动降价,我们得跟进。如果晚了,市场可能就没了。通过薄利多销,先驱逐竞争对手,夺回市场。”
他说这话的时候,你心里一紧,觉得挺有道理的。你频频点头。没等你开口,小锤接着说:“只要你给我打折的权利,再给我两个人,我保证下个月。性能可以翻倍,市场会带回来。如果我做不到,我就离开。”
王筱翠的真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脸上带着迷人的微笑,你答应了他提出的条件。
一个月后,公司的销售额确实增长了2倍。但是因为都是打折销售,团队运营成本和利润都变成了负数。
而且竞争对手居然又降价了,摆出一副要打个价格战到死的样子,小锤找你要更高的折扣。
怎么办?
又倒下了?会失去更多!
不摔?市场没了。
砍人?团队散了。
锤子,你在欺骗我。你累坏了。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问题,没有发现本质问题,你吃错药了!
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本质问题?应该如何找到本质问题?
问题的性质
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要找到本质问题,首先要看问题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比如我问你:区块链是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区块链的意思,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认知中已经有了区块链的知识,那么这个对你来说不是问题,或者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举个例子,我问你:你这个月为什么表现这么差?
这是问题吗?
不一定是这样。如果公司给你100万的业绩目标,你做50万,那么这就是问题。
但是,如果目标是100万,而你已经赚了100万,那么就不是问题了。
你听到了会问我:我怎么了?!
那么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是:期望与现状的差距。
假设某物的预期价值是(B),现状是(B’),那么差距(B’→B)就是问题。
为什么我们常说“没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因为没有问题,意味着你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不知道现状是什么。你自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有一天和尚打卡,随波逐流,一脸迷茫。
举个例子,你刚给一群人讲完一个长篇大论,然后问:“有什么问题吗?”
大家回答你:“没问题。”
不要天真的以为大家都懂。更大的可能性是:
他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理解的,为什么要听你说这一大段,他没有期待(b);
我不知道我懂什么,我什么都不懂,我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找不到我的现状(B’)。
所以,并不是他完全理解,没有问题。他反而不知道自己懂不懂或者什么是完全懂的,所以找不到差距在哪里。如果他找不到差距,只能回答:没问题。
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要围绕(B’→B)这一部分。没有这个差距,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无从谈起。
但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沟通却不是这样。在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之前,我们往往急于开始给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文章开头的问题:“锤子,公司最近业绩一直下滑。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很模糊,怎么计算下降?目标性能是什么?现在表现如何?下降的速度是多少?这几个月发生了什么?
以前100万,现在30万?
还是现在从100万涨到了80万?
虽然性能变差,但这两个问题明显不同。一是解决70万元差价的悬崖式下跌,二是解决20万元差价的业绩波动。你给出的解决方案当然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是第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大手术,比如降价销售,整个团队换血,甚至战略调整;
而且如果是第二个问题,那就补两个销售,给团队打一针鸡血,老板吼,大家往前冲,可能就解决了。
比如,我最好的朋友跟你抱怨她最近跟男朋友关系不好怎么办?
你说“我也不是很喜欢他。不喜欢他就换。反正你还年轻。”可能,夫妻俩昨天刚吃过饭,因为盐太多吵起来了。
比如员工给你的建议:客户说我们的包装太难看,你能换一下吗?
你说:“那我们就找一个新的设计师来设计一个新的包装,取代现在的。”
也许,事实是1000个顾客中只有一个回应,其他人都喜欢。
所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问题是什么,不要急于给出方案。否则讨论的过程就会变成鸡和鸭说话,或者用高射炮打蚊子,找到症状,却吃错了药。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描述一个问题呢?
如何描述一个问题
第一步:定义期望值(乙)
你的目标是什么?
正常情况应该是怎样的?
这个目标可以衡量吗?
第二步:准确定位现状(B’)
前面的例子很简单,现状很好描述。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明确描述目前的位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现状往往不是一维的,需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本文提到的团队绩效。描述现状的时候,光说业绩数字是不够的。我们要从历史销售数据、团队人员状况、产品质量、渠道营销、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等方面综合描述。
而且,在描述的时候,你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意见?
