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募兵制:宋代的职业兵
关键词:李筠叛乱、宋仁宗征召犯人参军
前因
李筠叛乱:地方节度使李筠叛乱,赵匡胤通过募兵制收回地方兵权。
▲李筠叛乱
后果
宋仁宗征召犯人参军:宋仁宗征召犯人参军,成为募兵制制度下兵员的重要办法。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过程始末
一、募兵制建立
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采纳谋臣赵普意见,采用招募方式征召士兵,宋代募兵制建立。
宋代的募兵制和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不同,它的目的不是建立兵农合一的制度,让农民兵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训练,而是通过招募的方式来组建一支职业军队,并由国家承担军费开支。
赵匡胤要求建立募兵制的命令很快下达到全国,跟着他的诏书一起去到各地的,还有朝廷选的样本兵。
▲建议赵匡胤推行募兵制的赵普
二、赵匡胤让人自愿当兵
样本兵都是中央禁军,他们被派往全国地方,主要给各地的征兵工作提供一个标准。这些样本兵的个头参差不齐,从一米六到一米八,由低到高的匹配着不同番号的禁军部队。各地负责官员接到样本兵和征兵规定后,立刻给民间公布了个消息:当兵吃粮,自愿的来。
消息一出,很多百姓前来围观,他们觉得奇怪,刚建立的大宋朝廷施行征兵,居然还要尊重老百姓的意见,这事有点新奇。负责征兵的官员说,自愿从军是皇帝定的,而且待遇不错。
征兵官员没有胡说,赵匡胤让人自愿当兵的想法,其实产生的非常早。建国之初,赵匡胤就在登基诏书里说过这事。他说朝廷实行大赦,各地流寇藏身山林的,原本大都是良善百姓,各地官员要积极招抚。
如果人家愿意回家务农,就让他回去,如果有没出路想要当兵的人,只要人家愿意,就发给衣服粮饷,让他留在军队里。
赵匡胤讲这些话,一方面是为了安抚百姓和招安盗贼;另一方面,赵匡胤也觉得,施行募兵制,让百姓自愿从军,还可以增强战斗力。
▲北宋初年局势图
三、实行募兵制的根本原因
五代时期,有两件事给了赵匡胤很深的影响,同时也是他坚持实行募兵制的根本原因。
一件事是关于刘仁恭的。刘仁恭是五代时期割据幽州的节度使,为了能有足够的军队称霸一方,刘仁恭曾经在辖区强制征兵,上到七十岁,下到十五岁的男子都在被征召的范围内,足足招募了二十万人。最后打起仗来,不但战斗力不行,粮食也不够,闹出了人吃人的惨剧。
另一个事和南唐有关。称帝之前的赵匡胤是北周名将,在参与征服南唐的战役中,赵匡胤发现,南唐朝廷用强制的办法征兵,结果老百姓谁也不愿意上战场,南唐的军队不堪一击。
赵匡胤确定自愿从军的办法,不但解决了五代强制征兵的弊端,也很受百姓欢迎。人们发现当兵的待遇在变好,积极性也提高了。不过,赵匡胤在军队建设上花大价钱,不只是想要建设一只归心于朝廷的新军队,他还要彻底折断节度使割据的枪杆子。
募兵制推行时,各州负责征兵的主管官员,是赵匡胤派遣到地方的都监。由都监负责征兵而不是节度使负责,已经摆明了朝廷想要收回征兵权的态度,可没过多久,就有人“顶风作案”。
▲刘仁恭(?~914年)
四、募兵制得以顺立运转
给赵匡胤报案的人,是新近重用的大臣石汉卿。石汉卿和大将张琼有仇,在赵匡胤面前诬告石汉卿养了几百名奴仆,想要意图造反。
赵匡胤听了很生气,朝廷募兵是为了国泰民安,张琼一个武将暗地蓄养奴仆,摆明了是想培养发动政变的军队。于是,赵匡胤不问青红皂白,处死了张琼。
张琼死后,赵匡胤派人调查,却发现张琼家中只有三个仆人。冤案产生的原因,是皇帝对武将拥兵的忌惮。
▲张琼剧照
新征募的士兵很快到了朝廷。不过,这些新兵也不老实。有次,一群来自四川的士兵因为朝廷赏赐太少,聚众闹事。赵匡胤气愤地说,赏赐是朕给你们的恩泽,难道还有固定数目么?
赵匡胤觉得这和五代时士兵哗变闹事如出一辙,于是痛下杀手,将带头闹事的四十多个士兵全部杀掉,连部队番号都取消了。
不过,赵匡胤也没有忽视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常需求。新的士兵被召募之后,赵匡胤亲自规定了士兵们的待遇问题。
每个月给士兵发放粮食,春天和秋天换季的时候,都给他们分发衣服,每逢国家的重大活动,也会给予一定的赏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应召从军,募兵制成为了捍卫北宋统治的重要制度。
募兵制由朝廷主持,把征兵权从节度使手中收回来,国家牢牢掌握了军权。应募士兵也因是自愿从军,又有相对充足的国家财政支持,能够为国家履行军事义务,募兵制得以顺立运转。
▲北宋募兵制概述图
结论:
北宋募兵制将征兵权收归国家,避免了节度使割据作乱,有利于宋代政治社会稳定。
【参考资料】《宋史·太祖本纪》《资治通鉴》《东都事略》《宋代军事训练概述》
1.《唐宋颂 建立募兵制:宋代的职业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唐宋颂 建立募兵制:宋代的职业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