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银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在刚刚结束的上市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金融科技是当之无愧的热门关键词。随着农业银行今年年初提出“推进数字转型,再造一家农业银行”的新战略,四大国有银行已将以金融技术为重点的数字转型纳入未来转型战略。
无论是工行的“电子工行”,还是建行的三大战略,还是中行技术领先的数字发展,所有银行都在投入重金,大力布局金融技术。2018年,中国银行提出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求实,把中国银行建设成为新时代世界级银行”的新发展战略。金融科技是中国银行赶超曲线,重回昔日辉煌的希望。
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银行,曾经是中国银行业的代名词和领导者。但随着同行的迎头赶上,中行在很多领域的领先优势被赶超,使得去年新发展战略提出的“变强”呼声此起彼伏。在数字转型被越来越多银行采用的新时代,现在仍然是考验中行的希望能否顺利实现,在众多转型策略相似的银行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但是,未来来了,中国银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逐渐落地,三五年后效果就可知了。
2018,中国银行数字创新年
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银行业正进入第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数字时代。如果数字化的影响如预期,银行不采取任何对策,2025年全球银行的ROE将从8% ~ 9%下降到5.2%。
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技术和数字化转型方面起步较晚,投资规模相对有限。麦肯锡报告显示,全球领先银行17% ~ 20%的税前利润用于数字银行转型和金融科技银行布局,这些银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五年将是国内银行业争夺霸权的分水岭。我们相信,只有那些真正将数字化、创新融入基因的银行,才能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麦肯锡全球高级管理合伙人、麦肯锡中国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曲表示。
2018年,中国银行正式发布了以“1234-28”为核心框架的科技引领数字发展战略,旨在打造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数字转型。
数字化不仅仅是银行科技能力的提高,更是其核心业务的根本转变,这需要企业彻底转型。这是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员工能力的重新定义。
2018年也是中国银行“数字创新年”。本行全面推进战略实施,全面推进十余个数字重点领域项目,在业务创新发展、全球服务能力建设、技术架构转型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比如2018年,中行IT固定资产预算达到股改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系统建设顺利完成,全球系统版本统一,实现集中部署和一体化运营。私有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平台建成,智能投资、智能客服、智能风险控制、量化交易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金融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金融行业第二。
2019年,更多的转型措施逐渐落地
2019年是中国银行牵头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关键年”。最近中行在金融技术布局上动作频繁。
5月31日,中国银行5G智能+生命博物馆在北京正式开馆。中行表示,该网点是银行业第一家深度融合5G元素和生活场景的智能网点。
6月5日,中国银行正式发布手机银行6.0版。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瑜表示,“十年磨一剑”,中国银行将在十年内把手机银行打磨成服务客户最重要的渠道。
手机银行是中行实践金融技术的重要载体。201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达到93.73%,电子渠道交易金额达到115.48万亿元,其中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3.65万亿元,同比增长64.14%,服务覆盖海外18个国家和地区。
中行2019年工作会议明确,今年要继续加大手机银行建设和推广力度,加快推出手机银行优势产品,大力拓展交通、便捷支付、餐饮消费等高粘度场景,确保手机银行活跃客户数量和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扩大手机支付业务规模,成为一站式金融超市。
中国银行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金融科技的全资子公司,6月13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根据公司定位,金科中行将为基准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开展集团内金融科技服务、外部金融科技服务、基础技术研究、金融云服务、其他行业云服务、金融科技资源整合等六大业务,特别是在应用场景搭建、金融科技能力输出等领域,将弥补和填补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应用空。
中银金科诞生于中银软件中心。子公司成立后,中行集团层面的技术治理结构由“一部两中心”转变为“一部两中心一公司”,即IT部、数据中心、软件中心、中行金融科技公司。在总行的全面控制下,中国银行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科技部门合作,共同推进集团科技战略的实施。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刘秋万年初表示,中国银行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两线”金融科技建设,继续推进科技引领数字发展战略。一是立足当下,继续推进数字化重点项目和项目,通过重点业务领域重点项目的实施,体现数字化的核心价值;二是着眼长远,继续推进长期、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建设数字银行长期发展的基础能力。