比如:今天好冷!
请问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你说,这当然是真的。我已经冷得发抖了。你瞎了吗?
不对!
冷是看法,不是事实,那么什么是事实呢?
现在温度=0℃,这是事实。至于0℃,不管你觉得冷不冷,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
所以这种冷感就是观点。
在描述现状时,我们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来构建,而不是意见。
否则现状会变得很模糊,你不知道现状和期望(B'→B)的差距在哪里,给出的解决方案自然会有偏差。
第三步:用间隙(B'→ B)准确描述问题
下次请记得不要问“你的表现这么差,你打算怎么办”这种模糊的问题,因为你认为差的不一定和他认为的一样。
在他眼里,下跌20%可能算正常波动,但你已经很担心了。
所以,你想让他给一个方案,但你听到的是他在不断找借口。
你讨论的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你讨论的是什么是“不好”?
那我该怎么问?
你应该问:你前三个月的业绩分别是100万,110万,105万,这个月变成了80万。我们来讨论一下下个月如何实现120万。
这样问题会很集中,第一句话可能是个好办法。
一个问题,就像路灯,只照亮下面某个特定的区域。
你想要的答案就像丢失的钥匙。如果你想找到它,你必须打开它上面的路灯。
但如果问错了问题,就像开错了灯,永远拿不回钥匙。
问一个精确的问题是你找到正确答案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好了,问题描述清楚了,那么怎么才能找到答案呢?
如何找到答案
从(B’→B)从现状(B’)寻找路径?
比如人体正常温度(B)= 37°C;现状(B′)= 38.5℃。
问题的准确描述是:我的体温是38.5℃,比正常体温(37℃)高1.5℃。我发烧了。怎么才能降到(37℃)?
如果您的解决方案从(B’)开始,解决方案可能是:
直接冰敷头部降温;
或者吃很多冰来降低体温。
但真正的问题是38.5 → 37度。这就是区别吗?
没有!
发烧只是表面问题,本质问题可能是细菌感染。
表面问题只是本质问题引起的症状,而我们往往把症状当成问题本身,所以急于消除而忽略本质问题。
这样一来,头疼就好了,就算温度暂时下降,过一段时间又会回升,真正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不要觉得这个案子看起来弱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这种弱智策略。
留下两个员工,再多招两个!
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降价,我们也会降价!
如果员工处于消极状态,那就天天打鸡血!
说话就吵架,就不说话!
当时看似有效,但用不了多久,同样的问题就会一再出现,或者引发新的问题。
怎么办?怎样才能穿透表面的问题,找到本质的问题?
如何找到本质问题?
答:不要盯着问题看!
遇到问题,要有足够的信息准确描述问题,这是第一步。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盯着问题,盯着症状找不到答案,或者只能找到治标不治本的解决办法。
就像门锁了一样。钥匙不能在门上。盯着钥匙孔也没用。你得去别处找钥匙。
那么去哪里找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B’)是怎么产生的。
举个例子,我们先把公司这个月业绩的(期望值B)= 100万,然后我们该怎么办?
月度表现不会自己完成。所以,同时要制定实现的方法。我们假设这个方法是(a);
那么,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做到(a),就能完成(b)。
注意:这里所说的方法包括与之相关的人、事、物等等
现在做了(a)之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B),却达到了(B′),导致了(B′→B)的差距。
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表面问题,或者症状。
然后我们开始分析,(B’)为什么?
结果我发现了一个讨厌的竞争对手,他们降价了。
这个因素,当时我们公式化(a)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是过程中的突然变量。我们称之为(c),现状的出现(B’)是分不开的。
至此,我们发现现状(B’)并不是由空出现的,而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
a:用于实现(b)结果的方法。
方法不对,目标自然无法达到。
b:期望值。
如果目标设定不当,或者目标设定过高,那么即使A完美实现,这个目标也无法实现;
c:过程中出现的变量。
方法和目标都没有错,只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导致目标没有实现。
所以,(B’)只是一个症状,ABC是导致这个症状的三个因素,是更本质的问题。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盯着(B’→B),要通过(B’)来看ABC,我称之为透析棱镜。
接下来我就说说这个棱镜怎么用。
透析棱镜B:校准目标
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会习惯性地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你没想过目标本身是错的吗?
