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石挂着“织造局”的招牌前往淳安、建德两县贱买百姓田地的事情,引得朝野动荡、嘉靖震怒,把控内阁长达二十年的“严党”甚至都差点倒台;可没等朝廷的调查组赶到浙江,沈一石反手就将百船粮食借给了淳安、建德两县“赈济灾民”。
沈一石为什么要这样做?返回浙江,表面上被摆了一道的杨金水等着沈一石的解释,诸多屏幕前的看官也一定在等着沈一石的解释。
很快,从灾区赶回来的沈一石来到了“织造局”,找到了杨金水。
见到沈一石,杨金水先来了一波诗词讽刺,沈一石也不理会,只是真心地说了一句:
“公公终于回来了。”
杨金水还是一脸奸邪模样,阴不阴阳不阳地说道:
“我回来不回来并不难。你这次能回来倒是真不容易。押着几十船粮,从杭州到淳安再到建德,杀了个三进三出,竟然没有醉卧沙场,好本事!来,先干了这杯。”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想当初,杨金水将干儿子李玄推到前面当替罪羊的时候,也是这种场景!为省去沈一石的担忧,杨金水还专门给出了交代:
“喝葡萄酒要用夜光杯,前年西域商人就给我送了四只。这会用这银杯子是为了让你放心,酒里没毒。”
要说“织造局”的确是油水衙门,浙江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之际,朝廷面临财政困境之际,杨金水还能喝到葡萄酒,而且所用酒具还能如此讲究。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古人诚不我欺。
只是,杨金水也却确实不会毒杀沈一石,一来,沈一石的反常表现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二来,真要是朝廷问责,沈一石可是最好的替罪羊。
沈一石表示没有心情喝酒,只想尽快给杨金水解释解释,杨金水倒也痛快,又是一句讽刺:
“可以呀,怎么都可以。拖刀计、美人计、釜底抽薪、瞒天过海,三十六计哪一计都可以。”
拖刀计,暗指沈一石一直示弱,就等着“赈济灾民”这出戏来一举扳倒杨金水;美人计,自然指的是芸娘;釜底抽薪和瞒天过海,更是暗指沈一石瞒着杨金水,让杨金水成为了欺瞒朝廷的罪人。
沈一石还是没有理会,只是给出了这样一个请求:
“能不能请芸娘先回避一下?”
注意,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曾经数次谈到芸娘是不是应该回避,所代表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杨金水对沈一石的信任程度。
这一次,我们先来看杨金水的回答:
“用不着玩这些虚的了吧。你呢,送个芸娘给我,从一开始就是虚的。什么人头上都可以长绿毛,唯独像我们这样的人长不了绿毛。背着我你们做的事当着她面都可以说。”
意思很明确,芸娘不但不用回避,甚至还能光明正大地听两人的对话,这说明此时的杨金水尚不信任沈一石。
接着,沈一石开始了解释:
“我对不起公公,也对得起公公。”
对不起,在于瞒着杨金水干下了“赈济灾民”的事,让杨金水欺瞒了吕芳,欺瞒了嘉靖皇帝;至于对得起,则是沈一石今天解释的重点和关键。
只是,沈一石的语言风格确实不被杨金水所喜,杨金水想听的是解释,而不是哑谜:
“刚才不是说了吗,不要来虚的。真金白银打了半辈子交道,来点硬的行不行?”
沈一石不再绕弯子,开始直奔主题:
“公公,这件事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
注意,此时的杨金水正处于戒备状态,尚不信任沈一石。所以,对于沈一石抛出的任何话题都会予以“甩锅”处理:
“我们?你说的这个‘我们’里有我吗?”