老中国银行的新挑战:转型只是为了成为世界级银行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银行之一,中国银行的百年历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金融历史的一个缩影。这家银行,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艰难成长,历经沧桑,跨越两个世纪,成为中国全球化、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22万亿元。
7月22日,《财富》杂志公布了2019年“世界500强”名单。中国银行以1277.1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在第44位,比上年上升两位。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家在《财富》全球500强中上市的中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连续31年在该榜单中上市的中资企业。
2018年初,中行启动“打造新一代世界级银行”新发展战略转型,以手机银行、交易银行、智能柜台为突破口,加快数字化转型。根据最新公布的业绩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置换率达到93.73%,电子渠道交易金额达到115.48万亿元,其中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3.65万亿元,同比增长64.14%。
但中行的这一轮改革转型能否成为成功的转机,取决于是否有勇气和魄力真正开出正确的脱瘾药。正如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良阁所说,下一步就是正视问题,取长补短,紧紧抓住重点商机、重点领域机遇,全面发展业务,实现重点领域新突破,推动战略实施向纵深发展。
与众不同的国际“基因”在其诞生之初
2012年,中国银行前董事长肖钢用成立一百周年的“三十年”总结了银行的发展历程。他曾说,1912年1月24日,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庆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同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至此中国银行开始了艰苦的斗争。中国银行10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30年——旧中国37年,新中国成立前30年,改革开放后33年。
中国银行诞生的“基因”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同行中,一直保持着国际业务和海外布局的领先地位。从1912年成立到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结束的16年间,中国银行履行着中央银行的职能。自1928年以来,它已成为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金融和对外贸易,开始在英国设立分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银行。
抗战爆发后,政府急需大量进口军用物资,外汇需求飙升;同时,出口贸易受战争阻碍,出口收入很难增加,外汇供需缺口逐渐扩大。所以争取汇款更有意义。中国银行作为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在抗战初期,为了进一步吸收海外汇款,满足战时需要,先后在海外增设了18家分行,并与邮政汇款局签订了“吸收海外汇款合作原则”,规定中国银行在海外设有分行或设有代理行的地方,将承担海外汇款业务。抗战前四年,中国汇款总额为40.5亿元,中国收到的汇款份额从1939年的14%上升到1941年的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银行体系中的外汇业务工作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特许的专业外汇银行。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国际贸易结算、汇款等非贸易外汇业务。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银行将自有外汇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建设,逐步将外汇贷款范围扩大到冶金、航空空、化工等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紧紧抓住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经济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长期外汇业务的独特优势,成为国家从国外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中国银行成为中国最早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的银行之一。从1984年到1992年,中国银行在东京、法兰克福、伦敦和新加坡发行了17次国际债券。在第一期金额的基础上,9年增加了15.2倍。据了解,中行在国际债券市场筹集的长期资金主要贷给国内石化、钢铁、有色金属、远洋运输等部门,也对上海、天津、青岛、厦门、武汉等城市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过热和高通胀的问题。此外,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不良率较高。截至1997年6月底,工农建立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25%;资本充足率仅为3.5%,远低于巴塞尔协议中8%的最低要求。它一度被广泛认为处于技术破产的边缘。国有银行改革迫在眉睫,中国银行也面临着商业转型的新机遇。
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提出了严格要求:“这是最后一站,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采取了如此有力的措施,因为这确实是一种我们输不起的做法。我们必须下定决心,确保这项改革取得成功。”
2004年8月,根据国务院部署,中国银行率先试点,将整个系统改制为股份公司,实现产权多元化。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当时全球金融业最大的股票发行项目。中国银行a股和h股的成功上市,是中国银行百年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中国银行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也标志着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性胜利。
新时代变革的突破口:以金融技术作为弯道超车的筹码