什么?你在找借口。好吧,如果达不到目标,可以说有问题。
做不到就要努力,就要坚持,就要学习。有什么问题?
是的,你是对的,但前提是你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比如你的目标是幸福,那就不是正确的目标。
请问,幸福怎么衡量?
幸福没有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既然无法衡量,就无法知道与现状的差距在哪里,找不到差距,甚至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存款不够吗?还是房子不够大?
是老公不够帅吗?还是儿子不够聪明?
还是隔壁总是有老公孩子让你心烦,让你烦躁?
没有明确的目标,你认为的问题永远存在,永远无法实现。你整天都觉得不开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随之而来的是间歇性的嫉妒和持续性的焦虑。
再比如,你唱五音不全,你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年内成为专业歌手,举办一场万人演唱会。
然后你继续努力学习和练习。半年后,你报名了《中国好声音》,想向他们展示你这半年的成就,更想成名,踏上梦想的舞台。
一开口说话就霸气十足,跳了两个八度,直接傻傻的看着评委。最后,你被当成观众扰乱现场秩序,请离开舞台。为什么会这样?
你练习的方式有错吗?还是课程不够专业?
都不是,但是这个目标目前对你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一个错误的目标会让你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
如何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
设定目标的SMART原则
为了设定目标,我们必须遵循SMART原则。什么是SMART原理?
具体、清晰、具体
比如我刚才说的目标就是要快乐。这个目标没有错,但是实现不了。因为幸福的定义不明确,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达到。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想快乐,你必须做点什么,这样你就可以用清晰明确的行动指南来代替这个目标。
比如我的目标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公。我可以一周一起去看一次电影,一年出去旅游一次。
m:可测量,可测量
目标实现与否是可以衡量的。比如你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客户满意
那么什么是满意呢?
这是无法衡量的,所以需要添加一组数据维度,比如用户的好成绩在9.5以上,这样就可以衡量是否达到。
答:可以实现,自己可以实现
你不能设定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比如上面说的唱歌例子,那个目标是好的,但是离你现在的情况太远了,不能成为歌手。你几乎不可能在一年内实现。
你可以先设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比如参加一个唱歌培训班,通过毕业考试,然后在k歌软件上上传一个封面录音,得到100个粉丝,100个赞。
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那么设定更远的目标会更靠谱,否则你会因为目标太远而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改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目标的达成必须是一个自己的力量可以控制的过程,不能把目标的达成寄托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其他人或事上。
比如目标是下半年升职,或者他可以更喜欢我,这个你控制不了,因为决定权在对方,你可以换一个,做到连续两个月团队表现第一,增强你对他的吸引力。
r:奖励,完成后满足
我不能把目标定得太远,那么我可以定一个更近更容易实现的目标吗?
那么你需要衡量,当你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满足你的存在感知。
如果一个目标太接近,太容易,即使完成了,你也不会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它不是一个好的目标,这会让你失去对它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动力。
t:有时间限制,有时限
一定要有时间限制,否则任何目标都没有意义。比如我的目标是赚100万。需要多久才能实现?1个月?1年?十年?还是50年?
不同的时间限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计划。
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这个目标就会变成口号,起不到任何作用。
除了这五点,你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用正面的语言来描述
2.你的目标不应该伤害别人,也不应该伤害你的其他目标,而应该保持整体的平衡。
区分目标和手段
除了SMART原则,你还要注意区分目标和手段。
我们用方法A来实现目标B,但往往在过程中,我们以A本身为目标。这是怎么回事?
比如你设定了一年读50本书的目标。
那么,具体应该看什么书呢?历史?生意?还是文学?找不到方向。
到了年中,发现自己只看了10本书,下半年就开始赶了。到年底,我终于读完了50本书。然后呢?
我好像什么都没学到。看完这50本书我能做什么?还是一脸迷茫。
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
你不应该问“读书是为了什么?”
而是问:“为了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吗?”
