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灯笼能起到什么作用?85年前,它可以照亮黑夜,见证毛泽东拯救红军、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时刻。85年后还能给后人留下红军尊重老百姓,不拿针线的故事,被老百姓铭记。
灯笼见证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城步县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30分钟,然后乘坐常征路报业集团到寇丹镇下团居委会的“新普利农家乐”。农舍的主人杨广庆珍藏着一盏灯笼。这个灯笼不普通。“这是红军长征过寇丹时送给我奶奶的。家里人一直把它当作最珍贵的宝贝。”杨广庆经常向游客介绍,灯笼是红军艰苦奋斗的历史文物,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实物。
灯笼虽然生锈了,但保存完好。玻璃罩正面浮雕大理石logo,logo下有“最美”字样。底座上刻有汉字“大麻子”和英文大写“中国制造”;玻璃罩上方的金属罩上刻有英文字母“DAHMOW”。因为年代的关系,玻璃盖有两处裂缝,油壶盖已经丢了。
杨广庆多次听奶奶讲灯笼的故事,也多次看望村里的老人,了解85年前红军路过村子时的情况。1934年秋,湘江战役后,红六军西进,从广西一步入城。9月11日,担任该团警卫的第17师51团三营在寇丹下团村莲花桥地区与国民党保安部队展开激战。红军以较少的胜利打败了敌人,并继续向西推进。他们路过下团村杨锡成和吴老富开的“帮会店”时,停了一下。吴老福,当时34岁,苗族医生。看到十几名红军伤员急需治疗,他迅速上山采药,按照苗族医生的方法为他们治疗伤口。“当时红军不住在老百姓家里,而是住在村头的庙里,盖着稻草。我特意问了村里的老人。她记得很清楚,红军走的时候,把稻草放回原位,整整齐齐。”杨广庆说。第二天,部队离开了。出发前,营长周仁杰感谢了吴老富一家的帮助。她拒绝了银元,把灯笼给了她。“这是红军不拿人民的针和线的见证。”
“红军兄弟,红军兄弟,红军应该离开庙山窝,少送多哭,看看哥哥在哪个年月……”杨广庆唱着村里传下来的红军歌曲给大家听。红军队伍虽然只在村里呆了两天,但没有接触群众,帮助人民的美德传承下去。村民们专门创作了这首歌来纪念他们。杨广庆的灯笼不是普通的灯。“最美的灯笼”是德国厂商在中国青岛制造的,民国时期军队普遍装备。据记载,当时这种制作精美的灯笼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一个月的收入。“桂军,国民党川军的一员,曾经住过我家。我奶奶说他们来的时候,连罐子里的食物都弄出来了,吃完嘴就走了。我们红军就不一样了,要有礼貌,什么都不吃,吃饭,用药给钱。”于是,这个灯笼就留在了吴老太家里,代代相传。“灯笼也看着我们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从没有衣不蔽体的旧社会,到我们丰衣足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杨广庆说。
莲花桥见证了红军的流血牺牲
红军除了把这个灯笼留在寇丹镇,还把战斗精神留到了最后,不怕牺牲。寇丹莲花桥红军烈士陵园是城步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4年9月11日,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在团长肖克、中共中央代表任、团长政委的率领下,从广西资源兵分两路进入城步。11日,红六军团司令部命令51团担任警卫。兵团主力冒雨行进,进入单冲,包围大陆边界,爬上答岩,翻过无极山,挺进遂宁县上堡、界西、赤壁。当日下午4时至次日凌晨,51团与来自城步、遂宁的敌军在皮中界、人头山、焦家、观音阁展开激战。在这场战役中,“莲花桥之战”最为著名,成功完成了保护主力不向西突围的任务。
莲花桥,横跨寇丹涪城河,是苗族家庭用石头墩和木头搭建的风雨桥。“莲花桥战役”总指挥、51团第三营营长周仁杰在回忆录中描述了这场战役的情况:
“晚上9点钟,敌人对我们的营地阵地发起了攻击。在曳光弹的照耀下,敌人的子弹像冰雹一样倾泻在我的阵地上...我在东桥头命令两挺重机枪按预定时间射击,把强攻的敌人压了下去。我命令七连的重机枪用几发子弹封锁河岸,防止偷袭的敌人靠近大桥。与此同时,我命令九连派一个排从东桥头出口的后侧沿河而下,绕到桥前墩右侧的敌人后面。就在敌人被我的重机枪火力压在沟里和河堤下,无法向前冲击的时候,突然,潜入桥下的敌人在手榴弹后面爆炸,大量人员死亡,迫使敌人纷纷逃离……”
那天晚上担任防御任务的红军在莲花桥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三个连与敌人的八个团作战。战斗从晚上9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三名红军战士牺牲。剩下的官兵直奔遂宁县,晚上赶上了大部队。
1.《阳光的幸福生活 再走长征路丨杨光清:一盏马灯照亮我们的幸福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阳光的幸福生活 再走长征路丨杨光清:一盏马灯照亮我们的幸福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5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