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骑士,一知十用
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然后贴一篇我写的关于科幻电影和科幻的关系的文章。
我认为受到电影人青睐的,可以很好改编的科幻小说,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世界观
《三体》为什么会成为影视行业最受重视的科幻小说?除了外表的巨大影响,关键还在于刘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观和一个体系!三体人、智子、降维攻击、黑暗森林理论等等,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庞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产生无数的故事。地球人和三体人的对抗只是小说三部曲的主线,电影发展的空期很大,看《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系列就能感受到。
大部分成功的科幻改编电影都是因为小说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和巨大的世界观,这给了电影很大的发挥空,成为电影的灵感来源。比如《银翼杀手》,原著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故事的背景是真实的动物濒临灭绝,大部分是电子动物。它创造了一个后启示录的环境,表现了人类的孤独和机械/电子产品与人类情感的矛盾。短篇小说揭示的状态是非常广泛的,这就是为什么雷德利斯科特没有完全遵循原著的改编。《侏罗纪公园》也是如此。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恐龙和人类共存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怖、神秘、幻想等等。整个故事的世界观背景足够吸引人,但里面发生了什么并不那么重要。还有威尔斯的《世界大战》,法国科幻小说《人猿星球》,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等。,其最大的魅力在于世界观的设定。科幻电影作家创作剧本非常困难——不是不可能,而是非常困难。其实很多非改编科幻片的世界观并不是完全原创的,而是借鉴了科幻的一些理念,比如极乐空,盗梦空间空,阿凡达等等。
1.5、高概念
为什么叫1.5,因为世界观和高概念有时候是一回事——比如《阿凡达》建立了一个外星世界,它的高概念就是创造出来的独特外星环境。但是世界观往往更全面,更全面。有些科幻小说并没有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但有些观念的概念却很有趣,很前卫。比如在《安德的游戏》中,最有概念性味道的显然不是人类对抗虫族的设定,而是虚拟的战斗屋。电影《星际舰队》也是如此,改编自海因莱因的小说《星际飞船伞兵》。它的重点不是人族和虫族战争的世界观,而是步兵对抗虫族的概念。所以电影的主线是主人公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士兵——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展现出小说中机甲士兵独立控制战场的概念,成了美国士兵的一大bug...
无尽的高概念不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而是一种可以激发人脑潜能的药物。大部分科幻电影取材于PKD小说,如《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缝》、《预见未来》等。,往往有一个科幻小说的核心高度概念,比如记忆移植,多少秒后有人能预见,等等。世界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这也是菲利普·K·蒂克在好莱坞如此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小说中有太多看似得心应手的高概念了!而这些高的概念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淡化。这简直是电影界的瑰宝!由这类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往往都不是大制作。但是故事会很有趣,很紧凑。
对了,所谓有画面感的科幻小说,往往在世界观和高概念设定方面写得很好,不至于太枯燥乏味。《沙丘》也很受欢迎,被几个电影大师看中了!
