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综艺的“怪剧”和“井喷”中,农村电视剧处于怎样的弱势地位?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解释了屏幕上的残酷:截至2015年底,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为6亿,约占总人口的44%。2015年,中国当代农村电视剧只有15部,490集,电视剧和集数分别占当年电视剧总产和总发行的3.81%和2.96%。
一年只有15部“农村剧”,对于“电视剧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失衡。即便如此,仅有的15部农村剧并没有打动观众。说到农村影视剧,不看剧情,观众就能猜出它们的格局:要么是一部表现老弱病残、天灾人祸的“苦情剧”,要么是一部滑稽搞笑的轻喜剧。80年代末90年代初《栅栏》《女人与狗》《吉格》《女人与井》《古船》《女人与网》《乡村三部曲》所创造的银幕光辉无法重现。
农村剧越来越少是现实。问题是,农村剧多了,一定有收视市场吗?农村剧淡出银幕,创作模式化。虽然有影视创作者的问题,但客观来说,并不能全归咎于影视创作者。影视剧是文艺作品,也是有待市场检验的“产品”。如果市场不青睐他们,如何激发影视剧工作者创作农村剧的积极性?
农村影视剧的萧条,必须超越影视创作的范畴来看待。问“农村剧”为什么被遗忘,其实是问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农村。农村影视剧创作已经成型。为什么我们看农村、看农村的眼光没有模式化?近几年春节前后,各种“返校族”在社交媒体上被屏蔽,“返校族”中居高临下的农村观遭到舆论批评。毫不夸张地说,当我们试图理解农村时,我们甚至忍不住会有一种“好奇”的心态。关注社交媒体上张文农村的“爆炸”,都与“猎奇”有关。在城市里看不到的人和事,以“农村精神文化低俗”的形式呈现出来。没有这些“不寻常”的特点,我们会以平常心关注农村、关注农村生活吗?
一部都市剧《欢乐颂》能引起关于都市白领社会取向的大讨论,但能引起强烈社会共鸣的“乡村剧”却寥寥无几。除了自身素质问题,关键是观众有一种远离农村的心理感。在舆论领域,农民是一个缺乏话语权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很难形成舆论的“源头”。影视创作者有领导社会的责任,但不能完全忽视市场的“控制”。在一个不能直视农村的社会,强调影视创作者要加大农村影视剧的创作力度是不客观的。
目前,中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创意园区,发展与矛盾并存,机遇与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农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也有土地纠纷和留守儿童发展中的痛苦和无奈;既有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也有面对现代社会的彷徨和焦虑。影视创作者如果能专心深入农村,未必能创作出赢得市场口碑的农村剧。从影视剧创作范畴看农村剧的衰落,不能一味批判创作者。然而,影视剧创作者不能忽视农村剧严重失衡的缺点。创作者要明白,动了心,观众总会动情。
1.《农村剧 光明日报:农村剧为何越来越萧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农村剧 光明日报:农村剧为何越来越萧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6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