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5月16日消息,本站“五道口沙龙”第六期主题为“社会化问答”,5月14日在北京举行,以下是知乎创始成员成远主题分享摘要:
成远:其实刚才黑灯(注:场地停电)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好,站在大家中间讲,站在前面可能显得太正式了。先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知乎的情况。知乎是从去年12月开始有一个很小范围的内测,那时候连域名还没上,1月20多号上的知乎.COM的域名。知乎用户里有他们自己统计的,好像4月达到了1万用户,昨天(达到)了2万用户,还是一个很小的网站。我们的团队现在有14个人,可能大家觉得比较意外的就是真正做运营的就两个人,就是我和胡维。
创始人周源是之前在《IT经理世界》做过记者,之前他做过一段时间软件开发。第一个创业项目是一个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的工具,后来不太顺利,紧接着他就找到这个问答的项目。黄继新之前是创新工厂的资深投资经理,以前也做过媒体,现在算是知乎的COO,还有我们的技术负责人是之前是跟周源一起创业的李申申,还有产品经理是原来网易这边都很熟的,网易微博的产品经理黄海均,这是主要的几位。除了我和胡为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偏技术和产品的。
刚才主持人讲的挺好,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可以按照他提的问题来讲,比如什么人在用知乎,早期的用户可能有一些媒体,产品经理,技术人员,也有个别的,比如说能想起来的像张小北这种(做)电影评论的,但是他很活跃。大家可能感觉它的用户偏高端一些,这个也不是特意这么运作的,因为毕竟就两个人做运营,也不可能像新浪微博那样拉名人,可能就是通过一些邀请,他们觉得这里面的信息还有一定再回来看看的价值,所以有一些就过来了,比如说像阿北什么的,前两天王小川上来,一上来就回答了10几个问题,还有像马化腾好象也是打算来来着。不是特意的那样运作,就是偶尔会邀请一些业内的名人,上面还有好多VC,这个说起来好像就是有点像自我吹捧,这个其实不是特意做的。
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可能用户的感觉就是找回了一些Web1.0的感觉,其实这里有好多之前泡BBS的,还有像我跟我们的COO,他是之前做杂志媒体的,他们本身对一些高质量的有效的信息的感觉比较强,所以他们就觉得在这里会找到一些信息质量比较高,问题的发起者会在后期去组织这个讨论,管理这个问答的过程,然后去写答案总结,点投票,点帮助,点感谢。就是这些信息比较了解,特别感兴趣,特别专业的人,会在里面起到传递这个信息的作用,最后这样一个机制就形成了它的信息质量是在不断地往高追求的,它能够吸引到的用户也是希望能够学习,往上看,希望了解自己一些没有了解到的信息,来饥渴的学习的这种用户,用户整个的感觉比较认真。
当然还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有的客户提到,有一些特别短的回答,是不是就等于是不好的回答?可能也不是,比如回答的内容一般都不太长,但是比较一针见血,我觉得这样也是挺好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都必须得是一些相对专业的人、相对专业的用户来判断他的好坏。如果他又是比较短的回答,他的态度又不太好,比如他是以一种特别搞笑的或者特别游戏化的态度,可能也会被别人点成“没有帮助”。如果他回答得短又一针见血其实是应该被推上来的。
还有一些特别认真整理信息的回答者,他们之前都有很好的习惯进行知识整理,所以他们的回答就是“一、二、三”然后说一大堆,这种用户大部分都是很认真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虽然说了很多,但是也不见得是对的,这个也需要专业的用户进行辨别。整体这个产品的信息组织方式就是希望比较了解这个信息的人,能够起到一定整理信息、组织讨论的一个作用。
它需要有一些核心的贡献内容的用户和组织这里的秩序的一些用户,我们运营团队在做的事就是去推动用户来组织信息。其实知乎里没有类似勋章或者奖励积分、排名,加多少星的这种激励方式,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你加几个邀请码,大家可能觉得现在的邀请码还比较难得到,我们会有一些鼓励的方式希望大家成为这种信息的贡献者。
最后它形成的是社区里面有一些相对中坚的力量来支撑这里面内容的质量,人的质量。可能它是一个在国内互联网的产品当中比较少见的一种探索,豆瓣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它跟之前SNS网站的方式也不太一样,因为那里面的区隔更明显一些,知乎的方式是话题、问题都是开放的,都是共同编辑的,如果用户作恶的话,他就会把好的信息都改掉,所以必须得有相对中坚好的用户帮他维持住这些正确的信息存在。我觉得这可能是在互联网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探索,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也是相对解答为什么早期它是一种邀请制。因为它内部这种开放的共同编辑的内容有很多,有这种作恶空间的存在,所以它必须控制好用户的质量。
