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0块钱赚几个亿!一代艺术收藏教父的传奇

从最初只携带24美元到今天拥有1亿元人民币的收藏,海云馆主人张宗宪的收藏经典值得许多普通收藏家学习。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收藏家。而不是以后被送走,被骗,人们可以无休止地谈论真假。还不如卖掉了感觉舒服。”

几年前在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海预展上,80岁的海云馆主张宗宪似乎比拍卖会更引人注目。张宗宪在收藏领域以“敢闯敢退”著称。

从一开始只携带24美元,到今天拥有1亿元的收藏,他的收藏经历值得很多普通收藏者学习。

小贴士1:寻找目标,不懈努力

80岁的祖籍苏州,祖父张是江南著名的竹雕艺术家。我的父亲张中影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古董商。他在外滩开了聚珍斋,专门经营古董。张的兄弟姐妹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印象深刻。

1948年,尽管家人反对,他还是独自去了香港谋生。当时他只有24美元。

经过一番努力,1951年,张宗宪开了“永元兴”古董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后来又陆续开了几家珠宝店和古董店,但是珠宝店被盗被抢,损失高达6000万港币,于是放弃了。

1965年,张宗宪在香港石板街的货舱里

1968年,他第一次参加伦敦拍卖会,是当时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从那以后,他走遍了全国,那里有国内外大型文物艺术品拍卖,他就在那里。

如今,在他的“云海阁”中,陶瓷、玉器、钟表和古董、传统书画、中国油画...拥有一切,几乎一切都很好。

成功源于勤奋。也许许多收藏家认为张宗宪的收藏是“山停”。其实,回顾张宗宪的收藏史,他也是从一点点原始积累,靠着努力,一步步走出来的。

诀窍二:我懂了,我发了,用西藏把西藏养好

在古董店开业之初,张宗宪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瓷器,然后以几百万的价格扔了出去,获得了一定的原始积累。

198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推出了一批高品质的明清官窑瓷器,这是上海著名古玩收藏家邱的遗物。张宗宪看到了这个机会,买了很多精品,几年后又重新投入市场拍卖,获利颇丰。

1999年和2000年,他委托香港佳士得举办了两场特别拍卖会,几乎所有的拍卖会都以高价售出,成交额超过1亿港元,为当时疲软的拍卖市场带来了活力。

特别是雍正的《青花五蝠九桃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了当时清代青花瓷的最高价格。

这一次,张宗宪计划在苏富比拍卖他的大部分书画四次。今年是第一次,总估值7000万港元。

如果你能买卖,你就不能创造出今天“海云馆”的丰富收藏。从赚“瓷专”到投资书画,再到今天推出“书画专”,张宗宪被我拿下了,我发的收藏心态很有借鉴意义。

诀窍三:不怕交学费,思想开放,渴望学习

20世纪80年代末,张宗宪认为瓷器收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退出”瓷器收藏后,张宗宪开始进入当时并不乐观的中国现代书画收藏领域。

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也买了假货,交了一些学费。但他并不气馁,虚心好学,也不羞于发问。短短两三年,他就成了书画鉴定专家。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所有在书画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被张宗宪收购。

比如1992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大千的《灵岩山色图》就是他晚年的代表作。结果他以429万港币的价格拔得头筹,创下了当时中国现代书画的最高市场价;陈逸飞的另一幅油画《浔阳遗产》被张宗宪以137.5万港元的价格购得。

1993年在上海朵云轩举行的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上,他购买了价值200多万元的拍卖物品,约占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成为头号买家。其中,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流》被他以11.5万元拍卖,创下了丰子恺当时作品的最高价。在嘉德中国之前的拍卖会上,张宗宪也是常客。

张宗宪努力工作了这么多年,通过买卖慢慢赚钱,削减所有开支,赚取利润,然后他又买了一个。想长期隐藏,必须有足够的钱去买,没有经济压力去实现。很多大收藏家有钱了就买,老了就要卖,生意不好,生意失败。

张宗宪《清代乾隆金帛珐琅凤形插花集》

“掩盖”这个短语其实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难很多。张宗宪曾在南宋官窑里收藏过一小瓶凌花口。后来,他在香港遭遇厄运。珠宝店被抢,损失惨重。他不得不把这个南宋官窑以仅30万港币的价格卖给台湾宏喜的张氏家族;他还有阿格窑葵花灵口洗,也是因为某种原因送给日本茧山龙泉堂的。现在,这个收藏仍然可以在他们出版的地图集上看到。

