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奏对于表演艺术的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行动;哪里有行动,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简而言之,在我们生存的每一刻,我们的内外都有一定的速度节奏。”
在《舞台速度与节奏》一书中,古里亚夫进一步解释道:“节奏这个词...意味着程度、程序、对称活动等等。节奏的概念反映了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一种有组织的品质。
比如昼夜或四季的交替,行星的运动,人的呼吸...所有这些都是在严格的秩序基础上进行的。这些人的生活和自然生活的过程具有严格有序运动的重复性。由此可见,节奏是一个反映宇宙秩序与和谐的概念。"
人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组织自己的行动,对目的的理解,即过程的意义,决定了行动的节奏。
在生活中,目标明确的过程会形成有机的节奏感,比如白天工作的紧张,晚上睡觉的放松;相反,节奏紊乱——即无意义活动的积累。每一个具体过程的节奏都是由它的目的决定的,节奏是作为掌握顶过程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简单来说,节奏是在有意义的动作中产生的。
节奏对表演艺术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研究。
第一,演员的表演是人们生活过程在现实中的再现。既然节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运动,“电影人物……应该用人类的有机本性来建立人物的有机本性。”...电影演员创作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第二,节奏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形式的意义。它可以根据速度在时间和空上的标记(速度)和强度(强度)来组织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统一各组分。
以形式为特征的表演创作与之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表演艺术领域,节奏是通过身体表现(外在)和心理反应(内在)来感受和理解的,其专业术语被称为“表演的速度节奏”。
它来自斯坦纳系统术语,是性能技术的要素之一。
作为帮助演员唤起正确体验和情绪的手法,也是形成舞台表演节奏和情感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是指内外运动的速度,是节奏的成分之一和外在表现;节奏是贯穿于整个表演过程的一种交替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的是内外动作的力度、长度和放松。
比如常说的“表演失节奏”,不仅指速度,还指演员的动作和经历的强度,即舞台事件实现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此外,节奏的概念还包括节奏,即动作的某种统一性,以及它在时间和空上的安排。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节奏地运动、说话、呼吸、工作时,是指紧张与放松、力量与放松、运动与安静均匀而平稳地交替。相反,可以说是心律失常,说话结巴,工作没有条理等等。
斯坦尼说:“如果你找到了合适的剧本或角色的速度和节奏,你就能自然、直接、有时机械地抓住演员的感受,激发正确的体验。”
由此可见,动作的速度和节奏既能唤起演员的情感体验,又能营造一定的情感氛围,帮助演员准确把握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任务和动作。在一部电影中,屏幕节奏是各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
导演的蒙太奇很重要,而作为电影形象的创作者,对表演节奏的掌握对剧情冲突的表现力和塑造人物的连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拍摄过程中,制作过程的不连续性给电影演员带来了表演过程的不连续性。
“电影演员不是站在正方形或圆形的舞台上,花三个小时创造一个角色的生活,而是进入一个更小的空房间,在那里他必须将他的戏剧表演分成三个或四个阶段。他希望能把拍摄第一天的创意和第二天的创意协调起来,产生一个充满逻辑和想象力的整体。”
因此,为了集中叙述剧情内容,也就是说完成每个场景中独立的、相对相关的动作,间断拍摄要求演员在充分熟悉剧本和分镜头的基础上,对节奏有正确的把握。
如果每次表演的节奏都偏向于完全独立的动作,那么人物的性格就不会连成一个整体;相反,如果你更喜欢完全一致的联系,人物的闪光点可能就不突出了。
同时,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节奏也要区别对待,最终体现出人物的统一性和多面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像著名的瑞典两栖导演英格玛?褒曼说:“节奏至关重要,而且永远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节奏所反映的准确性会对角色的性格产生反应。
作为演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化妆来改变一些人物的造型,但大多数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演员本身固有的基本轮廓,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千人之上”。
如果一个演员想把自己和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不愿意被逐渐定义为某种类型,就需要把不同角色的不同人物刻画得细腻,让观众通过屏幕感受到你可以是角色“A”,也可以是角色“B”。在创作不同的人物时,正确掌握每个特定人物特有的速度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经常可以通过了解一个演员的好坏来判断他是否成熟。
比如达斯汀·霍夫曼,可以等同于电影《稻草人》中一个对生活一无所知但数学天赋极高的“雨人”,也可以等同于电影《雨人》中一个对生活一无所知的奸诈者,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狡猾的智障者。
正因为如此,达斯汀·霍夫曼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一千张脸”的美称,观众也生出了他们的欲望——看到他在一个又一个角色中扮演更多的角色,他们会暂时忘记演员本人,期待他在不同电影中塑造的新角色。
二、节奏与性格——表演节奏与性格基调
一部电影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中间的银幕上塑造出自然真实、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为了让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的独特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有必要从人物性格的分析入手。性格通常可以理解为处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而性格的思想和情感是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品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了什么,而且表现在他如何去做。”
也就是说,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其行为、态度逻辑和情感表达。人的性格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剧本中人物性格的表现主要不是靠客观描写,而是直接表现在行动过程中,即人物已经习惯的行为。
我们知道《秋菊的故事》里的“秋菊”,首先是从她大步流星的姿势和她习惯性的双手合十放在棉袄袖笼里的动作开始的。
而人物的行为除了生活教育条件外,主要是由人物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决定的。
演员在分析一个角色的性格时,不应该单纯地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基本特征上,停留在一些静态的概念上,比如热情、活泼、孤独等。,而是从人物对剧中其他人物关系和情节事件的具体态度中总结出一般的逻辑性,从而动态地确定他的人物特征。
