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部的石景山翠微山脚下,群山环绕,有一座名叫法海寺的古庙。早在1988年,它就与圆明园遗址、三星堆遗址一起被列为第三批国宝,但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更不为人所知的是这里珍贵的壁画。它们不仅是北京最古老、最完整的明代壁画,也是国内外最受认可的明代壁画。历经近600年的沧桑,法海寺在历经数次保护与修复后,静静地伫立在西山上,等待着能与寺内精美壁画一起阅读的人们。
法海寺全景——侯大元摄影
法海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4年,完成于正统8年,历时4年。它由中国和西藏社区的官员和僧侣设计和建造了近600年。秦英宗给庙取名“法海寺”。
位于石景山区磨刀口街以北,翠微山南麓,东临头山,西接盘龙山,北接福寿岭,四面环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宜人。法海寺寺保存了北京最古老、最完整的明代壁画,即大雄宝殿的10幅明代佛教壁画,工艺精湛,在中国壁画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白衣老人“托梦”太监有一个关于法海寺建筑的传说。据说明朝正统年间,宦官李彤想修建一座梵天刹以回报他的恩宠,所以他想日夜寻找风水宝地。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白衣老人对他说,这是最好的福地。当李彤醒来时,他大吃一惊,派懂风水的人到处寻找。当他在雨荷乡寻找水峪沟时,恰好与他梦中的景色相似。他向村民打听,发现是玉泉古寺旧址。当时,李彤很高兴知道这里是建庙的最佳地点,所以他在这里建了法海寺。
这个传说记载在法海寺和法海寺的铭文中。
古铜钟和白皮松法海寺寺有四个庭院,建在四层台阶上,东西宽72米,南北深150米。庭院占地1.08公顷。从石景山磨刀口村沿山路向北,远远望去法海寺,红墙黄瓦若隐若现。
在法海寺的院子里有一个古老的青铜钟,它被称为法海寺的必备之物。据法海寺文化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陶俊介绍,这座古铜钟高近2米,底径1.3米,重1068公斤。铜钟顶部铸有一对精美的水龙头,铜钟外壁上部铸有总计约1500字的梵文经文;钟腰下部共1154名演职人员,共约3400名演职人员。“这些铸字非常工整端庄,浑厚朴实,每字15平方毫米的字体,可以清晰辨认。”陶俊告诉记者,钟的内壁上还铸有梵文经文《金刚经》和《火影经》,共约2070字。古钟的敲击声圆润低沉,声音悠长,“几十里之外都能听到”。
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古老的白松,保存着壁画,这也是法海寺的另一个独特之处。“这两棵白皮松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活的‘文物’,”陶俊说。西边一棵树的树干周长为5.56米,东边一棵树的树干周长为4.22米。每棵树都将近100英尺高,树皮呈乳白色,像闪着银光的鳞片,守护着大熊星座。
法海寺壁画-好运男孩
壁画上能看到狐狸耳朵上的毛细血管保存在大雄宝殿的壁画被称为法海寺镇庙的珍宝。现存壁画分布在扇墙、东西山墙和正殿后墙。有10家店铺,面积236.7平方米,包括祥云、佛祖到会等。画出来的风景有它自己的魅力。
为了避免风化侵蚀、二氧化碳、照明等不利因素对法海寺正宗壁画的破坏,参观寺庙时禁止使用一切摄影设备,人们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手电筒下近距离观看正宗壁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正如业内专家所说,法海寺壁画的细腻笔触绝对超乎想象。以法海寺十大店铺中最受尊敬的壁画《水月观音》为例。最神奇的是观音菩萨戴的透明围巾。面纱上的图案是六个钻石花瓣,每个花瓣由40多根金线组成。薄如丝,薄如蝉翼,其精妙与精妙难以重复;微弱的手电筒光下,放大镜后面清晰可见的壁画中狐狸耳朵上的毛细血管更是惊艳;壁画中的六齿白象虽然不是真正的动物,但也刻画得栩栩如生,灵性十足。透过放大镜细看白象的眼睛,甚至可以看到小小的泪珠,特别好,特别顺从。
据介绍,近600年后,法海寺壁画依然金碧辉煌,色彩鲜艳,这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壁画遗址中是罕见的。主要原因是色素中使用了天然矿物质和植物色素,包括朱砂、石青、石青、石黄、花绿、藤黄、胭脂等。这与明清壁画的水墨渲染风格明显不同,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唐宋时期的重彩
此外,法海寺壁画对颜料的精湛运用和奢华程度是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法海寺壁画中使用的金粉数量惊人,皇家画家使用了贴金、混金、描金、画金等极其困难的技法。在他们的创作中,使每一条轮廓线都有一种独特的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这也是敦煌壁画或永乐宫壁画所没有的皇家美感。
当时有169名画家和工匠参与寺庙建筑和壁画,其中15名皇家绘画军士的名字被刻在法海寺前的楞严寺古建筑上,至今仍保存完好。明代画家很少在寺庙里参与绘画,并记录自己的名字进行宣传。
史上最大规模修缮历时7年响应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国家启动了法海寺的修缮工作,并分别于1953年、1958年、1983年和1986年拨款进行了四次大修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法海寺壁画,让更多的人领略法海寺壁画的神韵,2001年,北京市和石景山区文物部门在相关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原封不动地复制法海寺壁画,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与此同时,被毁的藏经楼、药师堂等建筑被重建,以恢复明代法海寺的完整面貌。
