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胡承志昨天逝世,享年101岁。
很多人知道胡承志的名字是因为“北京人头骨之谜”——胡承志曾经独立制作过一批北京人头骨的石膏模型。1939年,他的模型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世界人类学大会上展出,受到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并被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抗战期间,珍贵的“北京人”头骨失踪,至今下落不明。胡承志的模型成了绝版,他是最后一个看到“北京人”头骨的中国人。
胡承志,1917年生于山东。13岁那年,父亲去世,因为贫穷而辍学。1931年3月,经邻居介绍,14岁进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室,为加拿大学者、解剖主任卜盛达打杂。当时地质调查局和协和医学院合作成立了新生代研究室,主要发掘周口店猿人化石,进行新生代地质、古人类、史前考古等方面的研究。
胡承志是在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后不久来到协和医学院的。
1936年11月26日,贾兰坡发现了北京人的完整头骨。
最初,胡承志只是协和医学院的一个书童,帮助学者借书。但是,他勤奋好学。但是盛达不会说中文。他努力学习英语,几个月后就能和布盛达交谈。布盛达观察到胡承志聪明伶俐,所以选择他来学习修复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
1934年,布盛达去世。德国学者魏敦瑞接替卜盛达领导这项研究,并聘请蒋汉成在新一代实验室制作石膏模型。胡承志跟着学习。因此,他与一群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北京人”化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年,19岁的胡承志独立制作了一批“北京人”头骨模型,其中包括裴文中和贾兰坡发现的化石,他们陆续发现了北京人的头骨。胡承志把他的名字和完成日期刻在模型的内壁上。模型模仿原颜色,除了重量,几乎和原标本一样。
现在北京人的头骨都不知道住在哪里,还有胡承志做的那些模型,存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古脊椎动物,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学研究所等。,可以让人直观的看北京人的风采。
“北京人”的头骨是怎么消失的?记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
“北京人”在珍珠港事件前两天,也就是1941年12月5日离开协和医学院。据胡承志回忆,珍珠港事件前,11月中旬,新一代研究室女秘书Xi·白石匆匆来到实验室,让胡承志迅速收拾好“北京人”,偷偷送到协和医科大学总经理鲍文那里。
胡承志为这一天做了准备,做了两个白色的大木箱。两三个月前,回国不久的新一代研究室主任裴文中告诉他,“要把‘北京人’的化石打包运走。”胡承志问何时收拾,裴文中道:“听。”
现在“消息”来了,但不是裴文中发来的。胡承志知道这是大事,下午就去了部队连胡同裴文中的办公室,让他当面证明。裴文中告诉他:“你赶紧装。”
胡承志立即赶回协和医学院实验室,先把门锁上,然后开始偷偷收拾东西。两个木箱一大一小,小的长120厘米,高30厘米,宽70厘米;大的长130厘米,高30厘米,宽70厘米。由于自己搬不动这两个木箱,他请协和医院解剖科的技术员季延庆帮忙。整个包装过程只有两个。
胡承志从保险柜里把“北京人”的化石一个个拿出来,一个个包了六层。第一层用细棉纸包裹,用于擦拭显微镜镜头;第二层由略厚的白色棉纸制成;第三层覆盖白色医用棉;第四层覆盖医用纱布;第五层是白色粉莲纸覆盖;第六层用厚厚的白纸和医用布紧紧包裹。包装后,将每个头骨装入一个小木箱,小木箱剩余的空个房间用泵抽棉填充,然后将这些小木箱逐一装入大木箱,最后用木丝填充。
“北京人”化石主要装在一个较大的木箱里,而另一个较小的木箱里主要装着“山顶洞人”化石。全部包装好后,盖紧,锁在外面,在两个木箱外面用英文标注“Caseⅰ”和“Caseⅱ”。
胡承志和季延庆把这两个木箱搬到博文的办公室,亲自送来。他当时能了解到的信息也只是那晚,那两个木箱被悄悄运到北京的美国公使馆。
根据中美磋商和美国公使馆的安排,这两个箱子上标有美国军医威廉·福利的名字,以个人行李的名义从前门火车站装船,然后直接发往秦皇岛,再搭载预定于12月11日进入香港的“哈里森总统”号客船,前往美国。
两个木箱由专人护送,随美国海军陆战队登上开往秦皇岛的专列。8日上午,列车按计划到达目的地。但是哈里森总统没能靠岸。因为就在前一天,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彻底爆发。美国军舰哈里森号在长江口外被日本军舰追逐,触礁沉没。
刚到秦皇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火车和军事人员一夜之间成了日本俘虏。
至此,“北京人”的头骨化石消失,留下了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
1.《北京人头盖骨 最后一个见到“北京人”头盖骨的中国人离世 “北京人”头盖骨去哪儿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人头盖骨 最后一个见到“北京人”头盖骨的中国人离世 “北京人”头盖骨去哪儿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1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