《雷雨》中的“桂露”,他卑鄙的奴性、贪婪的、无耻的、极善于算计的性格,表现在他与周围每一个人不同的对应关系上。同时,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不同人的不同气质导致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阿q正传》中的“阿q”不仅以被别人欺负为耻,还创造了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和自嘲。
总之,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不同的速度和节奏特征,他参与的一切都必须按照相应的速度和节奏进行。
如果演员把握住这个速度节奏,就能让观众看到人物形象里面是什么。要从人物性格上掌握正确的人物节奏,首先要把握“人物基调”。
根据《电影艺术词典》的解释,“一个人物的基调”是“剧中人物的基本(或主要)特征和色彩以及气质。是人物思想感情生活感悟生活节奏的集中表现。是演员塑造形象、刻画人物的标尺。”
如上所述,人物在表演中的任何外在表现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产物,外在行为会以内心感受为基础,组织自己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理论:人物基调是人物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节奏的体现是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所有运动的组织原则,那么当你掌握了一个电影人物的整体节奏,你也就掌握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演员可以根据以最少的努力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有目的地将任何过程与人物的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和动作的设计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沉默的羔羊》为例,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警史达琳这个角色,基调是“以实力、不屈不挠的精神、略带阳刚的性格去面对困难”。
影片开头对案件照片的独立分析,电梯魁梧的身材与其他男警校生的对比,人物塑造时最常见的女性首饰的缺失,以及整部影片中从未见过的裙子设计等。这些外部设计已经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开始形成。而要真正确定人物的基调,也要在具体的情节中实施表演节奏的表现。
第三,表演节奏和多面性
1.表演的节奏和人物的多面性“表演艺术塑造人物的过程,经历了表演节目的过程——人表现人——人表演人。”“人演人”这一阶段要求演员塑造逼真的角色,这是由电影的纪实性质决定的。既然自然人的性格在生活中的基调总是时而简单时而复杂,那么多面多彩的性格就必须有一定的节奏。
既然“电影表演需要演员创造出深层次体现的角色”,那么角色的多面性就需要在所创造的角色中得到深刻的体现。人物的多面性是人物基调和每个人物侧面的总和。
“生命本身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它给人一种常态,即个体性格的各个方面都来自于状态的不确定性。
让一个经受过战场考验的士兵在镜头前表演。他很可能怯场。我们能说他不勇敢吗?其实他只是不适应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只是反映了军人性格的一个方面。
2.表演节奏和人物的扭曲。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和其他表现形式一样,反映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评价。“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恰恰强调了戏剧中对立统一的重要性,人物形象的扭曲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
人物性格扭曲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它通过一些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正常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人物性格前后的巨大反差,因此不同于人物自身的性格轮廓。
“现代电影人物是矛盾的、二元的、微妙的差异和难以捉摸的结构。现代电影演员本身必须对这些矛盾敏感,必须善于传达。
与此同时,他们必须参与,或者说似乎参与了这一时刻。表面下可能隐藏着一个内省的MoMo。
反应灵敏可能与难以捉摸并存,暴力可能与脆弱并存。当性格的某一方面消失了,就会暴露出隐藏在它下面的东西。这是人格的再现。"
现代电影试图打破传统电影中人物固有的正常节奏模式,获得剧情发展的突然性,会给观众意想不到的结果。
性格扭曲是这种突然性的手段之一。
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在探索电影表演的潜力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他认为:
“生命的节奏不是由单一的节拍组成的,相反,它的节奏有快有慢,有时停顿片刻,然后又开始转动。有时它几乎停滞不前,有时又快得惊人...我不是说我要盲目地服从日常生活的过程,而是我认为通过这些停顿,通过这种顺应真理(包括精神的、内在的、甚至道德的绝对真理)的尝试,会导致一些现代电影在今天逐渐成型。”
影片中,随着人物变化前后的巨大反差,也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本来,各种构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服从于一个特定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发的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原有角色的表演节奏就会出现差异。
这种现象不是指单纯的无序差异,而是指基于人物语气的连通差异。我们可以从音乐领域理解在表演节奏的差异中对人物音调和人物扭曲的正确理解,这与电影表演艺术是相通的。
第四,理性与感性在节奏把握上的结合,不仅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无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是否有节奏感,他的手势都已经具备了节奏的属性),也是表演艺术的高水平造诣(可以称之为“很有节奏感”的表演,这将是一个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
要表现人物的真实,就要在表演节奏上做到“适度”。通过对剧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语气与它的多面性和冲突程度的关系进行分级,根据人物的情感强弱分为一级、二级等等。
这种理性的划分,会方便演员控制表演节奏,体现情感的输入,有助于把握层次化的表演,从而专注于拍摄场景,创造性、快速地创造出自己的角色在当时的场景和情节中应该承担的情感和行为。
对各级表演进行理性分析,可以使情绪的强度、性格前后的差异以及节奏放松的变化“适度”。
过于“理性”可能会让人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没有张力;过于“情绪化”可能导致舞台剧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认同的范畴,脱离整个剧本。
只有将表演节奏与“理性”和“感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温不火地体现一个电影人物的真实性,最终将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近百年前,电影理论家穆时纳克写道:“是节奏,否则就是死亡。”对于我们献身的艺术,这句名言一定不能忘记。
1.《节拍是什么意思 表演技巧中的节奏与性格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节拍是什么意思 表演技巧中的节奏与性格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17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