2.故事
高概念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硬故事。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冲突。以PKD小说《记忆批发》改编的《综合记忆》为例。其实电影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工作者的主人公一直梦想着去火星,经历一次间谍之旅时,他发现,在种下梦想之后,整个人生都变了。他还在做梦吗?还是发现了隐藏的真相?-看,多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它富于想象力,渴望一瞥。迈克尔·克莱顿、斯蒂芬·金和PKD尤其受到电影制作人的青睐,其中故事非常重要。他们的故事与概念设定紧密结合,生动、复杂、独特。
3、情感核心
科幻真的是观念文学吗?不一定全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宏大的世界观,独特的高概念,有趣而复杂的故事,还有一个科幻小说特有的秘密,在电影改编中非常流行,那就是人类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情感内核!为什么火星救援这么受欢迎?除了它有一个有趣的高概念,它侧重于表达人类的乐观主义和科学精神,以及在这样的概念设置下遇难宇航员和其他空科学家之间的兄弟般友谊。《我是传奇》也是如此。作者设定了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的世界观,但表现的不仅仅是恐怖和陌生,还有孤独,对人类的反思和重建文明的渴望——其实最后一部分是电影和小说的区别,小说更冷静理性。这些小说虽然设定的很精彩,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人性上。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情感内核:造物不能接受被造物,被造物在必然的条件下成为怪物。这种情感内核如此强大,几乎所有的电影改编都很难塑造弗兰肯斯坦博士这个角色:他要么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要么是一个性冷淡的人,要么是一个野心不明的梦想家。怪物的本性几乎永远不会改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凸显了科幻电影中的情感核心。改编作品有《不让我走》、《真钢拳》、《皮下》、《记忆传承者》、《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等。
人物梦与形象舞
——谈科幻电影改编最近,刘的“三体”电影项目改编的消息满天飞。科幻迷和大刘迷们翘首以盼的是电影《三体》的改编,不限于各种讨论,连演员阵容、电影概念图、配乐都设计好了!粉丝的这种热情并不奇怪。也可以感受到美剧《火与冰》改编引发的讨论热潮,或者说指环王粉丝对电影版《神奇宝贝钻石》的强烈期待。
我还想说一点与此相关的事情——最近,一位网友在我在网上发布的一部科幻电影的一篇文章下回复,大意是《银翼杀手》其实拍得并不好,“机器人能梦见电子羊吗?”这部小说可以改编得更好。说实话,我忍不住要大吃一惊!《2001泰空漫游》和《银翼杀手》堪称最佳科幻电影两部,一直占据各种科幻电影前10名的两个位置,被公认为最佳最具代表性的科幻电影。我们不能认为未来不会有更好的改编电影,但我们能轻易断定《银翼杀手》的改编不够好吗?
这里来了一个大问题:科幻和科幻电影的关系。或者说,什么样的电影改编好?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有什么区别?如何在保持小说精髓的同时,在电影版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科幻电影应该如何尊重原著,展现原著特色?电影和小说有哪些独特的魅力?
原创上升,改编下降?不知道喜欢看科幻电影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最近五年优秀的科幻电影都是原创,很少有根据小说改编拍得好的科幻电影!
参见:9区、月亮、盗梦空间空、普罗米修斯、阿凡达、环太平洋、星际迷航、地心引力、人猿星球的崛起、源代码、无姓人等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反响最好的,还有很多现在还能看的科幻片也是原创,包括《极乐世界》空、《欧罗巴报告》、《迷失的战争》、《对抗世界》、《指环王使者》、《世界末日》、《超级大国失控》、《超级战舰》、《时间规划局》、 《重返地球》我做了一些统计:在过去的五年里,IMDb网站上有超过1500个用户投票,前30名科幻电影中只有五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情况——搜索由IMDb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根据得分排名前十的是:
艾琦博士,1964年
大都会,1927年
发条橙,1971年
银翼杀手,1982年
弗兰肯斯坦,1931年
人猿星球1968
飞往太平洋空,1972年
跟踪狂,1979年
侏罗纪公园,1993年
弗兰肯斯坦的新娘,1935年
看,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科幻电影了!最近的改编呢?《人子》排第13,《守望者》排第25,《云图》排第27,《无尽》排第36,《饥饿游戏》排第45……看来近20年的科幻电影以原创为主,没有改编的能力。
大概类似于科幻,科幻电影也是一种创意为王的艺术形式。首先,由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已经失去了令人惊艳的“第一眼”效果。《饥饿游戏》《安德的游戏》《时光机器》《异形战场》等科幻电影。,主角的结局已经一目了然,毫无悬念,甚至整个故事的观众都相当熟悉。电影的创作者也受到限制,因为电影改编自小说,很难发挥出来。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一个不喜欢改编并特别注重原创的导演。他曾经说过:“对我来说,用新鲜的故事作为创作素材是最激动人心的。”
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的电影,在90年代之前还不是很成熟,其经典作品还是需要依靠科幻来获得营养和灵感。之后科幻电影就可以更多的自己制作,不需要故事、想法或者创意来刺激。
小说和电影:克隆还是进化?
