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Xi安6月10日电:盗墓与反盗墓:吴邪还在,没有清白?

新华社记者毛海峰

近年来,盗墓文学、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想象力丰富,吸引了大量内容神秘、曲折、恐怖的读者。但是真正的盗墓贼是什么样的呢?如何预防和打击盗墓?如何保护文物和遗产?在6月10日“文化自然遗产日”之前,记者采访了陕西省一线文物保护人员。

古墓丽影:《摸金校尉》今天还在

偷文物,黑市交易,可以说是暴利。“在盗墓贼眼里,陕西关中地区就是‘住’的地方。”负责文物保护的县博物馆副馆长告诉记者,这里有大量的周、秦、汉、唐古墓。因为古人“视死如生”,所以流行于厚葬,自古以来就是盗墓贼出没的地方。

宝鸡市凤翔县是秦国中期都城永城的旧址,地下文物众多。记者从这里的一次采访中了解到,秦国一位君主的墓区有270多个盗洞。这些大大小小的盗洞,来自很多朝代。君主下葬后,平均每10年就有一个盗墓者“拜访”他一次。

现代盗墓贼也没有放过文物大省陕西。陕西在世界上经常有很大的考古发掘,有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人的注意。从近几年的事实来看,每次重大考古发掘后都会出现罪犯。

2016年,在陕西周元遗址发现了一个大型战车坑。挖掘后,11名嫌疑人在该地区被捕。据统计,五年来,陕西省共破获文物刑事案件209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90人,追回文物9116件。

现代盗墓贼相对于前人更加老练。除了洛阳铲、金属探测器等工具之外,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让素未谋面的盗墓贼们开始了“全民合作”。在陕西省今年刚刚破获的一起盗墓案中,文化保安人员发现盗墓团伙成员来自不同省份,互不认识,通过网络联合。他们有的提供盗墓线索,有的进行勘查,有的负责挖墓,有的专门做销售。效率大大提高了。一个原本10天就被盗的古墓,最多3天就能完成。

文化安保人员:魔高一尺,路高一尺

自古以来,我国对“掘墓”盗墓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惩罚。面对猖獗的盗墓犯罪,一线文化安全人员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坚决打击。

陕西专职文化保障人员很少,有的县只有三四个人。为了有效应对盗墓贼,各市县都采取了“人对人战术”,积极发展和培养群众文化安全人才。凤翔县59岁的群众文化安全官张宝泰告诉记者,经过培训,他现在对村里的文物了如指掌,经常每天花两三个小时检查,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山洞。根据经验,盗墓贼要当场踩出洞口,确定目标后再挖洞。如果能提前发现探洞,就能制止盗墓行为。一年夏天,就这样,他及时阻止了一起盗墓事件。

到今年年初,陕西已有5700名群众文化保护工作者,为分散在广大领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千里眼”和“千里眼”。但是每个县只有四五十人,而关中地区一些县有上万座古墓,群众照顾不了。

三原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坤告诉记者,为了弥补人力不足,一些文物集中的村庄调动了村团的行政力量,成立了公安联防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在唐敬宗李湛唐庄陵所在的村庄成立了联合防御小组,日夜检查。那一年,一群盗墓贼被吓住了,让盗墓贼没有机会攻击他们。

当然,对盗墓贼最大的震撼是接受法律的惩罚。宝鸡文物旅游执法大队队长朱兆旭表示,为了打击文物犯罪分子,宝鸡文物旅游执法大队和公安部门建立了公安文物同地协同行动的工作方法,由群众文物保护人员提供线索,公安提供警力,昼夜开展“人民战争”。

同时,用犯罪记录记录盗墓者,分析罪犯特征,掌握其活动规律,做到“只要作案,案件就破”,有效打击盗墓者的嚣张气焰。2016年,宝鸡市破获文物案件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0人,追回涉案文物160件。

文物遗产保护:愿天下无贼

面对文化安全人员的“人民战争”,盗墓贼近年来不断翻新盗墓方式。他们要么研究文物保护人员巡逻文物的时间规律,冬天经常在10点以后或者夏天中午文物保护人员休息的时候袭击盗墓。或者采取“向后滑”的方法,等待机会开始。还是避实就虚,不把重点文物放在眼里,换成防范措施很少的普通古墓。一线文物保护人员建议主管部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文物和遗产的保护。

第一,加强群众文化安全人员队伍建设。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有200多座昭陵和陪葬墓。因此,文物部门在当地人中培养了160名业余文物保护人员。这些人世代居住在这里,对昭陵有着深厚的感情。一个人经常带领家人照看一两座坟墓,而且很敬业,盗墓贼根本无从下手。今年,陕西省决定尽快将群众文化安全人员队伍从现有的5700人扩大到8000人,力争达到1万人。

第二,提高广大文化安全人员的积极性。目前陕西省群众文化保障人员一般只有每年1200元的财政补贴,没有任何社会保险。面对盗墓,一些文化安全人员有思想顾虑。晚上巡逻出现安全问题怎么办?打击盗墓贼过程中有危险怎么办?在强化责任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增加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收入,给他们提供意外伤害保险,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大幅增加文物古迹监测系统设备。目前有一些财力较好的行政村,由村自筹,公安部门补助。在村里的文物上安装监控摄像头,对盗墓贼有明显的威慑作用。我们期待各级政府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努力建设一个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天网”工程。

1.《盗墓与反盗墓:吴邪仍在,不见天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盗墓与反盗墓:吴邪仍在,不见天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7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