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10月14日(新华社)他左手拿着一块寿山石,右手拿着一把微雕刀。已经年过花甲的朱次元屏住呼吸,通过显微镜在一个长宽只有几毫米的区域构思创作。几分钱,瑰丽的诗词歌赋、生动的山水、人物画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叹为观止。
年逾古稀的朱次元如今每天坚持伏案创作 吴建勋 摄微雕是一种“精妙的艺术”,世代被称为“绝活”。朱次元,家住浙江湖州市,曾经是一名木工。80年代接触微雕后,开始自己制作微雕工具,用绣花针打磨出笔尖或刀口作为雕刻笔,尝试在有机玻璃或石头上雕刻。
打开微雕世界的大门后,朱子元全身心的投入,失控了。从海豹到毛发再到毛发,他不断挑战自己。30年来,他在国家级精品展览会上获得6枚金牌和2项国家专利,第二次打破吉尼斯纪录,获得“毫发无损,照顾他人”的美誉。
朱次元正在进行创作 吴建勋 摄在外人眼里,朱次元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栩栩如生”的,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只停留在物体的形状上。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将中国文化的精髓镌刻在作品中。在他看来,“这样的作品有一个‘灵魂’,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模仿的。”
经过16年无数次的构思和精细打磨,朱终于完成了《中国魂》的微雕,这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华民族起源、朝代更替和礼仪文化的资料。
朱次元认为,“中华之魂”是建立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上的。共分三章:《追本溯源》、《逐鹿中原》、《迎古韵》。它包含了黄帝形象、八卦、唐诗宋词、民族乐器等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礼仪文化。
此外,微雕乐器也是朱子元引以为傲的作品。这个系列作品,最大直径5厘米,最小只有1.8厘米,是用手工打磨微小零件组装而成。发丝做的弦上也略刻有诗词歌赋。
通过放大镜看微雕作品 吴建勋 摄“每件乐器作品的制作时间从数月到数年不等。看着他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今天,朱子元仍然坚持每天伏案写作。近年来,他还接受了许多学徒,仔细教授头发雕刻、武器制造和微雕工艺。
"希望能遵循中国传统的微雕技艺."不仅如此,朱慈元和他的年轻弟子们也对微雕艺术的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市场开发让微雕传承更有生命力。
1.《中国传统文化作品 古稀老人的微雕传承路:刻入中华文化为作品注“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传统文化作品 古稀老人的微雕传承路:刻入中华文化为作品注“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50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