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四十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无疑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那么中国改革开放这40年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未来意味着什么?

文本|汪玉凯

深圳创新与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央党校教授

首先,在现代中国经济的大V型格局中观察4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

美国著名历史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曾对世界各国的历史经济进行过一系列比较研究。当谈到中国时,他说:

公元00年至1820年的180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不低于20%,高的时候甚至超过50%;

1820年以后,近代中国经济一路下滑,从1820年的32.9%下降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的4%;

从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到1980年,中国经济一般只徘徊在4.5%;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真正腾飞了。到2017年,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上升到15%,相当于12.24万亿美元。

近代中国经济总量世界份额变化表

如果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放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观察,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目了然。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巨大变化呢?要高度概括的话,主要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

首先,我找到了一个方法

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的道路。

二是建立中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果断抛弃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

三是创造新的制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即使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制度不拘泥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以上三点,重塑了中国改革开放短短40年的发展。

第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及其面临的挑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第三,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新一轮改革方案出台

01

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许多中国人不再像1978年改革开放时那样期待和支持改革。

有些人的观点很尖锐:医改让人看不起病,教育改革让人上不了学,房改让人买不起房。

这些话有些夸张,但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个人感受。

其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制度转型一直在加速;然而,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减少。

国民经济增长曲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曲线都在上升,而社会道德曲线却在下降。

此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中国的形象却不断被国际社会误解和误读。

其实看现在的中美贸易战,似乎经济不是全部问题,包括对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价值水平的争议和分歧。

02

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结束

过去,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增长4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这与传统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比如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资源价格,巨大的市场,都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独特条件。

但是今天,这种发展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可逾越。

03

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矛盾日益增加

多年来,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三个四”,即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和四大考验。

所谓四大考验,就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伴随着执政风险的上升,中国正面临着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信任风险的上升趋势。

从经济风险的角度来看——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着三者叠加的局面,即保证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国经济的三大战略转变。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叠加”局面

从上述“三者叠加”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如果中国经济的三次战略转型无法实现,不仅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实现,还会降低应对经济下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影响到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经济未来要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大目标。

从社会风险的角度来看——

这几年,中国的社会财富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财富已经过于集中在政府手中,现在政府收入占GDP总量的23%以上;

第二,从劳动和资本的角度来看,财富过于集中在雇主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第三,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来看,财富过于集中在垄断行业。

财富流动的不合理使得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获得感,或者说改革成果很难被普通人分享。这也是中国社会情绪难以平息的重要原因。

从信任风险的角度来看——

在当今中国,主流媒体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小。频繁的网络事件被迅速放大和传播,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当然,党政公信力的下降也与政府官员的腐败、司法不公、群体性事件的上升有直接关系。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也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整体转型的错位有关。所谓转型错位,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五大标志

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那么十九大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算是这个新阶段的延续。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要头脑清醒,敢于冒险。还指出,中国的改革只有在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这些都是高层对改革开放的巨大决心。

当然,衡量中国改革开放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不能只看国家层面改革开放的战略规划、部署和措施,还要看改革开放的实际成效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

而后者往往更真实更重要。

2018年2月,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0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中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开放市场,降低市场进入门槛;二是简政放权;第三,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02

充分保障民生,人民当家作主

秉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民生问题;第二,民主参与的问题。

从民生角度看-

医疗、教育、社保、养老、就业、保障性住房等。

以免费医疗为例。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这一制度。目前中国确实有这方面的经济能力,但是中国目前的医改形势不能满足人民。

解决民生问题,增加民生投入,改革与民生直接相关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维护农民权益,应该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看——

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权力主体和主人。

通过实质性改革,可以有效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03

创新社会治理,释放社会活力,坚持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大变化是市场和社会的活跃。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催化了社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社会矛盾和冲突。

如何处理好加快社会发展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释放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这确实对政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非常强烈,当前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几乎都与缺乏公平正义有关。

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制度公平,很多人对此寄予厚望。

只有在这些关键的社会需求上取得成就和突破,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支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04

建立一个约束公共权力的制度框架

在新时期,如何有效控制公共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历史的弱点。

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首先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其次,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力的电力运行体系,坚持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原则。

第三,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清”目标,必须真正做到干部廉洁、政府廉洁、政治清明;

最后,要创新反腐制度和机制。

这些都是关于能否搭建一个制度的牢笼,真正解决控制公权力的问题。

05

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抓住国际环境的机遇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一直有着比较好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然而,自2009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世界形势发生一些变化后,中国的行为和政策选择会受到广泛关注。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中国必须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立体现代化,中国还是一个平面现代化,城乡差距巨大,人均GDP世界排名80多,在世界产业链高端话语权很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四,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多管齐下

按照上述思路,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才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福祉的唯一选择。

因此,启动新的思想解放,最大限度地消除改革开放的阻力,防止极端思潮死灰复燃,在改革的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可能成为多管齐下的改革开放的重要路径。

开始新的思想解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来明辨是非,下一步改革开放何去何从就成了问题,如果不好就可以贴上改革的标签。

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关键的历史节点与思想解放密不可分。

比如那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从以真理为标准的思想解放的讨论开始的;

1992年,如果没有邓小平南巡形成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中国随后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此,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确实有必要分清是非,使全党全国人民形成新的共识,凝聚新的动力,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最大限度地抵制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副产品就是利益集团的形成,这无疑是必须面对的深刻教训。

这些利益集团拥有权力、资本或资源,叠加而强大,控制着相当数量的社会财富。

利益集团交织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突破利益固化壁垒,不允许利益集团相互转移利益,不允许帮派、帮派、山民和领导干部阻止利益集团狩猎”的一系列论述和表述,都说明了利益集团的巨大危害。

由此可见,十八大后的反腐斗争在一定意义上是在打击利益集团。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否进一步深化,也取决于能否进一步战胜利益集团。

防止“极左思潮”死灰复燃,危害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反改革的力量。他们认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道路是错误的,方向是错误的,这使走资派掌握了全部权力,使工农遭受了两次、两次痛苦。

如果这种反改革开放的思潮和毒瘤不消除,改革开放不仅难以深化,甚至可能被摧毁。

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才能防止改革出现转机

改革开放有三个关键部分:经济改革、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

严格来说,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更多地关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

从理论上讲,政治体制改革分为上端和下端,下端是行政体制改革,主要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问题。

上层政治体制改革还有三个更关键的要素,即宪法权威、政党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这是上层政治体制更关键的部分。

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在这三个层面上发挥作用:

比如如何确立宪法的权威,真正实现按宪法治国;

人民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

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根本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回答。

就经济改革而言,关键是建立一个国际社会相对认可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该框架的核心主要包括:

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框架,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防止欺诈,反对垄断;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贸易的相关规范;

政府应当带头守法,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遵循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共属性;

最大限度限制公共权力,遏制权力滥用,严厉打击公共权力在市场上的寻租行为。

如果中国未来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能够在上述一些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并逐步完善,不仅中国巨大的市场会更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够从改革中受益,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到那时,中国将会得到世界更多的尊重,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期待的。

1.《汪玉凯 汪玉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挑战与未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汪玉凯 汪玉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挑战与未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9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