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辈合肥人的记忆中,合肥市区原本的格局是“东市”“中市”“西市”,那为什么会演变成“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呢?时间回溯到2002年,合肥市迎来大规模的区划调整,熟悉的名字消失了,合肥市的大变革也开始了。
“三城区一郊区”曾经是合肥发展的难点
合肥成立以来,城市区划多次调整。20世纪60年代初,确定了东部城市、中部城市、西部城市和郊区的格局。这种“三城区一郊区”的模式一直持续到2001年底,只是在1985年对个别管辖范围进行了部分调整。
城市区划调整是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计划经济时代,“三城区一郊区”的分区模式具有优势,既保证了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又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区划格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具体来说,当时东市、钟石、西施三区没有农村,所有郊区建设用地都在郊区手里。郊区就像一个铁环,牢牢地绑在城区,成为束缚城市扩张发展的绳索。狭窄的地理范围使得大规模的城市规划成为一个话题。同时,城市发展中的“营养不良”反过来又制约了郊区的发展。
为了扩大城市发展空,自2001年起,合肥市委、市政府开始研究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2001年9月,合肥市按照“有利发展、方便管理、不增加机构、稳定维护”的原则,提出了分区调整的初步方案。同年12月24日,该方案正式上报民政部。2002年2月10日,合肥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经国务院批准。
2002年3月6日,合肥市委、市政府召开区划调整动员会,下发市委三号文件,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实施。这次区划调整的总体规划是取消郊区建制,设立包河区。具体来说,取消了东市、中心城、西市、郊区的建制,东市、中心城、西市分别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部分街道和城镇更名。城西的包河街更名为宁国路街,蜀山路街更名为五里墩街,郊区的瑶海街更名为长顺街,蜀山镇更名为井岗镇。同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适当扩大市区。肥东县管辖的摩甸乡、龙岗镇8个村2个居委会划入瑶海区,扩大市区76.37平方公里,增加人口4.62万人。调整后的城区面积为596.01平方公里,总人口142.57万人。
除了城市名称的改变,分区调整的影响还在于为合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空空间。此次分区调整最大的特点是将原郊区所辖的农村地区分别划入新设立的四个区,保证了每个区在建设用地上有足够的发展空,解决了城市发展承载力空不足的问题,城区面积明显增加,城市的各项优势得以充分补充和发挥。事实也充分证明,合肥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实现了向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合肥绘制了全新的发展“蓝图”
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合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k0/】。在区划调整的同一年,合肥适时编制了《合肥市近期城市建设规划》,绘制了全新的发展蓝图。
1999年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短期为2000年,长期为2010年。它对合肥的城市性质和规模、城市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是合肥新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南。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合肥市在遵循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前提下,编制并批准了《合肥市城市建设短期规划》,以实施新世纪初合肥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规划,2005年合肥城市人口将达到200万人,土地利用面积将达到209.21平方公里。新增政府文化区1个,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等3个开发区,新建4个城市工业园区。具体来说,在城市总体布局上,规划以旧城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两翼延伸,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空的结构,在原有布局的基础上有控制地向外拓展。城市规划分为五个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在老城区建立一个市级中心,在东部、北部和新城区建立一个市级分中心,在西南部建立两个市级分中心。
其中,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广场、停车场的开空间,确保环境质量;东区是瑶海区的主体,包括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和龙岗工业区。建设重点是突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商贸特色,加快综合开发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北区是庐阳区的主体部分,是全市大型仓储基地。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大方营水库建设,建设庐阳工业园,与双峰工业区联动发展;西南区是蜀山区和包河区的主体,形成以机械电子为主的西南工业区和科研教育区。建设重点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积极推进新政务文化区建设;新城区是蜀山区的一部分,是合肥市的大型工业基地和出口基地。
此后,合肥市规划局先后完成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近期建设规划,并正式启动政务文化新区和瑶海工业园、庐阳工业园、蜀山新工业园、包河工业园等四个城市工业园区的建设。
从“141”到“1331”的发展战略
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取消巢湖市地级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方案。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带着800里的巢湖烟波,从“湖滨时代”正式进入“环湖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合肥明确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合肥市空的发展战略也从“141”步入“1331”。
2002年区划调整后,为了在空之间选择发展模式,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需要,合肥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院、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三家设计单位进行合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编制和咨询。同年10月,三家单位向合肥市政府提交了计划。2005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式提出实施“141”城市空发展战略,并在各项战略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合肥市“141”空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包括改造升级一个核心城区,在主城东、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以巢湖为依托,建设一个生态现代的滨湖新区,周边有“一个主城”、“四个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等几个特色城镇。开启了合肥向“环城—滨湖—临江—大海”发展演变的新时代。
进入“环湖时代”后,合肥的城市空格局也有所更新。2013年6月20日,合肥市规划局正式公布了《合肥市发展战略空及巢湖周边生态保护、恢复和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又称“大合肥蓝图”,首次提出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目标,确立了合肥“1331”城市空新格局。
“1331”解释为:“1”意味着主城的优化升级;“3”是指巢湖、庐江、长丰三个副城区的特色发展;“3”是重点培育新桥Pro 空工业基地、渭南重化工业基地、朝北工业基地等三大产业增长点;“1”就是创新,围绕巢湖建设生态示范区。
其中主城区空之间的结构概括为“两颗心,两个粉丝,两翼”。其中,“双心”是指一个老城区的“老城中心”和滨湖新区的“新城中心”,打破单一的中心结构;合肥西北部和东南部将形成两个扇形区域,对称相对,通过保护生态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扬空水绿交融的特色;合肥东北和西南还将有两个翼形空对称布局,通过空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档次,解决产业围城。
三大“城市副中心”中,巢湖规划人口60-80万,突出旅游度假特色;庐江已形成新兴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区域性商业中心,人口40-50万;长风将成为合肥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城市,规划人口30-40万。
此外,何超工业新城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渭南工业新城狠抓矿产资源开发;依托新桥机场,空港新市将重点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临空生态科技产业基地。
按照这个“1331”的发展布局,合肥未来将成长为一个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左右,承担全省20%左右的人口和30%的经济总量,真正成为安徽省的强大龙头和长三角西翼的中心,跻身一流省会。
合肥晚报记者罗敏
相关重大事件
1.1999年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2.2000年,制定了城市分区计划
3.自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开始研究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4.2001年9月提出初步方案,12月24日正式上报民政部
5.2002年2月10日,合肥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经国务院批准
6.2002年3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发布市委三号文件,正式实施区划调整方案。调整后,市区扩大76.3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4.62万人。原东市、中心城、西城、郊区分别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
7.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取消地级巢湖市和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方案:取消地级巢湖市;取消原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新成立的县级巢湖市直属安徽省管辖,由合肥市主办;庐江县隶属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
8.2013年6月20日,合肥“133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空正式公布。
1.《合肥发展 新中国合肥70年大事记:区划调整带来合肥城区巨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合肥发展 新中国合肥70年大事记:区划调整带来合肥城区巨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49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