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没有必要多说陶静的修道价值。大家应该都懂。司马成镇在《坐忘》中说:人生来就拥有最有价值的东西,那些人生来就拥有最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道:一条干鱼还想和水斗一辈子,可人不知道怎么过一辈子。学习道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读陶静。《道藏》中的很多道经都是让人从苦中享受的路径。
另外,道经还有很多社会价值。因为藏书超出了道家经典的范围,出乎意料地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1.首先,它保存了部分古籍的遗失物。比如《黄帝龙头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三子玄女经》《黄帝中国银行》都是早就失传的古籍,多亏正统道藏才得以保存。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发现,后被列入嘉庆平金馆系列。清代另一位著名学者闫科军广泛使用《道统道藏》编撰《文艺》和《遗书》。
2.其次,现存的正统道藏继承了元宝藏和大宝藏,而金、元的《宝藏》是在宋代《政和万寿道藏》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复的,因此保存了许多宋版本,具有较高的版本和校勘价值。清代著名学者惠东说:“道经中有很多儒家的古籍。”最好的作者是墨子、淮南子、山海经等。清代著名学者毕渊以道经为参照校勘《墨子》,庄魁奇也以道经为参照校勘《淮南子》。现在正统道藏《山海经》虽然不一定出自宋代道藏,但却出自宋代中兴书目中记载的“各卷皆有赞”。它不仅保存了一个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都附有土赞,是现存版本《山海经》中的孤儿。因此,毕渊的《山海经新校》和郝懿行的《山海经注》都是以正统道藏为重要参照的。
道经的价值远不止这两个目的。它除了是宗教特别是道教的基础资料外,在其他许多学术领域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3.中国哲学。在封建时代,儒生一直把儒家视为正统,认为只有儒家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佛教和道教既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不是高雅的哲学。这种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误解。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教哲学和儒家哲学也是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东汉末年以来,道教就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与儒家思想一样,广泛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为了建立和巩固他的长生不老的宗教信仰,弘扬宗教教义,他对自己所崇拜的老子和易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并在实践中努力寻求各种药方来达到这一宗教目的。通过对《老子》、《易》的解读,对各种方药尤其是内丹的阐发,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宇宙观、本体论、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比如在很多道家著作中,主要是大量关于老子、易的注释,有很多哲学上的“本体论”解释,很多内丹著作中也有很多“心性”解释。不乏深刻见解。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儒释道,它吸收了很多儒释道思想;同样,儒释道的发展也依赖于道教,不同程度地借鉴了道教的思想。就宋和明理学而言,其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众所周知,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吸收佛道的基础上写了《太极图说》,主要吸收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此后,程和朱都从佛道中汲取了思想养料。儒、释、道三家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借鉴,这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事实。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如果只研究一家二口而不是同时研究三家,就很难对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这一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很多人的共识。
4.养生与医学。为了长生不老,道教一直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养生方法。比如继承了古代行气、导气、按摩的手法,并在实践中发展,使其在理论和具体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虽然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很多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正统道藏中现存的这类著作,为现代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同时,出于同样的目的,道教非常重视医学和药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名医,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的葛洪、梁朝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他们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当代医生中最好的,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要么以高超的医术对待世界,要么以医学杰作留住后人。这些著作虽然大多已经失传,但其中葛洪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万金油》、《千羽翼》都是中医史上的不朽之作。唐代以后,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道教医学家及其著作,如宋代一位匿名道士的《急救仙方》、元末明初派著名道士赵的《仙术秘方》、清代龙派著名道士刘的《验杂方》、《验怪方》、《眼科启蒙与杂病治疗》。他们是历代道教医学家,道教医学的成就和发展虽然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学,但从宗教要求来看,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比如,他们非常重视医德,医生对病人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无论贫富,无论对好朋友有没有怨恨,都要“有同情心”,“一心救死扶伤”。从拯救一切生物的角度出发,我们也非常重视对下层民众、妇女和儿童疾病的研究,重视医药处方和地方物资以及廉价药品的普及。