股改上市后,中行稳步推进境内外商业银行业务。但随着其他三大银行的迎头赶上,近年来中行在资产增速和盈利能力上逐渐被其他三大银行赶超。此外,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改革、利率市场化、金融技术等一系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使该行成为过去中国最“洋气”、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银行
转型的突破口早在三四年前就酝酿好了。从管理层在内部员工会议上提出的“为艰难的生活做好准备”,到2018年新发展战略的正式启动,再到“扛起担子,空,改革没有喘息的机会”的提出,中行期待以一种自我改变实现弯道超车。
2018年,中国银行提出“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求实,强有力的变革计划,把中国银行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世界级银行”的理念。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坚持科技导向,就是将科技元素注入整个流程和业务的各个领域,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丰富的场景生态、线上线下协同、灵活的产品创新、高效的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智能数字银行;坚持创新驱动,就是不断探索思路,下大力气彻底解决制约创新的一系列体制性、体制性问题,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坚持变革,求真务实,加快科技数字化、业务全球化、服务一体化、资产轻量化、机构简单化;坚持制定强有力的变革计划,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全行干部职工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保持战略实力,增强变革勇气,进一步推动全行的思想、制度和组织变革。
可见,数字化发展是中行下一阶段的转型方向,也成为银行赢得未来竞争实力的主战场。在中行看来,2018年是中国银行实施新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而2019年被视为实施科技引领数字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金融科技被视为中行实现弯道超车的转型契机。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形态、经济模式和竞争态势的深刻变革,并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据统计,全球85%的银行已经将数字转型作为未来的重点。2018年,中国银行正式发布了以“1234-28”为核心框架的科技引领数字发展战略,旨在打造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数字转型。
数字化不仅仅是银行科技能力的提高,更是银行核心业务的根本转变。2018年,中国银行全面推进十余项数字重点领域项目,通过重点业务领域重点项目的实施体现数字核心业务价值,通过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提升业务效益,在业务创新发展、全球服务能力建设、技术架构转型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中国银行进一步加大科技资源投入,IT固定资产预算达到股改以来最高水平。
除了在金融技术上倾注大量的财力,人才储备也是金融技术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据了解,去年,中国银行全面实施第一个“人才计划”,采取跨部门沟通、导师辅导制、项目学科制、精准培养制、综合评价制等综合培养方式,拓宽科技人才成长渠道;推进信息技术专业序列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专业序列,实现3 ~ 5年内集团科技背景人才占比达到10%。
中行2019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本行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支持业务创新发展。实施手机银行、交易银行、智能柜台、智能网点、智能客服、量化交易平台、中小企业网络融资、大数据风险控制等重点项目。其中,上半年手机银行交易额达到13.65万亿元,同比增长64.14%。
国际布局战略升级
虽然近年来,由于三大国有银行的大力推动,中行在同行中的“光环”有些暗淡,但有一个领域,中行仍然牢牢把握着自己的传统优势,那就是国际化布局。
截至目前,中行海外布局流程一直是整个中国银行业“出海史”的领跑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银行业就开始尝试在海外设立分行。当时,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贝祖禹曾试图在日本和新加坡设立分行,但后来因客观原因去世。1928年,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调整业务发展政策,立足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出口贸易汇兑业务和汇款业务。所以需要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第二年伦敦管理处正式开业。这是中国银行的第一家海外分行,也是中国金融机构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的第一步。
经过近百年的渐进和曲折发展,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现已位居世界金融市场前列。特别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分行的数量在过去五年里快速增长。
以中国为例,截至2019年6月底,港澳台等国家共有553家机构,覆盖57个国家和地区。资产规模相当于6.15万亿人民币,从业人员超过2.4万人。
就中行而言,经过这几年粗放型布局的成长期,从2017年开始从海外布局的1.0时代进入2.0时代。中行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自2017年以来,本行深化了海外重点地区的机构整合。继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分行和泰国银行重组后,近两年还完成了中国银行在印尼、柬埔寨、菲律宾和越南的资产和银行业务重组,不断推进客户共享、业务合作和集约化管理,东南亚业务协同效应初步显现。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中行管理层明确表示,对于一些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长期盈利能力较弱、战略价值不明确的机构,应适时研究退出。在管理层面,有必要研究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逐步建立区域中心。作为东南亚地区中心,中银香港将酌情在欧洲、非洲、美洲建立相关中心,加强该地区资源的整体协调。在业务层面,要根据实际市场情况,建设和推广银团贷款、现金管理、私人银行等平台,将业务平台与区域中心建设有效结合,彻底改变海外机构小而散的局面。