首先要知道,电影改编小说看似用电影诠释了原著小说,但应该算是一个全新的创作。这部电影从未以“还原小说”或“视觉化文字”为拍摄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
很多小说爱好者希望电影还原他们在阅读作品时所唤起的所有情境体验,展现他们脑海中由文字引发的所有梦境。可惜现在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试想,两个小时的影像,如何还原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小说阅读体验?
尊重原著并不意味着电影就要遵循原著。在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有一些电影实际上是“尊重原著”的,但反响并不太好:例如,根据海因莱因的代表作改编的《木偶大师》,根据PKD的小说《第二个模型》改编的《异形结局》,以及根据PKD同名小说改编的《冒名顶替者》等。说实话,这些科幻片还不错。傀儡师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拍的。电影中人类所占有的傀儡主人的表演和小说中的描写没有什么不同。几个英雄去外星人登陆点调查,发现当地人已经被外星人控制了,这几乎是从小说里克隆出来的!像这样拍电影的问题是整部电影缺乏灵性和创造性,这使得读过小说的读者没有惊喜--尽管唐纳德.萨瑟兰扮演老人演得相当好。
对此,当代学者李欧梵曾说:“把文学经典搬上银幕,无论成功与否,都能让观众感到更丰富或更深刻,但过度刺激的新电影却令人神经麻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经典电影都是改编自文学经典,电影也有自己的经典电影,只是功能相似。用卡尔维诺的定义来说,就是:‘一部经典作品每被重新审视一次,就和第一次一样,让我们发现新的想法。’"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才得以成功改编!电影和菲利普·K·蒂克的原创小说“机器人能梦见电子羊吗?”区别很大:小说中,主人公的婚姻构成了他平淡卑微的生活,但也给了他一线希望。主人公一直渴望得到一只真实的动物,而不是一只外表逼真的“电子羊”——某种程度上,“电子羊”是主人公的自我写照:现实但没有实用价值;只是某物的拷贝;带着一种再也回不来了的悲伤和失落。这部电影删除了小说中婚姻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大增加了复制器的情节,并特别安排瑞秋作为主人公的复制器伙伴。而不是电子羊,是电影里主人公梦中的独角兽。如果说电子羊是卑微生活的反映,那么电影中的独角兽就是主人公人性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参照物!电影和小说在这里以同样的方式展现主题:人是什么?什么是人性?仿生人/复制器也有灵魂吗?
此外,小说的写作冰冷、平淡、写实,而电影则更加程式化。它通过大量的夜景和写意画描绘了混乱的高科技未来世界:工业化城市的烟囱日夜喷涌的火焰,广告中无处不在的日本色情文化,永远穿着各种异国服装的人群...在思想把握和内在气质上,《银翼杀手》对原小说的呈现极其到位,但更进一步,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也超出了小说本身的主题深度——导演雷德利已经透露出他的主人公戴克本人就是一个复制器!这样一来,整部电影的意义就加深了。
一部好的电影改编,用庄子的话说,应该是“物中之物而非物中之物”——取而代之,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要充分捕捉具有小说特色的一面,但又不受原著的限制。翻拍小说的时候,这就是大师级导演和普通导演的区别。恐怖片《闪光》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原作者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对著名导演库布里克(Kubrick)的翻拍不满,于是成为制片人,亲自制作了三集的迷你剧,但反响并不好。这个“卓别林在卓别林模仿秀中迷失”的故事告诉我们,小说改编成电影不一定是原创。
另外,很多观众在观看小说改编的电影时,往往受限于阅读原著时所激起的体验和想象,对电影版本有着先验的期待和判断。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银幕上的哈姆雷特只能有一定的形象。如果符合你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你可能无法进入电影所创造的世界。《乱世佳人》的时候,电影制片人在全美国找斯佳丽。几乎所有受欢迎的好莱坞女明星都去试镜,最后在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同意下被选中。当时,所有的电影制作人都认为瑞德一定是克拉克·盖博。由此可见,小说改编电影的重要环节是将原文所构建的世界形象化、具体化。
