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这首诗,说的正是山西名吃——刀削面。
古人吃刀削面
而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堪称面食”王中王”。
大同刀削面字匾
而关于大同刀削面的由来,不是必然,而是一次无奈的创造。
相传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
一天中午,大同的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半道,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
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山西大地。
再现古人削面的漫画
后来,“凤阳”(现安徽省凤阳县)出了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再后来,技术高超的削面师傅,不是将面团拿在手里削,而是放在头顶上削面,削的眼花缭乱、面片左右翻飞,片片入锅,让食客既饱口福,又饱了削面时的眼福。
古今削面技法
大同刀削面演变到今天,除了成为受人青睐的乡土小吃外,还成为了一种表演形式。刀削面的每个环节都是有讲究的。
先来说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黏,越嚼越香。
削面的刀具
削面的姿势:一手拖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其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厨师表演削面
功艺精巧的厨师削出来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跃”,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最后还有至关重要的环节——浇臊子。在大同,一个刀削面馆的成与败、存与亡,还取决于这个面馆臊子的配方。这也是与山西太原的刀削面不同的地方。大同刀削面不仅仅是工艺的独特,还有味道的独特,所谓在大同百家百味,面馆老板可以把面馆给了你,但是臊子配方,你可是重金难买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同,刀削面好吃的地方不一定是豪华饭店,也许就在你家门口街摊上。
大同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多种多样,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
1.《大同刀削面——无奈的创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同刀削面——无奈的创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