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是第一位入选《自由》的女艺术家。2017年的项目,她与大一博的相识始于2012年的第一个大一博,当时她被授予大一博年轻艺术家的参展资格。五年后,研究生毕业的王出现在《自由》杂志上。空,我们第一次见面。她在想法和展览的实施上整洁、高效、果断。她是那种对自己的想法很有把握,完全掌控如何去做的人,而她的创作则充满了细腻的触感和仪式的沉浸感。
王
出生于山东淄博,现在在浙江杭州读书生活。
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画室,获综合绘画学士学位
2014年至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拥有综合绘画硕士学位
F.免费。节目媒体负责人李静
W.王
F.很高兴你参加了免费策划的个展支持项目。你认识大一博已经五年了。2012年,你参加了第一届大一博,获得了那届优秀青年艺术家。那一届的展览作品是“石云”系列综合材料的纸画。你学习的专业是综合材料。能否介绍一下这个专业以及学习这个专业带来的启发?
W.综合画室注重培养我们个人的绘画语言和个人独立思想的表达。与其他油画工作室相比,“千人千像”的主题、媒介、形式都相对自由开放。除了素描语言、色彩语言、材料语言的学习,还有一门专门的课程:民间艺术转型研究,在东方元素和西方艺术形式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点。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很孤独。
我记得第一个话题是关于花园的。我选择了石头作为表现对象,通过素描石头和石头的变形和退缩,然后脱离原型,加入材料进行创作,从一个小点出发,根据需要寻找合适的媒介和方法,不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我很高兴我的导师非常纵容我们。无论在媒介的选择上,还是表现形式上,从自身出发的人都会得到认可。直到现在,我一直在以项目为基础思考。
F.这次个展的主题是“来自内心的笔迹”。我们在看展览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作品的结果,但似乎你的创作过程更像是一种行为和仪式。能否描述一下创作过程和个人历程?
W.薄如蝉翼的宣纸拿在手中,随意撕成碎片,让它自然散落在画布上,用手指一层一层的粘贴,层层覆盖,然后涂抹...我痴迷于这种重复仪式,通过作品本身的“重复”来表现和抵制创作作品的“重复性”,以这种悖论式的方式进行创作,一边是自己双手的体验,一边是这种体验的体验。
F.你的作品给人一种沉浸感。《来自内心的笔迹》想表达的是手、纸、画、心的关系吧?
W.是的。通过重复来达到手绘心的目的,我们的传统绘画是用心来指导手,手是心的工具。在这里,我要把手从“被控制”中解放出来,手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手的轨迹从内心自然诞生,通过宣纸的覆盖和绽放,展现出一个仪式化的印记。
艺术家创作自由,但作品严谨。
F.在你创作中使用的材料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画中宣纸和水彩的传统材料,但宣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用。为什么选择宣纸?
W.选择宣纸是很自然的,五年前石云就开始使用宣纸了。《往复之地》系列尝试宣传蝉衣,发现蝉衣柔软细腻,自然通透,给我呼吸的感觉,更符合我的创作意图,做出层层痕迹。在我看来,宣纸和水性颜料是完美的结合。相比之下,油画相对封闭、固化、缺乏渗透性,在空中可以起到很小的作用。
F.从第一届大艺术展接触到你的作品开始,你的作品就一直是抽象的。这个创作方向和你学的综合材料专业有关吗,各种材料的表现力一直在探索?
W.抽象和具象没有本质区别。老师要求我们自由。抽象或者具象或者行为或者想法都可以尝试如果你喜欢的话。对现代艺术之后的事物感兴趣,对材料敏感,创造抽象形式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刚开始接触材料是很刺激的。每种材质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质感,不同材质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效果。有一段时间沉浸在材料的表面视觉效果中,纯粹对材料形态大惊小怪,很快就发现了它的问题。我开始感受各种素材,慢慢做减法找到一种或者一种适合我的素材,然后深挖。宣纸、透明树脂、腻子粉等保暖材料是我四五年的材料,可能和我的性格、女性身份有关,我对保暖材料比较亲切。
F.你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这所大学给你带来了什么?概念或其他技能...
W.能在美院读书,我一直觉得很幸运。毫无疑问,学校给的资源、眼界、理念都是国内顶级配置。在美院的七年是我学会独立思考和尊重自己的开始,我应该有很高的自我期望。正如邱志杰在给毕业生的一封信中写道的那样,这是一种随时从真实的梦中醒来的能力,也是一种“提出计划”来看待它的生活态度。以后不管你是不是搞艺术,都要继续学习,继续想象,学习,发展,尝试,犯错,选择...