“捂盘”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你要等。好东西不是今年买,明年卖。如果你买了他们,你不能马上提高他们的价格。张宗宪一直认为,只有把它藏几年,在所有人几乎忘记的时候拿出来,价格才会更高。如果买卖间隔太短,市场几乎就要结束了。

张宗宪“明永乐青花葡萄粮市场”

如果能盖,就得“卖”。在卖古董这件事情上,张宗宪的选择很简单,就是委托拍卖行。直接,方便,不需要求助,比开古董店容易多了。“卖东西不是多知识,要看经验。你见过的我见过,你没见过的,甚至没听说过的我都知道。”他70多年的经验是无价的。

张宗宪《明郑德三条腿搓花记》

张宗宪从事收藏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可以说,他目睹了中国艺术的崛起趋势,感受到了艺术市场的巨大变化。他总说做生意讲利润,还是古董最高:1980年北京一套房子5万,现在500万,高100倍;当时齐白石的一幅画卖100元,现在能卖1000万。什么生意能比得上这种十万利润?

2011年,他在北京的时候,发了一张齐白石1945年的《晨牛竹鸡》的照片。成交价2875万,但他买的时候只花了17万港币;还有齐白石为哮天·杨虎画的《老虎》,这幅画在2010年以50万港元买下,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3202万港元售出。

张宗宪收藏的宋代丁窑莲花板

收藏对特长和财富的要求很高,注定是个小圈子。目前很多电视台都在做关于文物鉴定的节目。张宗宪笑着说,它只能用作娱乐,这样千千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梦想找到错误的东西。

张宗宪“龙泉宋代官弦鼎炉”

张宗宪的每一步都是机遇,也是选择。有很多东西别人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达不到。比如他的古董商家庭出身,开始经营古董的日子,60年代末出国到欧美获得的眼界和格局,在艺术流通大都市香港的位置,以及带着资本提前进入内地...

张宗宪藏的鼻烟壶

从今天的角度回过头来看,每一步都是对的,但在当时,每一步都是一次冒险。他推广清代官窑瓷器,追求现代中国书画。他针对的是别人开始工作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领域,每次都领先。他对趋势的精确判断有着卓越而独特的敏感性。业内有人觉得,张宗宪不是财力最雄厚的;在专业上,张宗宪基本靠自学;但是,他的成就,真的是收藏界的传奇。

2015年1月22日,在苏州到北京的高铁上,张宗宪信手写了这样一段话:“人和收藏家多看多问多听就好。收藏一件精品,不仅要靠钱,还要靠智慧、脑子、耐心、思考、勇气、没有冲动。最后,鼓起勇气去争取。没有这些点,最好的机会就永远失去了。我这辈子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或做生意,从不冒险,不与不确定的枷锁作斗争,虽然没有很大的前途,但所向披靡。这当然是我一贯的风格和宗旨。”

张宗宪藏的鼻烟壶

我做古董生意很多年了,在千千见过几千人,挺惊险的。张宗宪说,所有的藏家都有佛教中的“贪婪”。有时候看到现在的市场,回头看以前卖的东西,会感慨万千。“留几块就好”,但如果他再想想,又能怎样呢?“我能活多少年,享受多少年?所以对自己说,不要回头,要向前看。期待冷静下来,退一步空”

所有的收藏都是外在的东西,所有的收藏都是“暂时的”。银行家、瓷器收藏家胡惠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典故,将自己的会馆命名为“临时建筑”:“遇之即喜,临时自足,不知老矣。”乾隆皇帝也有一座临时的建筑,不是全世界的王地,但是谁也想不到,就算是皇帝的宝,总有一天会散落四方。

张宗宪藏的鼻烟壶

今天,张宗宪先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和古董商之一。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与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无疑是一个重要坐标。

本文来源于原版权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删除。

1.《张宗宪 一代收藏传奇人物:用200元赚到几亿的滚利时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宗宪 一代收藏传奇人物:用200元赚到几亿的滚利时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8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