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形容友情的诗句常能使我们为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深感动容,友情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会接触到的一个阶段。我们与至交好友之间友情的来源可能会是相似的性情,可能会是互补的性格色彩,也可能会是不打不相识。

历史上有很多不打不相识的例子出现,其中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便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将相和“的故事。二人在功劳和封赏方面产生的矛盾被化解之后,最终一笑泯恩仇。将相和作为中国脍炙人口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赵国的一名舍人蔺相如,在帮助赵国化解一系列危机之后,得到赵王的赏识,升为上卿。

与此同时,赵国的老将廉颇认为自己,在征战中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快便得到的官职高于自己,这使廉颇十分不服气,暗地里对人说自己想要借机羞辱蔺相如。而当蔺相如知道廉颇的想法后,并没有选择辩白自己或者是对廉颇心生不满,反而未来赵国的大局着想,时时处处避免与廉颇发生矛盾。

廉颇在知道蔺相如的做法后大感愧疚,于是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而蔺相如并不计较廉颇之前的举动,二人和好后,共同为赵国的兴盛尽心尽力。在赵惠文王的治理下,赵国进入强盛时期,赵王任用乐毅、平原君等为相,任用蔺相如为上卿,在军事上重用廉颇和赵奢,赵国一时间达到空前的盛况,令强敌秦国可望而不可即。

赵惠文王去世后,由赵孝成王即位为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的攻击成就不能与其父相比。在其在位期间,一开始卸任老将廉颇的官职,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赵国国力的下降。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之间爆发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赵国接受韩国向赵国进献的上党郡十七座城池,于是秦国大怒,将战争的矛头从韩国对准赵国。在战争的一开始是由赵国老将廉颇抵挡秦将白起的进攻,但秦国派人在赵国境内散布流言,说秦国惧怕的赵奢之子赵括的进攻,赵孝成王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接替廉颇的任职。

不想由于赵括只能够谈论史书而对于实地作战的经验并不丰富,因此赵军大败,后赵括死,赵军45万精锐部队被秦军坑杀,自此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的统一步伐渐成势不可挡之潮流。赵括死后,赵孝成王才意识到自己任将有失,在执政后期,重新重用廉颇,维护赵国一段时期的和平稳定。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继位的是其子赵悼襄王。赵悼襄王一即位之后,便任用乐乘代替正在攻打魏国的繁阳。得知自己临阵被更换主帅的廉颇十分震怒,于是转头攻打赵国,后逃到魏国,并在这里定居很长时间。赵悼襄王经历赵国城池被围困无法脱身后,又回想起廉颇的功绩于是希望通过重新重用廉颇来拯救赵国现有的危机。

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前往廉颇居住的大梁观察廉颇是否还可以重用。而不曾想到的是,使者已被秦国贿赂,即便廉颇一餐吃下十斤肉,一斗米,使者仍然回报赵王,虽廉颇仍然食量如初,但吃饭途中上了很多次厕所,打消赵王重新启用廉颇的心。

以至于辛弃疾发出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赵国的衰败不仅是由于将领在战场上的领军失误,同时对于君王的任人有失同样有很大的关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赵王正是由于任用廉颇时,同时怀疑廉颇的能力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就此元气大伤,回复不到从前的光荣时代。

参考资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将相和》

《史记》

1.《忆史录 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结局怎么样?老师为何不告大家结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忆史录 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结局怎么样?老师为何不告大家结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