F.你觉得艺术家和她的作品有什么关系?
W.我把作品看作是一个艺术家思考过程中的痕迹或标记。当作品产生后,它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反过来又会引导我进入下一步的思考。
f你认为艺术家在这个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做职业艺术家?
W.提问是艺术家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给问题答案。有价值的艺术创作可以触动人心,超越形象,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而不是编造一个美好的理想。
艺术家用水彩颜料一层一层地涂抹作品。
在我看来,艺术家应该是一群具有独立思考和认知、对当下生活敏感、自由纯洁的“物种”,即使他这辈子没有完成一件作品。我不想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而且至今也没有。“职业”这个词会给我很大的压力。如果我的职业不能给我带来很好的素材,那就说明我的专业技能不够,所以我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迎合市场。
我更愿意做一个业余艺术家,不受市场和体制的约束,忠于自己。我可能有一段时间不画画,不看书,不写诗,甚至不做与艺术相关的事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我一定要思考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反复与自己沟通,把艺术当成一生的事情。目前还沉浸在拼贴的重复中,享受这种状态。
发自内心的笔迹。策划王个展
开放时间:2017年6月13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3日-7月4日,周一-周五9:30-17:30,周六10:00-18:00
展览地点:免费房间。空,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2号
主办单位:广州华谊达艺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州大邑文化艺术基金会
展览查询:020-37650271
展览介绍
“手印”是青年艺术家王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宣纸的“挪用”,结合水彩晕影的总结。宣纸是国画的传统媒介,手是国画的工具。艺术家将宣纸和手从绘画中解放出来,被现代主义的转型所“控制”,手不再仅仅是工具。从内心自然诞生的手的轨迹,通过宣纸的叠加和绽放,呈现出仪式化的印记,是行为的记录,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行为。
“往复土地系列”是王近年来关注并付诸实践的命题。她反复拼贴撕成碎片的宣纸,用碎片作为绘画的媒介和成分,将手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扩大到心灵和手一起运动、自然生长的行为创造范畴。她试图质疑重复的工作与重复的行为本身的单一性,让画面在仪式化的印记中展现出隐约的相似的特殊性,就像长期的日常生活一样,它是无名的。”——王研究生导师
艺术家自我报告
一幅动人的画永远是技艺的结晶,高超的技艺离不开灵巧的双手。通过敏感细致的双手,艺术家可以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在处理这颗心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内心的细微波动。
诚然,现代主义将绘画从幻觉中解放出来,但手作为绘画创作中重要的感性来源,似乎仍然是隐秘的。所以,当艺术家不再执着于手这个被严格控制的工具时,自然生长的源泉就在手与画布的交流中实现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体验,创作者的手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如果手成为了艺术家可以体验的对象,我的画恰恰反映了这种体验的刻画。面对作品中若隐若现的痕迹,即使我描述,依然像是沉浸在其中:薄如蝉翼的宣纸拿在手里,随机撕成碎片,让它们自然散落在画布上,用手指贴着、盖着、晕着……我迷恋这种重复的仪式。
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己双手的体验,另一方面是这种体验在画布上留下的印象。很难说这部作品只是对行为的简单模仿和重复。而恰恰是因为艺术家对自己感受的理解,使得原本宁静的画面变成了一个内外圈不断循环的地方,这种对抗留下的痕迹成为了艺术家的内心。
一些展览作品
往复境界系列1140cm×160cm宣纸、水彩等。2017
往复境界系列7140cm×160cm宣纸、水彩等。2017
往复世界系列4140cm×160cm宣纸、水彩等。2017
往复世界系列30号140cm×160cm宣纸、水彩等。2017
往复土地系列3号100cm×160cm宣纸、水彩等。2017
往复世界系列11号50cm×50cm宣纸水彩
视觉系列3号60cm×60cm宣纸、水彩等。2017
视觉系列1号50cm×50cm宣纸、水彩等。2017
视觉系列2号50cm×50cm宣纸、水彩等。2017年,
净空号2150cm×150cm坦佩雷等综合材料2015
净空号5150cm×150cm坦佩雷等综合材料2015
成立于2014年,陪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合作-541794294@qq.com广州
联系517172580@qq.com深圳
如果你有兴趣收集艺术家的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会及时与您联系
1.《王燕宁 王燕宁:我更倾向做个业余艺术家,忠实于自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燕宁 王燕宁:我更倾向做个业余艺术家,忠实于自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6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