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公园太岳池西岸西城区金文街7号的院子里,有一座古建,雕梁画栋。它的外形类似于紫禁城的太和殿,绿色的玻璃屋顶和绿色的柱子,周围是白色的大理石须弥栏杆,还有从圆明园搬来的中国手表和石狮。这座名为金文楼的古建筑建于1931年,当时被称为“国家北平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北京图书馆迁至海淀区白石桥新楼,称古籍图书馆,隶属北京图书馆分馆。1998年,北京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为国家古籍图书馆。
作者梁欣立梁新礼摄,金文古籍博物馆大楼环境装饰多为古物。金文建筑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其周围环境装饰有传统石碑、中国手表、石狮、石刻石柱和其他古物。
如今,如果读者去国家古籍图书馆,他们可以看到,大门是一个三湾,琉璃瓦顶,红色,朱钉大门,体积大,气势宏伟。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子,相得益彰。数据显示,“图书馆四周是绿瓦红墙。正门庭院开阔,环境稀疏。主楼前立有石碑、中国手表、石狮,增强了庭院环境。”经考证,“主楼前石狮出自圆明园安佑宫”的说法是错误的。大门前的石狮确实来自圆明园,而金文楼前的石狮来自朝阳门的横琴宫。另外,安佑宫前没有石狮,但古籍博物馆前的石狮原来是在长春花园前。这对石狮子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上,但他们在30年代搬走了。
圆明园于1860年首次被英法联军焚毁,后被八国联军劫掠一空。到民国的时候,圆明园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负责修建图书馆的人看到,废墟里歪着的石狮,在长春花园东门的荒野里放置了很久,也没有人征得当时的内务府的同意,付了搬运工的钱,运了几吨石狮进城,放在古籍博物馆的大门前。这对石狮的雕刻完全按照明清石狮的标准完成,展现了皇家石狮的气势,做工精致,仰脖降头,挺胸收腹,威武身姿。两只石狮子的内侧有一只长56厘米的小石狮子。小石狮爬在大石狮的侧背上玩耍,增添了不少趣味。由此可见,清代中后期的石狮越来越注重装饰和多样化,但驱魔作为门神的作用却越来越弱。
在古籍博物馆里,矗立着一对汉白玉石雕,高约8米,下面有一个八角形的须弥座。中国手表最初是在圆明园安佑宫的宫门外,那里竖立着两对中国手表。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时,美国牧师翟波雇人扛了三个,被北郊警方拦下。一对被运到燕京大学,竖立在学校主楼前,另一对被史静警察局运到城里。1931年春天,它躺在天安门广场前。同年夏天,国家北平图书馆在北海西岸新建图书馆时,将放在天安门广场前的中国表和圆明园剩余的中国表运到新图书馆,竖立在金文楼前。
在古籍图书馆的东侧,有一块石碑,名叫文远亭,它原本是圆明园安佑宫东亭的纪念碑。1931年在中山公园举办圆明园文物展时,这座纪念碑被列为展览对象。展览结束后,石碑被搬到了国家北平图书馆内院的东侧,并于1990年左右搬到了新开放的花园。题词是文远亭,题词是乾隆吴佳孟冬所作的“文远亭”。清朝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在御笔上刻字,碑上汉字与满文对照,各占一半。现在已经风化,难以辨认。
在古籍博物馆的金文楼前,有一对石狮,巨大、庄严、雄伟,总高度超过3米。它们是典型的清代石狮。其特点是蹲在弓背上,头顶有大量螺旋发卷,眉卷凹陷,三个球组成的鼻子,夸张。方口张开,舌头舔着,下巴胡须短,胸前雕好的丝带上挂着一个铃铛和两个流苏。雄狮爪下象征权力的丝带很短,雌狮爪在下面。石狮下面有两层。上层是方形的盒子,上面装饰着锦花和藤蔓,下层雕刻着山的图案。这对石狮购自横琴王宓,横琴云起为清康熙五子。康熙四十八年,封为横琴太子,雍正十年死。恒太子,又名,是第十一代传人。王宓的最后一个主人,于森,在清朝同治四年继承了不到八辅国公,地位等级相差很大。横琴王宓旧址位于朝阳门九九胡同。现在是北京164中学,没有王宓大楼的痕迹。
北京档案馆保存了一封1931年4月20日的北平市劳动局公函,记录了石狮从横琴宫到图书馆的路线。运送石狮的路线是“从府到朝阳门街、街、贡献胡同、汉园、马寺、景山东街、后门、厂桥、养蜂巷”,最后到国家北京图书馆。
张宁摄,古籍博物馆门口,旧藏太散。当年你为什么要建金文大厦?这要从清末以来北京图书馆的发展说起。
20世纪初,清朝风雨飘摇,摇摇欲坠。西方势力频繁涌入中国,西方文化无孔不入。清光绪三十二年,《教育世界》发表罗振宇《资立图书馆私议》一文,提出建立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动议。虽然政府财政窘迫,百姓分神,但管理部军务大臣张之洞扮演了政府的角色,在清朝宣彤元年颁布了《图书馆宪章》,决定在首都开设图书馆,并要求各省都开设图书馆。