中国银行海外布局的整合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机构和业务的整合上,而且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完成了整个海外分行信息技术架构的升级。
2018年4月,中国银行成功完成港澳批量生产,标志着为期6年的海外信息系统整合改造项目结束,实现了6年内35家海外机构和15家新分支机构的海外信息技术全球整合,支持跨6大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的海外机构,有效提升了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清算能力。为满足“走出去”和“请进来”客户的全球统一服务需求,全球50家海外机构实现了统一版本、集中部署、一体化运维管理,构建了全球7×24不间断服务的一体化运维体系,将技术运营时间从半年缩短至20天。
中国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邢贵伟表示,中国银行全球信息技术整合的成功建设是全球服务的数字化基础。基于综合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中国银行的全球客户提供更加完善、高效和多样化的优质服务,为继续巩固和扩大中国银行在全球化中的领先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中国银行参与全球金融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银行海外机构的整合升级,符合“把中国银行建设成为新时代世界级银行”的新发展战略。中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全球化”是中行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基准范围,过去是以“国际化”为基础,更强调全球竞争力和业务布局。特别是在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背景下,“全球”的内涵首先包括中国市场。因此,要实现“世界级银行”的目标,必须实现本地业务与全球业务的协调推进,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的全面发展。
中行的战略转型能否成为“触动心灵”的改革?
8月21日上午,中国召开了金条改革系列会议。会后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业内极大关注。中行此次对个人条线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其核心在于一级部门的“三位一体”——原个人金融部、网上金融部、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整合为个人数字金融部、消费金融部两个新部门。其中零售端的债务业务、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由新成立的个人数字金融部管理,个人数字金融部有数字金融中心和私人银行中心;作为零售资产,消费金融业务负责单独设立新部门。
上半年,中国银行国内个人金融业务贡献持续上升,个人有效客户增量和增速创下三年同期新高。这种个人金融业务结构的调整,不仅是为了提高业务和技术的合作效率,打造敏捷应对的“总部大脑”,也是为了在行业内再创先例。
早在2014年,中行就率先取消了电子银行部,设立了网络财务部和渠道管理部。所有网银和手机银行业务都分配到新成立的渠道管理部门,而网络金融部门主要负责电子商务等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五年后的今天,中行率先在业内废除互联网金融部。中国银行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此次变革的目的主要是推动零售业务和金融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将金融技术团队直接嵌入业务部门,以顺应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业内一直有一种说法,中行需要一场深层次的改革来扭转局面。但是触及灵魂的核心在哪里?部门结构调整中的“吃螃蟹”只是表面现象,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措施,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持续创新活力。正如中行管理层在内部会议上提到的,中行有很多“中资同行在先”,但往往“早起晚睡”。原因是营销宣传、产品设计、客户体验等环节没有及时跟上。如何把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先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创新机制的构建,要彻底解决谁发起、谁受益、如何评价的问题。
人民转型被认为是中行本轮改革转型中转型的核心。去年以来,中行各级领导班子经历了一次“大换血”,55多人补充调整了“一把手”。改革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市场标杆和价值创造导向,对创业型一级机构负责人实行绩效考核“大排名”和高职人员“五年贯通”长效考核。加大对金融科技、理财子公司等重点试点项目的薪酬激励、收益分成和市场化薪酬措施。
改革的目的无非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运行效率,但一夜之间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场持久战。在今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中国银行管理层评论说“总行很多部门都在‘动’,但还是有一部分干部职工在‘吃瓜’,土壤还在,执行慢、协调差的现象还没有根除”。
银行业已经步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行这一轮改革能否成功翻盘,三五年后就水落石出了。对于中行来说,不缺乏找准方向,对症下药的诊断能力。关键在于触摸灵魂,做出自我改变的决心和勇气。正如中行董事长刘良阁在内部改革会议上所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个蓝图才是真正的改变。
"
中国基金新闻
1.《百年中行 百年中行新征程来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百年中行 百年中行新征程来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5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