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深圳家长乃至整个城市的热点。现在一有深圳教育的消息,深圳的家长都会暴跳如雷,甚至到最后。

因为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深圳,七八十年代那句“再苦再穷再穷再穷再穷”的口号,并没有过时,反而更适合这个场合。

深圳教育资源的匮乏不仅指学历有差距或无地建校的尴尬,也指高素质教师的稀缺和不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这种软实力的缺失不是单方面的,甚至是全面的。

俗话说,“好校长就是好学校”。校长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代言人,也是很多普通学校“反击”的关键。目前深圳总裁在追求“补充度”上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难怪深圳很多学校这几年都在吸引“年薪百万”的校长。

回顾深圳的历史,你会发现深圳的校长在深圳教育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如果你回顾一下深圳各大高校和中小学著名校长的经历,你也会发现深圳校长一直是一个“异类”群体。

01

谈到深圳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改革”。其实深圳很多学校的成功,都可以归功于校长的改革精神。

最著名的例子是深圳大学。校长罗征作为深大改革的实际领导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3年,深圳大学举行入学典礼。当时深圳大学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1984年,深圳大学以深圳的速度建成。但是,深圳大学除了校舍,还需要指导思想。

当时,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罗正奇应邀到深圳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副校长。

他说,全国有一千多所大学,深圳大学一定要建成“与众不同”的学校,否则深圳大学永远赶不上清华这样历史悠久的学校。

▲罗正奇

罗正奇认为,人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因此,他以学生为主体,在深圳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比如深圳大学取消了毕业包发放,允许学生自主择业;开展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参与高层决策;大多数临时工被解雇了,食堂服务、卫生和安全巡逻的职责移交给了学生。甚至罗征自己的秘书也被学生带走了...

当然,罗正奇最著名的改革之一是1984年成立的“学生实验银行”,学生管理教师的工资和财务。

后来,据罗正奇回忆,“学生实验银行”给了学生宝贵的实践经验。“外面的银行来选人,只要在我们学生实验银行做过,就免面试。”

自罗正奇改革以来,深圳大学一直以自由开放的学术理念著称。毫不奇怪,马、史玉柱等一批批有拼搏进取精神的名人从这样的学校脱颖而出。

除了深圳大学,另一所学校深圳职业学院的出现也充满了革命。

1992年,深圳提出设立学校,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后来,深圳职业学院的前身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3年。

深圳职业学院第一任院长是于。曾经担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他明白,虽然两者都是深圳的大学,但深圳职业学院要想成功,必须走一条不同于深圳大学的路。

▲于

在学校创办之初,于就确定了办学定位:培养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实物的“灰领”人才。

从他的办学定位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精神。

于认为,从深圳职业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开学之初,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深圳职业学院还花了8万元购买计算机设计软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设计和绘图的技能;后来经过逐步发展壮大,深圳职业学院也投资4亿多元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培训中心。

正是由于余对“实用主义”的准确定位,即使作为职业教育的“后来者”,深职院的模式也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在白手起家的深圳前总统的努力下,深圳的教育一度成为全国的典范。

02

当然,深圳的教育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校长在改革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深圳另一所大学柯南大学的改革并不顺利。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是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石。2009年朱清时上任时,提出了“自主招生、自考学位、去行政化”的口号。

▲朱青石

对某些人来说,朱青石的口号有点太理想化了。

比如关于自主招生,朱青石提出了631的招生模式。即按照“60%高考成绩+30%南科大学校考试成绩+10%高中学习成绩”的模式。这种做法无异于公然挑战高考制度。

另外,自考学位的模式会让南科大在人们的认知观念中找不到位置。虽然南科大是一所以科研为主的大学,但是很多家长担心如果孩子去了南科大以后不从事科研,以后会不会不被招生单位认可?

终于在2014年,朱青石在沉重的压力下离开了南科大。有人认为他的改革失败了,因为自2012年南科大成立以来,朱清石放弃了“自主招生、自考学位、去行政化”的办学标准。失去了办学自主权,朱青石的改革梦自然是“南科梦”。

但是,其实朱青石的改革还是有影响的。比如631的招生模式不仅存在于南方科技大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采用这种模式招生。未来,南方科技大学仍将是深圳大学改革的“实验场”。

除了大学,最受争议的中学校长可能是前深圳中学校长王政。

王政在2002年成为深圳中学校长之前,曾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副校长。校长的学术理念很独特。他认为学生不是负责人——只有学生最了解自己,所以他们应该被允许选择他们在学校做什么。

在深大中学,王政实施了课程改革计划,并采用导师制和轮班制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当时就说深中简直就是“绵羊管理”。

▲王伟

王政曾说:“考试只是为了追求一个结果,不需要三年就能全部做到。做的时候不用害羞。高三是考试。不敢承认。高中高中都不敢放下。高中和高中不是为了高考。为什么学生整天研究高考题?学生有什么兴趣可以不让他玩?”

他说的另一句话是关于中学生谈恋爱的。他说:“学生谈恋爱,而学习就是学习。我觉得把握好了不会影响他们。就像吃饭对睡觉有影响一样?”