至于审核信息,我们能做到的也就是看一些政治方面敏感的内容,或者一些语言方面有脏话的,或者是态度特别不好的,大部分我们都会帮他改过来,因为我们有空间机制,除非特别敏感的时期,比如一些各大门户可能都有感觉,这个是没法儿避免的一个情况,可能会有一些信息被删什么的。但其实仅是每天增加的问题当中的很少的一部分。
大概的情况就是这么多,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问题。
主持人:我们来看一下知乎的组织形态。这应该是个人介绍页面,谁回答了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帮助,等等。但是像这样的用户,在知乎上能占多少?也没有头像,就问了几个问题,答了几个问题。
成远:没有头像的还有一些,有些人,比如像这种的有些我们会给改的正式一点,而且这种问题的情况他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想的。但是在知乎里的规则,问题是一个社区公共的内容,由大家来维护的,由大家来分享它的价值,这个东西不是一个站在个人角度来考虑的,不能只完全满足个人需求,所以它可能会被改成一个对大家都有价值内容,所以这样的问题就会被改掉。
提问:你好,前一阵子知乎已经被谷歌做了实时搜索了,知乎有没有考虑在搜索引擎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有考虑,如何面对百度知道这种类似产品的渠道的竞争?
成远:吓我一跳,我差点儿听成是被谷歌收购了,是收录了。短期内知乎没考虑让搜索引擎整个来搜索,当然可能也有一些信息会通过一些方式凸出来。跟百度知道大家应该也能感觉到是挺不一样的。比如百度知道上会有很多问什么“意外怀孕怎么办?”之类的,你搜有好多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知乎上可能会把这个问题改成更严肃的问题加以讨论,或者限定一些条件,要比较严肃和认真,不会是以这样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所以目前来看应该是不存在这方面的竞争的。
主持人:我们也正好看一下,我刚才讲了一点,谁来组织、审核这个内容?像百度知道在首页上会有一个编辑推荐的内容,知乎目前是以大家digg为主,你认为这两个方式,哪个更有优势?
成远:我还真不知道百度的编辑是怎样运作的,可能这样的页面是编辑整理过的,但是承载大量的内容,百度里面很多的提问可能也很难由编辑控制,可能就是少量的编辑去维护一些相对TOP的东西,这个在我们明天,因为我们好几个同事本来也想过来,但是因为有新版本上线所以来不了。他们在新版上会有一些推荐与发现,其实主要还是依靠用户来推荐和发现的。
主持人:他们这种并不是说有编辑权力来做的,大多数人推荐的问题不一定是你想找的问题呀。
成远:我发现我们里面的问题,内容数据,因为相对用户质量控制得比较好,所以他们顶到比较靠前的,浏览量比较高的问题,也是内容和热门程度,比如说和最近的热点,里面的回答质量相关度比较高,也是不错的问题。所以依靠算法,看浏览量,看投票的数量是能够实现比较好的匹配到前面来的。
提问:大家做这个社会化问答的产品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在移动平台上实现这种功能?因为就我的理解,社会化问答只是问和答只是很简单的功能,如果能结合手机的客户端移到移动互联网上应该更容易实现,谢谢。
成远:移动方面以后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在未来也会考虑。
主持人:知乎的答案基本上都像你刚才说的那样长的答案比较多,就是长篇大论、分门别类的。这样的话,在手机里面恐怕挺难实现这个要求,如果实现了的话,在手机里面回答问题的时候因为受到的限制,可能回答的字数就会比较少,这样就会影响到答案。
成远:手机这方面其实还没有想得特别成熟,但是通常来说,比如说iPhone吧,随着移动带宽的增加,iPhone上的应用程序空间上在深入化,这个也是我听来的别家的观念,在深入了以后,它里面是有可以承载更多层次和更多的空间的,能做到这一步,我觉得承载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度的编辑也是在产品形态上会给出越来越多的机会。
提问:知乎的一个邀请码在淘宝上已经炒到100多块钱一个了,真可以说已经到了一号难求的情况。在豆瓣上很多人都说有知乎的号是可以有一种小小的优越感的。知乎是会一贯的保持这种邀请的制度下去吗?因为你刚才说你们现在只有2万会员,你们这种非常强的邀请制导致了你们会员量没有非常快速的上涨,你们在用户的控制上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成远:其实我们自己不希望看到这个邀请码被拿去卖钱,因为毕竟进来以后这个信息都是免费的,那其实可能是一个外部用户自己做的事,这是我们在管理上没有顾及到的地方。中短期来说,我们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邀请制,因为我们这种社区里产品的调整,还有一些热心用户能够帮我们,这种中坚力量的用户慢慢的积累,能够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它才能承载大量的用户来里面消费内容,而不产生信息质量下降的现象,所以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邀请制)。