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可能是写学术论文;
也可能是准备一个重要的演讲。
这种阅读可以有效。阅读是你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但我们往往把它当成目标本身。
再比如,图书馆里有两个人在争吵:一个是关窗,一个是开窗,两个人吵个没完。
图书管理员走过来,分开问他们:“为什么要开关窗户?”
其中一个说:“我想开窗,因为天气太热了,我想呼吸,想吹吹风。”
另一个人说:“我想关窗户,因为外面噪音太大,影响了我看书的注意力。”
结果馆长关了窗户,带了电风扇,两个人的问题都解决了。
窗户关不关是手段,开/关窗户后想要的结果是目标。
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不要纠结手段,达到目的。
关于这一点,在谈判中也很常见:
谈判双方经常在某个价格问题上僵持不下,一方更便宜,另一方反正不打算降价。我该怎么办?
那就是以手段为目的。
我们想降价,但是对方拒绝降价,大概是为了给对方公司实现更高的利润。
那么,你们谈判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帮助对方提高利润,而不仅仅局限于这个产品目前的价格。
比如你公司的网站流量很大,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们不能给你更多的价格,但是你可以让你公司的广告免费出现在我们的网站上,我们网站的流量很高,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了解你,提高你品牌的知名度。
这样,你可以低价购买对方的产品,对方可以通过你的网站增加他们的总收入,这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目标失误造成的问题。
所以,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应该是检查你的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你把手段本身当成目标了吗?
目标是错的,没有什么是对的!
透析棱镜a:重建方法
第二步是看(一)
当现状(B′)出现时,我们会习惯性地从(B′)找到另一条通往(B′)的路。事实上,这是暂时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永久的解决办法,这往往会导致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正如我们以前说过的那样。
从这个示意图可以看出,现状(b’)不会无辜出现,而是由原方案(a)造成的。如果不改变原来的解决方案,现状将难以改变。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1861年,清政府开始了为期30年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人的先进技术,但最终失败;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也向西方学习,但很成功,一举超越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为什么?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制夷长技,西用中国风”这八个字。你什么意思?
借鉴外国控制外国是“借鉴外国控制外国”的缩写,意思是借鉴西方的长处,也就是他们的科技。学了就可以反过来处理。
但是最后四个字“中国风用在西方”是什么意思?
也是速记。原话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结构,或者说是维持原有的封建宪法和儒家文化。这些是不能动摇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学习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国力。
听起来挺不错的。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如火如荼,但是越往后,阻力越大。为什么?
北洋海军,有枪有炮,号称亚洲第一海军,但在甲午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为什么?
这是强行改变(B’)而不改变原a。
表面问题似乎改善的很快,但原A并没有动摇,表面下隐藏的本质问题依然存在。
洋枪换了,但是应该怎么用?军人应该如何训练?现代战争怎么打?
洋枪可以自己仿制,但质量如何保证?如何提高产能?时间长了怎么修复更新?
这些问题需要在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改变。,从而得以解决。你不用借高级西装穿就能成为CEO。
表面看似闪亮,实则满目疮痍,却发现是个空心蛋,晚了。
就好像,你明明种了一棵苹果树,结果已经长了一半。现在你想把它变成一棵葡萄树。但是,你不是把苹果树砍了再种,而是直接把葡萄挂在苹果树上。葡萄很快枯萎,因为它们不能吸收树干给予的营养,或者营养不匹配。
另一方面,日本的明治维新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在科技和军事武装上学习西方,而且完全西化了西方。
建立新政府,向君主立宪制转变,在经济上推进殖民化和工业化,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倡导社会生活的文明化和欧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是对(a)的直接推进,真正推动了国家的整体改革。
所以,要想大幅度改变现状或者实现新的目标,就要改变原来的(a)而不是转向(B′)。
中国崛起后,原来的(A)彻底毁灭。虽然代价惨痛,但本质上还是要解决问题的。
重复原来的方法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如果你想有不同的结果,你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具体怎么做?发现问题如何调整(a)?
回到最初的情况。
王小水的团队留下了两个重要的合作伙伴,不应该马上给出解决方案:再补两个销售。
而是回去看看王小水平时是怎么经营团队的,也就是什么是原创(A)?