该壁画原画项目也已被列入北京市人民奥运会文物保护规划,并获得市文物局150万元资金的大力支持。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为临摹壁画做准备。这期间尝试了各种临摹、木刻水印、彩色喷射印刷等临摹手法,但在浸粉、堆金的过程中一直没有突破,可以表现出壁画的立体效果。直到2005年9月,北京的一家艺术公司宣布成功开发并复制了复制品浸粉堆金的立体效果技术,法海寺国宝壁画复制工程才正式启动。
据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壁画临摹两年,总面积237平方米。为了与原画保持一致,有些画也是手绘的。与复印技术相比,如复印、胶印、木刻水印、彩色喷绘等。法海寺壁画的镶嵌、着色和浸粉都是用柯洛型的方式临摹的,比较接近原作,有真实感。
壁画复制的过程中,克服了壁画的镶嵌、堆金等诸多困难,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使镶嵌的缝隙基本看不见,用手触摸或用眼睛看都明显有凹凸感。为了追求更真实的效果,临摹过程中也使用了真金。经专家最终验收后,临摹的壁画被悬挂在法海寺的药剂师大厅和东西房间,以保存展览。游客可以通过复制品清楚地欣赏壁画的精美。
然而,原始壁画已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并采取了进一步的保护措施。2003年8月,原壁画所在的大雄宝殿内的荧光灯管被拆除,加了一个屏风。所有的窗户都挂着厚厚的窗帘,以阻挡外面的阳光。想欣赏壁画的游客只能使用寺庙提供的手电筒。但是手电筒的照明范围有限,这个宝只能在微弱的手电筒光中给人看。而且存放原始壁画的大厅不仅配备了除湿、保温、调光设备,还采用了有限的开放式保护方案。
考古学家、石景山政协特别委员陈康告诉记者,尽管法海寺的壁画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但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光源的照射以及温湿度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从2001年到2008年奥运会前夕,法海寺共收到3.3亿元的紧急抢修资金。法海寺历史上最大的修缮工程终于在7年内完成,按照明朝原貌修复后展览面积翻了一番。
法海寺门——侯大元摄影
“钉子眼”的故事这座皇家古寺面临了许多危险,最终得救了。其中,康熙十八年和雍正八年,法海寺未受严重破坏,壁画保存完好。民国时期,被遗弃的法海寺被大量的士兵和乞丐作为落脚点,壁画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日本侵华期间,山上大量砍伐松柏,随后药师堂和天王堂相继倒塌,但大雄宝殿和里面的壁画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初,发生了一个关于法海寺的《钉子户》的小故事。
当时,中央公安纵队第25团第2营第5连驻扎在法海寺厅,连长叫刘存明。适合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公司的一个士兵洗完衣服后,直接在正厅北墙上钉了几颗钉子,拉着绳子晾衣服。
1950年4月初,当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组织艺术家到法海寺参观壁画时,他们在壁画上发现钉子,并立即向文化部文物局报告。4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到文物局反映情况,提出保护建议。4月14日文物局迅速发函,指示北京市政府“尽力保护”。
与此同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得知法海寺壁画的保存状况后感到震惊,担心壁画会再次出现错误,并立即向文化部报告。4月18日,文化部根据徐悲鸿主席的反映,经沈雁冰部长签署,再次向北京市政府发出公函,要求“请立即调查,并通知部队爱护,已钉好的钉子不用拔,未钉好的要轻轻钉入,以免拔出时被破坏”。
接到上级两个指示后,市政府和北京十九区迅速联系驻地部门,办理了钉子。很快,驻军撤离了法海寺,新的客人在这里受到了欢迎。
当时门头沟程子镇北京九中校长赵峰派副教导主任、李大钊幼子李新华在法海寺石景山建分校,法海寺堂作为校舍使用。
吸取以往的经验,1950年8月1日,在学校如火如荼的时候,京郊工委发出指示,要求区政府告知法海寺九中保护法海寺大雄宝殿的佛像和壁画。这时九中刚建校,校舍很紧张。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拥挤在法海寺,所以他们不得不暂时借用大雄宝殿作为老师的办公室。学校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学生不得随意进入大厅。为了保护壁画,在壁画前专门放置了一块由牡荆制成的保护板,将壁画与办公区域隔离开来,避免壁画受损。
当时九中有个叫吴的工人,老实勤快,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吴叔叔”。他负责打理法海寺的教师办公室和男生宿舍,其次是配有壁画的大厅钥匙。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要求吴叔叔用刀、斧、棒打开寺庙大门,企图砸碎雕像,铲除壁画。当时,吴叔叔拿起斧头砍柴,舍命保护壁画,并告诉红卫兵,如果壁画被毁,他们将与死神战斗。吴叔叔的保护拯救了这些珍贵的壁画。文革期间,吴叔叔自告奋勇保护壁画二三十年,直到晚年病重,74岁下山。
本文
1.《法海寺壁画 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壁画:重现600年沧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法海寺壁画 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壁画:重现600年沧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1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