我们现在已经在邀请方面比以前扩大了很多,现在每天可能都有800甚至到1000的用户被邀请进来,主要是通过用户邀请的,会有更加明确的邀请怎样的用户的一些展示的案例和标准出来,等于是做出更好的引导,让还没有进来的用户对知乎有一个正确的印象,导致他进来之后每个人都能够比较按照社区的规则来活动,我们会做好这个引导的工作,邀请的机会更多一点。
主持人:在之前的互联网论坛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形:每一天都要有人向新用户介绍这个网络应该怎么使用,但是不管你介绍的再多,都跟不上新用户的进入的速度,这样的话,这个网站整体的质量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下降。可能大家也比较想了解的,对于知乎来说,有没有办法避免新用户大量涌入造成的质量下降,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成远:刚才提到了类似的问题,就是相对要有比较好的机制,比较中坚的用户来支撑大量用户进来以后的信息消费,做好一些社区的规则性的东西,一些明示的东西,一些自律的东西,一些管理员的手段,一些能够贡献内容和维持秩序的用户,也有一些工具。他们的力量壮大之后,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用户消费。可能它是一个分梯度上升的过程,像增长的线也是有一些起落的,有一些平台期在调整,可能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主持人:其实这个例子就说明一点,当这个系统本身不发生改变的时候,用户的改变会造成系统的不适应,旧时代的讨论组一开始是完全靠人来组织的,会有一些热心的人带领讨论,帮助新手。但是当人不够用的时候,系统本身没有任何机制的改变,这就会造成一个不适应。
成远:系统的机制应该像产品的不断迭代一样,会交给帮助社会维持秩序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工具,给这个用户正确的行为一些激励,这些激励也会明示化出来,通过各种方式,让新来的人能够看到,也能够受到影响。其实就像一个新社会一样,比如大家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上去之后看到这里有肥沃的土壤,有金矿,大家就得坐下来商讨好一个更合理的规则,来维持将来社会的秩序,扩大之后财富的分配,这些早期的东西都要在初期建立好。
主持人:你觉得未来的知乎是更多的依靠人来解决问题,还是更多的依靠算法解决问题?
成远:对解决的终极来说,这两个应该都不是绝对的。从搜索引擎来看算法大概每三、五年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在这个跳跃式的技术的飞跃发生之后的几年会有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这时候由一些用户来解决的机制可能会凸显出来,但是利用算法的这种进步也必须跟上,否则就会被新的产品淘汰。
提问:有一个30秒原则,就是说要在30秒之内让你的受众了解第一你能给我带来什么意义。我坐在这儿听了半天,并没有(听明白)我为什么要弃百度而选择知乎;第二我想知道知乎在未来能够给它的用户带来什么意义,能够用什么去做更大的商业上的运作?第三它能够为它的客户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品牌上的提升?我是做营销的,我的客户关注的是你们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品牌的增长。最后一个问题我想知道知乎现在在一个产品的规划上是想以产品带用户,还是想用用户带产品?
成远:第一个问题简单的解释一下,知乎是帮助把我们头脑当中大量没有转到互联网上的知识搬迁到互联网上,这可能是最简单的一句话的解释。百度知道可能多少也有类似的一些功能,但它更主要的是一些比你更会搜索的用户帮你在网上检索到你想要的答案,他还是在网上帮你找一些信息。
我觉得百度知道的用户是轻度的互联网使用者,他在网上找的信息可能需要一些重度的使用者帮你挖掘出来,告诉你,那些回答者得到一些奖励,百度可能有一些小奖励给他们。知乎是一些隐性的知识,没有呈现出文字的,和大脑当中思考的问题搬到互联网上,它是一个全新的信息领域。你稍微进入知乎看过一些不错的问题应该就会有体会。
提问:所以知乎应该是一个中转是吧?
成远:类似一个知识库。第二个问题就是商业模式,商业的盈利方式,尽管刚才说到很多问答的好的产品,虽然都是从问答切入的,但是现在还很难说。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对成远先生的提问暂时到这里,再次感谢。
1.《黄海均 主题分享:知乎创始成员成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海均 主题分享:知乎创始成员成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7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