他也认为谈恋爱可能对学生也有好处:“现在的学生谈恋爱其实是一种对恋爱体验的帮助,一种非常宝贵的人生体验,也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别人,理解别人。"

王政的教育哲学在当时对许多家长来说是“耸人听闻的”。课程改革之初,王政因为高考分数下降而被父母围攻。有些家长说:“我宁愿把孩子送到管理严格的深圳高中,也不愿让孩子毁在王政手里。”

但已经证明,自由的深沉之风并没有阻碍学生的考试。一段时间后,深圳考生的分数不再下降,反而一再成为深圳升学的“龙头老大”。这说明孩子只有在高压教育下才能获得好的考试成绩。

在王政的统治下,倡导自由学风的沈重被打造成一块“金字招牌”。深圳越来越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实现自己进入深中的梦想。

2010年,王政离开深圳高中,回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校长。从那以后,我们很难再见到王政,这位思想开放的深圳市主席。

03

与1947年成立的深圳中学相比,深圳另一所学校的出现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说,这所学校是深圳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她是深圳实验学校。

当然,深圳实验学校不是某个学校,而是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系列学校的总称。

1984年,41岁的金从上海某名校辞职,南下深圳参加深圳实验学校的创办。

▲金

金从创办之初就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

关于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有很多例子。

早在1985年,当我们意识到天文活动对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时,就要求我们学校购买一台日本制造的110牛顿望远镜,让学生观察哈雷彗星。

1991年,金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把陶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开设。

另外,很久以前,实验学校就开始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校会组织高二学生去井冈山和农民一起吃饭生活,了解革命历史。

在谈到素质教育时,金说,素质教育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差异。

“我们的教育往往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看成是会做题的机器,看成是会设计的产品;教育被看做是精确制导导弹,学生想怎么训练就怎么训练。这没有考虑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尊重他是活生生的人。”

当时深圳从90年代末开始,社会上就出现了“教育狂热”。很多学校鼓吹“清北梦”,认为考上北大清华是莫大的荣誉。所以为了送学生上更高的学校,各种奥数课和特殊课也很受欢迎。如果有家长不报培训班,就被当成怪胎。

对于这种现象,金曾经说过,它反映了社会的浮躁。这种浮躁只会导致父母失明。

金很有远见。因为,现在学校的急功近利和家长的盲目已经越来越厉害了。

然而,在金后期的实验学校校长生涯中,实验学校的发展却违背了他的初衷。这可能是他无法预料或不想看到的。

深圳最早没有“学位房热”,但2000年左右,实验学校开始办“私班”。

当时“私班”学费一年两万多元,而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千元。但是,在实验学校要办“私班”的消息传出后,“私班”被热情追捧。

很多家长说,让孩子读“私塾”的时候,看中的是“实验学校”这个牌子,觉得孩子上了实验学校就能成为“素质”。换句话说,实验学校的素质教育理念也被当成商品卖了。

2003年,深圳实验教育集团成立。没想到的是,金在任期间的这一举动,对深圳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试点学校之后,各大学校纷纷成立“小组”将其他学校合并合并,有种“占地为王”的感觉。

或许,学校集团化的初衷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最大化教育实力。但在深圳,学校集团化带动的教育“品牌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现在只要挂了名校的牌子,不管学校有什么教育理念,也不管是否适合孩子,家长都倾向于趋之若鹜。

扔钱成了深圳家长的“传统技能”。

以前“一生一考”的思想在父母圈子里很流行;现在,已经演变成“一套房可以终身固定”...

04

在深圳,一旦出现一个“出格”的校长,必然会引发校长与家长的血战。

也许,这是因为父母过于焦虑,他们的焦虑往往让他们盲目。

他们一直在与自我矛盾作斗争。他们不相信任何校长,希望自己孩子学校的校长能循规蹈矩,无所事事;但是,他们也希望在校长的领导下,他们的孩子能够提高成绩,一飞冲天...

其实深圳的家长这么着急是很奇怪的。因为每个校长的教育理念都不一样。无论如何,校长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会比家长更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那些“出格”的深圳校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关注学生的“自我”。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完美”的好老人,而是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

很多深圳校长都看到了问题,知道学生需要有“自我”。其实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一个“自我”的问题。人只有明白人有“自我”,才能明白自己的需求,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曾经深圳所有的“名校”都是“线外”校长创办的。当时,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独立自我的学生。

现在深圳学校的服务对象逐渐从学生变成家长。试想,按照这个趋势,深圳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经济观察报《罗正奇:大学里没有故事》

余:深圳职业学院从无到有15年,成为“职业教育的旗舰”

非常熟悉《南方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一个没有失败者的实验》

唐老师说,国内“最有争议”的校长一手造就了两所名校,却遭到了家长的共同抵制!》

南方都市报“深圳实验学校首任校长金今天上午去世,享年41岁,创办了一所6平米的学校”

中国教师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

主要作者:张瑜

1.《罗征启 深圳校长史:我们缺的不只是学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罗征启 深圳校长史:我们缺的不只是学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6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