当时朝廷穷,只拨了二百两银子作经费。但在文学方面,朝廷同意由史静图书馆收藏热河金文馆的《四库全书》和内阁翰林院的古籍。1910年11月,史静图书馆在什刹海北岸的广化寺临时成立,有7名名誉管理员。同年12月,史静图书馆运送并收藏了18箱珍贵的敦煌文献。
辛亥革命后,大量古籍进入北京首都图书馆。1913年,时任教育部共拨款66箱“古今图书集成”;1917年陕西送碑林拓本445份,教育部移交地方志154份,拓本708份。1922年收《新元史》60册;1929年,大连图书馆赠《永乐大典》两卷;1930年,他收到梁启超捐赠的130箱碑铭书和雷佳圆明园、三海等37箱工程模型图。此外,史静图书馆还收到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书画,以及一些名人的私人捐赠和遗赠。各种书籍、字画、拓本、县志等。日益增加。近十年来,光华殿、薛楠国子监、中南海举人厅、北海公园、中央公园相继开放,宣武门头发胡同大众化图书馆、香炉营西式洋楼4座等。但是分馆太多,零散的馆藏各有利弊,建设新图书馆的呼声逐渐高涨。
1928年5月,史静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北平图书馆。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称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馆位于中南海举人厅。教育部聘请蔡元培为策展人,袁同礼为副策展人。
文津楼为当时国内最大图书馆随着史静图书馆藏书的增加,暴露出许多问题。史静图书馆原址位于光华寺,地方小,交通偏僻,分馆多而少,藏书分散,不方便读者借书。于是,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决定拨款100万银元与当时的教育部商讨,选择新的地点建图书馆,取名“北京图书馆”,但实际名称是“国家北平图书馆”。
图书馆筹建委员会在北海公园霄云楼办公,教育部决定将北海西南墙外的御马圈空与养蜂走廊启东功夫操场合并,用于新图书馆建设。皇家马圈是官地,可以免费分配;功夫操场附近有驻军,士兵一般在操场训练,不愿意撤。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致信张学良,拨款2万元给陆军部,最后把政府操场上的土地拿了过来。
图书馆筹备委员会颁布了《北京图书馆建筑格局选择条例》。建议新图书馆设计可采用中式或希腊式,必须满足现代图书馆的功能要求,并与周围的宫殿环境相协调。征集期间,先后收到17张图书馆设计图。1927年8月,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莫兰兰的中国建筑格局中标,并根据招聘规定聘请莫兰兰兰担任新楼的建筑工程师。
1931年,新的图书馆大楼建成,并命名为金文大楼。金文楼仿清宫,在北海琼岛脱颖而出。主楼在二楼,副楼在一楼。这些建筑由平顶走廊连接,每层都有地下楼层。主楼一楼有报告厅和展厅,二楼有阅览室,后面有书库,连廊两侧有办公楼。当时,金文大楼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图书馆,藏书最多。
1931年4月10日,国家北平图书馆致信北平市公安局,称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籍,这些书籍“以贾之名而闻名”,意为将门外的街道命名为“街”。5月18日,公安局致信国家北平图书馆,“当区里派出的工作人员接近调查时,据报道,该巷起于金澳牌坊,向西穿过西三门,止于Xi安门内街路西北小石南出口,改为金文街,没有任何阻碍。“因为国家北京图书馆收藏的金文馆四库全书最珍贵,馆前的街道没有名字,所以取名金文街。
1931年6月25日,新的国家北平图书馆落成典礼举行,图书馆门外的金文街正式投入使用。当时的金文街很窄,街道东侧北海大桥两端各有两个“金岙”“廖宇”牌坊,富友街北出口东侧街道中间有三个方形门楼。后来为了改善交通,方门楼被拆了。1954年北海大桥拓宽后,金文街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1.《国图北海分馆 文津楼:与北海琼岛隔水相映,是当年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图北海分馆 文津楼:与北海琼岛隔水相映,是当年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2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