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一方面军,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但今天,笔者想谈谈当年红军中最为悲壮的军团—红五军团,他们用生命筑起了长征的铁血洪流。

1931年12月14日,驻扎在江西省宁都县参与“剿共”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携带2万余件武器,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爱国将领的率领下,宣布通电反蒋,整编制加入红军队伍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

宁都起义后,第二十六路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造,这支还带有封建残余色彩的旧式军队,迅速成长为红军少有的劲旅,在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中建立了卓著功勋。

拿现在的眼光来看,我党对红五军团的政治改造是很成功的。事实上,当时红五军团的体量确实过于庞大,要知道当时的苏区红军也不足四万人,由此可见起义后面临的严峻情况。不过,我军的政治工作可不是虚的,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将红五军团改编为一支纪律严明的红色劲旅,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1934年长征开始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总共五个军团参加了长征。其中有一个军团被称为最悲壮的军团,它就是长征中的铁流后卫—红五军团。

可以说,自红五军团成立之日起,其命运就一直是命运多舛的。据资料记载,从1931年到1934年红军反围剿期间,红五军团就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而长征开始后,红五军团的序列就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主力红军北上。

负责断后听起来很光荣,但其实却是个苦差事。一路上,他们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用自己的鲜血筑起了长征的铜墙铁壁。正因为如此,红五军团也赢得了“铁流后卫”的美誉,其参谋长陈伯钧也因为善于断后,也被军中将士戏称为“铁屁股”。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红五军团的特殊贡献,毕竟冒着全军覆灭的危险来掩护主力部队,搁在历朝历代都是掉脑袋的事。

在行军过程当中,有一个最难的选项,那就是断后之旅。红五军团自诞生伊始,就开始了悲壮的命运,始终被任命苦差事,始终被断后,这放在哪个部队里都难免会有怨言的,可红五军团全体将士却甘之如饴,丝毫没有半点怨言,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湘江战役期间,红五军团为确保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遭受了巨大损失,有的师甚至都拼光了,其中以红五军团第34师打得最为惨烈。

面对蜂拥而至的敌军,负责守卫湘江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拼死抵抗,没有人后退半步。据资料记载,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第34师的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里面年龄最大的二十几岁,最小的仅十几岁。

而师长陈树湘为了不当俘虏,也做出了惊人之举。在腹部受重伤、肠子都流出来的情况下,陈树湘命令警卫员给自己补上一枪,不过最终未能如愿,陈树湘还是被俘了。当敌人准备用担架抬着陈树湘去邀功请赏时,这位英勇的红军师长趁敌人不备,瞬间撕开伤口的绷带,用尽力气把肠子扯断,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断后,从不考虑成本,红五军团也是这样。一路喋血鏖战、浴血杀敌,红五军团将士在中央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和希望。哪怕是爬雪山、过草地,也阻挡不了红五军团将士追求信仰的步伐,而缺衣少食、新伤旧疾更压不垮红五军团官兵直挺的脊梁。

人无魂不立,军无魂不胜。兵魂所在,就是军队的希望所在。红五军团在一次次血战中升华自我,最终铸就了一支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红军劲旅!

1.《历史小博主 解码长征:有铁流后卫之称的红五军团为何会如此悲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小博主 解码长征:有铁流后卫之称的红五军团为何会如此悲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