5.中国古代化学。为了长生不老的宗教目的,道家继承了古代炼金术,并在实践中发展起来。他们认为通过矿石药的冶炼,可以炼制成“长生不老药”,可以用来服食长生不老。因此,许多道士把一生都献给了药物的选择、制备和提炼。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不知道做了多少实验,研究了多少种药物,提炼了多少种矿石化合物。这种炼丹活动虽然是受宗教目的驱使,但实际上是无意识地从事化学实验。“长生不老药”虽未制成,也不能制成,但观察了许多矿石药物的化学变化,了解了许多矿石药物的性质,为中国古化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大部分化学史家称道教炼金术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开创者,正统道藏中所载的大量关于外丹、黄白、白术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化学史上的重要资料。黑粉,中国三大发明之一,最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由道士在炼丹术中首次发明。其依据可见《复活法》卷二《铅、汞、嘉庚、至宝合一》。中国冶金史上最早的水法炼铜最早记载于道教丹术,时间为甘源元年至唐肃宗宝应,也记载于《方丹镜源》卷四。至于道士在炼丹术中制作有实际疗效的内外丹药,扩大了药源,也不算少。
6.此外,郑桐道藏收藏的大量内丹书籍不仅含有丰富的哲学史料,而且是研究气功和人体科学的直接资料。
7.《正统道藏》中也有一些关于地理、文学、音乐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价值。如李志昌的《长春西游》,其中丘处机的地理和元太祖之行的人的感受是研究当时中亚地理、人的感受和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正统道经等零散道经的汇集,既是道教活动的记录,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分析和认定,我们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一定的贡献。
道经的主要内容
道经内容广泛,涉及面广。
1.有作为崇拜而阅读或流传下来的经典,如《道德经》、《南华真经》、《宣彤真经》、《徐冲真经》、《东陵真经》、《林逸尚敬》、《古易考原》、《周易图》等一批儒家“易”著作
12.医书一般指《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土经伊彦本草》等;
13.阴阳卦书一般指《黄帝龙首经》、《黄帝内经》、《黄帝金匮玉恒经》、《神秘白僧真经》、《柳荫洞微甲真经》、《刘燕铭苻坚静音》、《卜象星经验》等。;
14.《百家讲坛》除了《老子》、《庄子》、《康仓子》外,一般还收录了《墨子》、《河马小厨师》、《管子》、《公孙紫龙》、《尹文学》、《孙子》、《韩非子》
15.此外,还有《山海经》、《穆田字传》、《汉武帝内传》、《汉武帝传》。
儒家和佛教都批评过道经的杂集,马援端麟在《文学通鉴》中说,经典是杂而多端的。
道经收书出格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1.《易经》,如上所述,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但是否是儒家的专书,值得商榷。事实上,先人叙说易经是道家的传统,自创立以来,就是把易经和老子一起作为炼丹修炼,尤其是内丹和外丹修炼的理论指导。从东汉魏伯阳写《易经》开始,世外丹、内丹各派都没有祖先背诵《易经》。因此,很多道家学者把《易经》的研究和《老子》的研究同等重要,不时有颇有见地的《易经》研究著作问世。五代道士陈抟在《易经》研究方面成就斐然,不仅深刻影响了道教的内丹术,也深刻影响了宋代的儒学。宋元时期的道士、雷思奇等在易学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所以道经收藏一些儒家的易经书,也收藏一些道家的易经书,似乎是很有道理的。
2.再比如医学书籍。道教从长生不老的宗教目的出发,一直非常重视对医学的研究,一方面帮助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帮助人。因此,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教医家和医学著作。道经收藏这些道教医术著作,以及《黄帝内经》、《画经本草》似乎是合理的。况且黄帝是道教推崇的始祖,道教接受大名鼎鼎的黄帝的医书是合乎逻辑的。尽管如此,道经收书过多是客观事实。因为这些书很多和道教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首先是道家思想比较开明,但如果不够的话,可能是宣传中没有充分突出道家的原始教义。你怎么想呢?
《道藏》是一个三孔四辅的分类体系,不是道教书籍的杂集,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藏范围和组织结构,整理出众多经典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是“三孔四辅十二类”。“三孔”是真孔,神秘孔,神孔。其理论萌芽于东晋,南宋道士陆继承了这一理论。太史七年写《三孔经目录》,正式作为道教书籍的分类。实际上,它包括以《上清大东真镜》、《灵宝五文珍》、《黄三经》为首的三组道经。道教声称这三组经书起源于尊三清的三神:“天宝若为君,则大洞尊神....书出版时,有《玉清宫》。灵宝君,则董璇尊神,...出版书籍时,清杜宣御景七宝魏紫宫。神宝国君,则洞神尊神,...该书出版时,黄三洞神太清宫。”三孔经分为上、中、下“三品”,或大、中、小“三倍”,真迹如《上清道经》、《澹台尹姝》称为“上品”,灵宝洞玄等玄书为“中品”,黄三《内经》、《天文人物》等玄书称为“神书”,但按三孔分类,不能囊括全部道经。),于是产生了四种辅助分类。“四辅”是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派的四辅经,即太清辅佐洞神,太平辅佐洞神,太玄辅佐洞真,正一派贯穿三洞三台。这种四辅分类法最迟出自梁代之手,余伟《孟主七经书目》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按他的思想,《太清部》主要是以葛洪传的《太清经》为依据,外部的白书都属于它;太平部以太平经为主;太玄系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的书籍,以及庄子、列子等道家书籍;是一部六朝时代流传的《是一个法国人》等石天道教经典的合集。
三窟下有十二类,三十六系。即:
此文本类别指教学的原文真实文本;
神类是指龙张凤印的文字,精神符文的文字;
《玉诀》是指对陶静的诠释和诠释;
图灵类是指本文的插图或以图像为主的作品;
谱录类是指记载高生事迹及功德的道教典籍;
戒律,指的是规则和戒律;
魏易类指斋戒仪法和科学仪制的著作;
方法类是指论述修真修性、立坛祭祀等方法的书;
各种技能参考外火、五行变化、技能等书籍;
传指神仙传、道士传、关公志;
赞美类是指赞美和赞美真理的文字和篇章;
表奏是指天帝在祭台和祈祷时所献的奏章和关文。
南北朝后期形成了十二类分类,三十六尊经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孔四辅十二类分类法的形成及其整理经书的用途,表明道经已被汇编成册。仅限于当时的条件,无法广泛传播。《董璇灵宝三孔始末》反映了隋代前后道经被“藏”的情况:“道经有两种:一种是永远藏着的,一种是不藏着的。总集者,三孔四辅合为一集者,上下左右前后,皆题“三孔宝典集”。不藏者,三洞四佐各作一集,共七种:一为大东真镜藏,二为董璇宝镜藏,三为东景贤藏,四为太玄晶藏,五音太平镜藏,六为太景清藏,七为正一藏。所有问题都很清楚,这样才能互相识别,如果安全的话。”
同书还记载了经书、经信等规定。卷轴是装经书的丝包,每卷由十卷或五卷组成,长卷轴分为几卷,短卷轴分为几卷。几个字母组合成一个字母。另外,从敦煌遗书可以看出唐代的书写格式。我们先写经书的名字,空一行写经书,然后空一行重复经书的名字,每行十七个字。现存的正统道教文集,格式大致相同。
1.《道藏成道 《道藏》的修道价值及主要内容和分类方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道藏成道 《道藏》的修道价值及主要内容和分类方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7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