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登基的是是非非

所谓“太子”者,储君也,换句话说就是皇帝的备胎,是封建王朝延续的基础。《春秋公羊传》中的表述最为经典——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子就是正妻(皇后)所生之子,庶子就是妾侍(妃嫔)所生之子。在嫡长子继承制中,先论嫡庶,再看长幼,在这种制度下,嫡长子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继承权。中国历史上前后出现过494位正统的皇帝,至少也有这么多数量的储君,只不过有的后世之君由太子而继位,有的则不是太子出身。

成为太子也并非全都是好事,储君上有君父死盯紧守,下有百官揣摩猜度,中间还有一大群兄弟叔伯觊觎窥探,明枪暗箭刀光剑影不断,过河拆桥无耻下流百出,实在是防不胜防。

太子顺利转正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

汉惠帝刘盈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太子。他是刘邦的儿子,刘邦称帝后,立吕雉为后,刘盈就是嫡长子,成为太子顺理成章,然而他后来能够继位却十分波折。

刘邦宠爱能歌善舞、美若天仙的戚夫人,后来戚夫人生下赵王如意,刘邦爱屋及乌便在戚夫人枕边风的吹拂下想要废了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求助于张良,搬来刘邦一直派人去请却始终不得的大隐——“商山四皓”,最终改变了刘邦的意思,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刘邦死后,刘盈顺利继位,是为汉惠帝。

第二个例子: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其最大的功绩就是结束了三国混战,使巍巍中华重新统一,可谓万世之功。然而司马炎死后仅仅26年,西晋便被匈奴灭亡,此后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混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而强大的晋朝之所以这么快就衰落下去,与司马炎传位给太子司马衷有直接的关系。司马衷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智商低下,他是司马炎的嫡次子,按理说没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可他的哥哥司马轨早夭,他便成了嫡子中年龄最大的人了。司马炎对自己这个儿子的智商也捉急,曾经出了几道题测试他,都被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派人代笔遮掩过去,司马炎见了,认为儿子虽然不是非常聪明,但是也并不是糊涂到什么也不知道,处理国政还是可以的,于是仍以他为太子。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可大权却旁落到皇后贾南风手中,结果矛盾激化,最终酿成“八王之乱”的景象,西晋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衰落下去,被匈奴人钻了空子,短短56年便亡了。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太子成功转正为皇帝并不完全就一定是好事。

太子没有转正的例子

太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后来做了皇帝,一类是没有做皇帝。这其中没做成皇帝的例子就太多了。

第一个例子: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本来聪明睿智,是未来皇帝的不二人选,可是因为奸佞小人的撺掇,武帝竟对自己培养了多年的儿子产生了怀疑,最终制造了“巫蛊之案”,不但逼死了太子刘据,连皇后卫子夫也没有保全。武帝晚年回想起来,十分后悔,建了思子台缅怀儿子,可人死不能复生,岂是一座高台就能解忧的?

第二个例子:

隋文帝杨坚的太子杨勇本来深有乃父之风,如果他能顺利继位,定能延续“开皇之治”,隋朝也不会二世而亡了。只是一代明君隋文帝什么都好,就是怕老婆怕得要命,他老婆独孤皇后被次子杨广的表面孝顺所迷惑,经常在杨坚面前夸奖杨广,杨坚呢,自然对老婆言听计从。于是,杨广越来越受宠,太子杨勇却越来越煎熬。

隋文帝临死前发现了杨广的真面目,本来打算召杨勇进宫交代后世,可却被杨广杀害,随后杨广一不做二不休,不顾手足之情,将杨勇除掉,继而登上大位。或许是得国不正,或许本就荒淫无道,杨广登基后,智商迅速降低,接连做出了许多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比如三征高丽劳民伤财,比如开凿运河花费靡巨,又比如宠信奸邪败坏朝纲,终于激起了农民起义的狂潮,最后被李渊父子浑水摸鱼,夺了天下。

第三个例子:

李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唐朝,而他也没有躲过隋文帝的前车之鉴。李渊长子建成随父起兵,在建立大唐的过程中立有大功,作为嫡子被册立为太子算得上实至名归。然而李渊基因太好,除了李建成,他还有另一个能力出众,天下归心的二儿子李世民。李世民是大唐第一功臣,武功赫赫,威名远扬,文臣猛将多有前来依附之人,拥有了足可以比肩皇帝李渊的势力,身为太子的李建成便更不是他的对手了。于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了,李建成身死,李世民夺位,成为“千古一帝”。

由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太子这个位置的危险性极高,顺顺当当继位的少之又少,大多是身败名裂的结局。

不是太子却成为皇帝的例子

太子处在明处,是各方势力争夺或想要除掉的对象,身处这种环境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否则就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比如雍正继位。本来太子胤礽深受康熙喜爱,从小便寄予厚望,将来要传之大宝。然而尽管胤礽聪明天纵,可架不住别有用心的大臣和皇子们突施冷箭,防不胜防,在做了四十年太子后,终于被废。四阿哥胤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更不是兄弟中最“贤”的,却因“不争是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而荣登帝位。

再比如清末的光绪,若不是同治帝少年而亡,没有留下子嗣,怎么可能由他继位呢?

小结

“太子”这一光荣而血腥的称号,初闻时让人精神振奋,可真正坐上了那个位子却又叫人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太子之争贯穿了从秦至清几乎整个封建王朝,直到康熙朝“九子夺嫡”终于达到高潮。接替康熙登基的雍正基于此,也为了保护后世继承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法,将候选人的名字放入锦盒,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才允许大臣们取下宣读。只是法子虽好,却抵不住历史的车轮碾压,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用了“秘密立储”之后,后来的同治是咸丰独子,用不着秘密立储,连同他在内,光绪、宣统都没有留下子嗣,“秘密立储”名存实亡。随着清朝灭亡,伴随王朝更替留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也终于寿终正寝,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1.《鲜花畅谈历史 “太子”光荣而血腥的称号,真正坐上了那个位子让人如履薄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鲜花畅谈历史 “太子”光荣而血腥的称号,真正坐上了那个位子让人如履薄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