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是指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及其礼仪在“五礼”中属嘉礼。

婚的本子作昏,即黄昏,《仪礼》中介绍“土婚礼”就写作“昏礼”。

据郑玄注释:“娶妻之来才加上“女”旁,写作“婚”

。在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爱欲的满足,而且具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使命,即俗话所说的“继香火”。

因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此,男婚女嫁就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家庭或者家族的大事,因此倍受重视。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

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婚礼的第一礼,男家选定意中人后,请向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再备礼亲人前去求婚。

纳的意思就是纳送,其所送的礼物用雁,因为在古人心目中,雁为候鸟,顺阴阳往来,象征男婚女嫁顺乎阴阳,后代也有用羔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代替的,都用以象征夫妻关系和睦牢固之义。

“问名”是婚礼的第二礼,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排行、出生年月日时等,以便男家卜其吉凶,这实际上是男家详细了解媳妇及其娘家的过程。

“纳吉”是婚礼的第三礼,男家行问名礼后,在自家祖庙中卜问吉凶,若得吉兆,男家再遣使者通知女家,于是两家就正式缔结姻亲关系,后代称为定盟,现在代称为订婚。纳吉是正式订立婚约,行礼时须有信物,古代用雁,后代多用首饰、戒指、彩绸等。

“纳徴”是婚礼的第四礼,徴的意思是成,即男家在纳吉之后,将币帛等贵重彩礼送给女家,纳币以成婚礼,故又称“纳币”。

币指作为礼物的丝织品,以及鹿皮等,非指钱币,后代称为“聘礼”或者“财礼”等。纳徴所送彩礼数量取双忌单,如束帛(丝绸)为十、鹿皮成对(即俪皮)等。

“请期”是婚礼的第五礼,男家行纳徴礼后,即派使者往女家征求成婚日期,但这只是一种走过场,因为男家已经卜得吉期,请女家决定婚期只是谦辞,以示尊重对方,女家自然辞让一番,意即婚期由男家决定,于是男家使者将婚期告知女家,故后代“请期”直称“告期”。

婚礼的第六礼是“亲迎”,到了约定的婚期,新郎于黄昏时分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至此,“六礼”完备,婚礼的男女主人公才正式登场,举行拜天地祖宗,拜堂、合卺(后代演变为“交杯酒”)、入洞房等婚庆仪式。

“六礼”本是贵族婚礼,在其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繁文缛节,因此,随着这一婚礼模式在民间的流行,也逐步有所俭省,而所送礼物也因时因地不断变化。

明代至近代四百年间,平民男子迎娶妻子俗称“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

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花红轿子、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这就是中式婚礼。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点燃的灯烛忌吹灭,要一夜长明。

相传新婚夫妇谁要先把灯烛吹灭,谁就先死。

所以二人谁也不吹灯。

汉族有些地区还有“守花烛”的习俗。

即新婚之夜,新郎新娘通宵不睡,看守着洞房花烛,不让其熄灭。

俗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的说法。故一烛灭时,随将另一烛也熄灭,取“同生死”之意。

满族洞房花烛忌吹灭,要用扇扇灭,否则不吉利。

拜天地:为什么要先拜天地,因为天创地,地创人,这是人类的起源。

然后拜父母,拜父母全意并非是只指父母,古人都叫“高堂”另意指的是“祖上”。

最后夫妻对拜,讲现代点,整个仪式意义就是男女双方向自己的起源宣誓。

结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盛典,婚礼是人生中的一个神圣仪式。幸福美满的婚姻从圆满的婚礼开始,九月婚礼最专业的婚礼策划团队,愿帮您圆一个婚礼的美好梦想。

1.《中国婚礼的变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婚礼的变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