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红尘一枝莲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在《古今笑史》中,有这么一则笑话:元朝世祖忽必烈时,曾召胡石塘入京,召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胡石塘头上的斗笠倾斜了。忽必烈这时候正在问胡石塘平生所学。胡石塘回答道:“治国平天下之学。”忽必烈就笑道:“好大的口气!你自家的一个斗笠尚不能戴端正,还能有本领让天下太平吗?”结果呢,忽必烈竟然没有用胡石塘。
冯梦龙因此曾抗议说:“陈蕃不扫一室,为欲扫清天下。石塘不正笠,意者志不在一笠也。惜哉不以此对!”
因为当年东汉时。名士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居一处,而庭院房屋一片狼藉。陈蕃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就问陈蕃:“你这孩子,怎么不把庭院房间打扫一番再接待宾客呢?”
陈蕃就慷慨陈词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安心打扫一个小小的房间呢!”后来陈蕃果然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后历任多官,为人清廉耿直,升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冯梦龙的朋友袁凫公笑话胡石塘不善机变,学问不够:“那时候想必胡石塘正在温习《大学》,想不到这么多。”
但此事也许另有一说。查胡石塘资料,仅见元朝文人揭祐民曾有一首诗《哭胡石塘》云:“颜乐斋修文史终,更千年后有胡公。名存宁海生祠里,神达青莲死榻中。饥赈公规著旴右,私居丧制过辽东。圣门三省工夫在,意合西铭是则同。”
这诗的意思,就是说胡石塘是个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著作文章编纂史书的人,他活着就被供奉在宁海的生祠中,他曾经做过饥荒时赈灾这样的善事,他曾经因为亲人离世而离任。他三省吾身的修行也做得很到位,他的心意就和张载的《西铭》中说的一样:“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意思就是,富贵福禄的恩泽,用以丰厚我的生活;贫贱忧戚,是用来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的。活着的时候,我顺从事理;死的时候,我心安理得而去。
通过这首诗我查找元朝宁海的名人,你别说,真有这么一个人,十分契合这首诗。他就是胡三省。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字身之,又字景参,号梅涧,台州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宋元之际史学家。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授吉州泰和尉,侍母未赴。后改任慈溪县尉,因忤知府被罢职。不久以“文学行谊”荐授扬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年)应聘任寿春府学教授,经考举改奉议郎,继知江陵县。
咸淳六年(1270年),丁母忧离任,服满改知安宁府怀宁县。同年返临安,案牍之余专事《资治通鉴广注》编撰。
德祐元年(1275年),入贾似道幕,从军江上,所陈建议均不为贾采纳,遂还宁海。次年元兵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后宁海也遭兵祸,举家迁新昌(今广东省台山市),流亡中《资治通鉴广注》稿散失。
归里后,发愤重注,积十年功撰成《资治通鉴音注》稿294卷。
时宁海杨镇龙起义,县内动荡,遂寓居鄞县城内袁桷家,藏书稿于袁家东轩石窟中,后人称为胡梅涧藏书窟。晚年迁归故里,著述以终。 另著有《通鉴释文辨误》《通鉴小学》《竹素园稿》等。
揭祐民诗中描述和胡三省的经历有着如此之多的巧合,诗中“三省”二字,也应该是一语双关,暗指胡三省的名字。所以,胡石塘一定就是胡三省。
那么,胡三省有没有被忽必烈召见过呢?
清初文人顾炎武《日知录》载:“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书成于元至元时,注中凡称宋皆曰‘本朝’、曰‘我宋’,其释地理皆用宋州县名。惟一百九十七卷‘盖牟城’下注曰‘大元辽阳府路’,‘辽东城’下注曰‘今大元辽阳府’,二百六十八卷‘顺州’下曰‘大元顺州领怀柔、密云二县’,二百八十六卷‘锦州’下曰‘陈元靓曰:大元于锦州置临海节度,领永乐、安昌、兴城、神水四县,属大定府路’,二百八十八卷‘建州’下曰‘陈元靓曰:大元建州,领建平、永霸二县,属大定府路’,以宋无此地,不得已而书之也。”
既然其书不得已而书之,而召见之事也是不得已而应之。故其不得为忽必烈所用,其心未必不庆幸释然呢,又何须辩解。忽必烈的嘲笑胡石塘,是成功者的傲慢,袁凫公的嘲笑胡石塘,则是事外人的误解吧。胡石塘既然著过书做过官,治国平天下虽不好说,但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学问和管理水平的。
1.《孔夫子旧书网 一笠不正的胡石塘该不该被嘲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夫子旧书网 一笠不正的胡石塘该不该被嘲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