旁白:从平面到立体
一直都说《阿凡达》或者最近的科幻电影《环太平洋》是“智障”。应该说这种想法是对电影叙事理解不足造成的误解——如果你说这两部电影在科幻小说中老套,剧情平庸,主题不深刻,基本没有问题。但平庸和智障有本质区别。像《阿凡达》或《环太平洋》这样的科幻电影可能平庸老套,但叙事技巧一点也不差。《阿凡达》的叙事其实可以用娴熟圆润来形容,算是一个标杆吧!伏笔、转折、高潮、结尾都是有条不紊的,对背景和角色的描述也是细致入微。主角的每一步都有足够的心理动力去推动,基本不存在多余的、毫无价值的闲置失败。影片162分钟的长度不会让观众觉得沉闷,可见技巧!可以对比一下《异形战场》,有类似的故事框架。两部电影的叙事层面,包括角色设定和描述,至少有一个层面的不同。
我在之前的文章《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科幻电影》中有一段话,我想在这里再分享一遍——以文学为类比,《阿凡达》和《星球大战》一样,其实是民间文学,是童话,不是小说——当代很多电影观众太习惯于小说式的现代叙事,习惯于从复杂纠结的故事中寻找形而上的意义和启蒙价值判断。《阿凡达》是一个“原创故事”,是一个极其简单、原创、类型化的母题——你不能要求民间故事、民谣像博尔赫斯的小说一样深刻、新颖,但你也不能说它们肤浅或者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从小说到电影,必然有一个重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从叙事角度对叙事手法的重构。小说的叙事手法明显比电影丰富多样得多,但小说的叙事基本上是一种“扁平”的叙事。而电影则是靠图片来传递信息,而人是整体接受图片的。所以电影可以称之为“立体”叙事。
比如电影可以用分屏平行叙事的方式同时展现几个场景,小说只能用“两朵花开一个展示一个”的手法分别叙述——即使你在小说里同时写“另一面怎么样”,在读者的心目中,还是有前后之分的,读者只能通过大脑补充把它看成大致同时展现。
由漫画小说改编的科幻/奇幻电影《守望者》用几分钟的开场曲完美展现了电影的立体叙事能力:在鲍勃·迪伦的演唱中,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各种重大事件层出不穷,历史事件中超级英雄频频出现,他们的着装和地位也随着时代背景不断演变。鲍勃·迪伦的歌曲《变化的时代》的歌词与时代背景和超级英雄的处境形成了奇妙的对位关系。短短几分钟内,声音、画面、历史文本传达出极其丰富的信息,形成叙事姿态:真实的历史背景夹杂着虚构的超级英雄故事。
单从叙事来看,电影比小说有一定的优势。但影片最大的缺点是,影片的长度严重限制了故事的复杂程度和对环境背景的描述。比如根据P.D .詹姆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人子》。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科幻片,风格独特,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以华丽的视觉取胜,镜头也相当优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觉得“人类未来生育力丧失”这个概念可能有很多细节或者环境伏笔给你带来强烈的影响。但在科幻电影中,这个概念不容易呈现,缺乏特别的冲击力。《二战z》甚至《侏罗纪公园》也有这个问题。当原小说充满方向性和多样化的文字时,它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
从科幻到科幻电影,是从一个梦想到另一个梦想,从一种体验到另一种体验。就像同一个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对比起来很微妙,很神奇。
1.《铁甲钢拳片头曲 能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都好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铁甲钢拳片头曲 能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都好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3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