管理方法是什么?责权利是否平等?是否使用情境管理?
团队结构是怎样的?对的人在对的地方吗?
激励机制能激励大家吗?资源分配是否不公平?还是保健因素没给?
哪一部分导致员工离职?
如果这些导致员工离职的原有制度没有改变,只是简单的补上两个新人,那么还是会有新员工继续离职。
调整(a)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特性和不同的时间空背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是我今天能在这里告诉你一套,适用于所有症状。
你平时看的大量方法论书籍,以及后面我们要讲的很多课程,都是关于各种(A)的,就像是不同的药丸。当你能迅速找到问题的本质时,你就能在这些药丸中找到合适的药。
透析棱镜c:消除变量
先说棱镜的第三面:变量(C)
如果(a,B)没问题,(B’)还存在,那么一定有变量(c)。
这个(c)可能是内部变量,比如发现原计划(a)中有人不胜任工作,或者团队执行力低于预期。
这个(c)也可能是外部变量。比如你平时很注意身体的保养,控制饮食,坚持锻炼,但还是感冒发烧,不是(a)有问题,而是可能感染了病毒。这种意想不到的病毒入侵就是变量(c)。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c)?
首先你要建立一个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叫做形象、数字、理性。
这三个字出自《易经》,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公式。形象、数字、理性是什么意思?
意味着任何现象的背后都必须有数据,任何数据的变化背后都必须有原因。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一个现象的时候,你要迅速找到相关的数据,然后用数据来解释问题,这样可以让你从感性认知变成理性分析。
面对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要避免使用“我感觉”这个表达方式,比如我感觉最近有很多用户投诉。
这种反馈没有任何意义。这只是你的看法,不是事实。如上所述,您应该使用数据来说明,例如:
上个月我们销量1000单,接到投诉电话2个,投诉率2‰;
这个月我们卖了3000单,但是接到20个投诉,投诉率6.7‰,比上个月高出三倍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这个数据够吗?
还不够。你应该继续挖掘更详细的数据,比如:这20个投诉电话有哪些投诉?
然后你发现他们19个投诉产品质量,一个投诉物流。
当然,你可以继续提问,比如哪些部位是具体质量问题?百分比是多少?这些产品是什么时候生产的?等等。
总之,现象背后的数据分解的越精细,问题就越准确。
有了清晰的数据,我们就能找出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
如何找到数据背后的真相?
我们可以使用5Why提问法。
我会连续问五个原因,找出这个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5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意在提醒你在得到第一个答案后不要以为都是,而是继续深入挖掘)
例如:
"为什么这个月的次品率是上个月的三倍?"
“因为最近销量突然增加,这个月开始昼夜两班,晚上次品率比较高。”
“为什么晚上次品率更高?”
“因为晚上质量控制不严格”
“为什么晚上品控不严格?”
“因为工人晚上都在偷偷看手机。”
“为什么半夜加班还偷偷看手机?”
“因为最近刚好是世界杯..”
原来世界杯这种外因导致了你们产品质量下降。
然后呢?打电话给国际足联让他们取消世界杯?
在发现根本原因后,你应该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实施改进措施。世界杯不能暂停,但可以阻止工人拿着手机进厂,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渗透现象看本质
我们太喜欢给建议了,却往往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的本质是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所以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期望是什么,现状是什么,才能准确界定问题。
明确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答案,这是第一步。
但问题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而是由目标、方法、变量三个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
你可以用透视棱镜的方法找到隐藏在表面问题下的本质问题。
第一步,标定目标b。
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同时避免以手段为目标;
第二步,重构方法a。
现状是原方法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变现状,不能从现状出发,增加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而是回去重新构建原来的方法体系。
第三步,消除变量c。
AB没问题的话,问题还是存在的,肯定有变数。你可以通过形象、数字、理性的基本框架去寻找,通过5Why的提问方式去挖掘真正的原因。
在原著电影《教父》中,作者马里奥·普佐有一段经典的旁白:
“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到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
1.《棰怎么读 趣读 | 知乎10万赞回答:真正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棰怎么读 趣读 | 知乎10万赞回答:真正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05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