杨金水的语气很重,他在提醒沈一石小心说话,小心甩锅,千万别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
然后,沈一石开始剖析整个“改稻为桑”的发展过程:
1、“改稻为桑”一开始就是个死局,除了胡宗宪外,浙江官场几乎没人看出来而已。
2、胡宗宪反对“改稻为桑”的时候,沈一石曾经心生怀疑,但鉴于圣旨已经下达,沈一石倒也没多想,只是实心实意地筹粮等着买田。
3、“毁堤淹田”事件发生后,“严党”派来了高翰文,“清流党”派来了海瑞和王用汲,让“改稻为桑”的浙江彻底变成了“朝堂争斗”的前沿战场,沈一石这才发现“我们”已经陷入了旋涡之中。
提到“我们”,急于甩锅的杨金水再次爆发:
“不是我们,是你。你们卷了个漩涡,把我也想卷进去。”
杨金水一直在强调“织造局不牵扯地方官府”,目的就在这里,“改稻为桑”进行不下去,丝绸生意做不成,杨金水没有责任;但如果杨金水参与其中,“改稻为桑”还进行不下去,丝绸生意还做不成,杨金水就罪责难逃了。
只是,杨金水为何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毁堤淹田”的事件中,就有点细思极恐了。杨金水听命于“司礼监”,“司礼监”听命于嘉靖皇帝,所以,到底是谁默许了“毁堤淹田”,你想,你细想。
沈一石还是没有理会杨金水的“甩锅”,只想尽快将“改稻为桑”解释清楚:
沈一石买田、种桑、产丝、织丝绸以后,一多半的利润要上缴国库,填补国库亏空;剩下的利润还要给郑泌昌、何茂才分成;再剩下的利润才是自己的。如此一来,沈一石只能尽量压缩买田成本,按照“十石一亩”的价格买田,才能勉强保证不赚不赔。
可高翰文、海瑞和王用汲赴任浙江以后,咬定要按不低于“三十石一亩”的田价才能买卖,如此一样,沈一石赔起赔不起先放在一边,他也没那么多的现钱买粮。
这是沈一石的困境,也是“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沈一石所言均为实情,杨金水的态度有了缓和,他转向芸娘的方向说道:
“弹你的琴,一曲接一曲地弹。”
态度很明显,想让琴声淹过两人的对话,不想再让芸娘听见两人的对话。杨金水对沈一石的信任程度陡然提升。
琴声响起,杨金水一脸严肃地问道沈一石:
“几年了,我怎么待你的你心里比谁都明白。可你呢,竟然和郑泌昌何茂才一起瞒着我,拿芸娘去施美人计?还敢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假装买田把粮都给赈了?这两件事,哪一件也不该是你干的。你做了一件事,你都是在找死。我想不明白,我就在这等着,等你扛着脑袋回来把事情给我说清楚。”
这就是杨金水刚开始所言的“瞒天过海”和“釜底抽薪”,只是,杨金水不明白沈一石为何如此找死,他等着沈一石的继续解释。
沈一石继续:
“为了公公,也为了我自己,为了我们能全身而退。”
这句话就是沈一石改“买田”为“赈灾”的原因所在——为了自己,更为了保全杨金水。
“毁堤淹田”以后,严世蕃为何要派遣高翰文就任“杭州知府”?
一个客观原因:只有高翰文这种人,才不会受到裕王一派的阻拦;
两个主观原因:1、派人看住郑泌昌、何茂才,行事不能太过;2、万一“改稻为桑”出现问题,也好有个遮挡。
只是,严世蕃万万没有想到胡宗宪对高翰文的一番“教诲”,让高翰文决定抵抗低价卖田,让“改稻为桑”再次陷入了僵局。沈一石认为,严世蕃想把“改稻为桑”可能出现的恶名推给织造局,推给织造局就等于推到了皇上身上,牵扯了皇上,谁还敢说个不字,“改稻为桑”也就成了。
其实,严世蕃并没有这个念头,这一切的“甩锅”都只是郑泌昌、何茂才为求自保做出的反应。
所以,沈一石说到这里,杨金水就自然而然地问到了郑何二人:
“郑泌昌何茂才呢?他们可是从一开始就卷进来了,他们就不担一点担子?”
对于这两个人,沈一石向来没有好话;但对两人的真实用心,沈一石还是看得极为精准的:
“他们从一开始就想讨朝廷的好,他们在中间捞好处,踏青苗、毁堤淹田什么事情都敢做。到了后来,发现情形不妙了,就慌了神,一门心思想把小阁老派来的人和裕王派来的人推到前面,他们更想把咱们织造局推在前面,他们躲在后面。有朝一日,就算天塌下来了也砸不着他们。”
“改稻为桑”的任务下放到浙江以后,郑泌昌、何茂才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既能捞政绩又能赚外快的大好机会,上蹿下跳,好不积极。可等到两人意识到已经卷入朝堂大人物之间的斗争旋涡时,又开始拼命甩锅,拼命寻找替罪羊,想着躲在所有人的后面。
既然“改稻为桑”不能停,郑泌昌、何茂才就用“美人计”先将高翰文推到前面;收服了高翰文,海瑞又摆起了玩命的架势,于是,又是一出“通倭大案”把海瑞推到了前面;然后,再让沈一石挂着“织造局”的招牌前往淳安买田,又将织造局推到了前面。
根据嘉靖皇帝和严嵩父子的对话,我们能够知道,小阁老对郑何二人所为并不清楚,最起码不清楚沈一石挂着“织造局”的牌子前往淳安买田的事情。所以,并非小阁老想要甩锅“织造局”,而是郑何二人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
听到这样,杨金水似乎明白了“改稻为桑”的整个过程,但他不明白的是既然沈一石把一切都看透了,为何还要听从郑何二人的安排,瞒着杨金水干了所有的事。
沈一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下做的就是要让朝廷将来知道,他们所有的事都是瞒着公公干的。”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谁明白的越多越脱不了干系,谁知道得越少就越能撇清责任。沈一石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保全杨金水。
杨金水这才明白过来,反问一句:
“你是说一开始你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假装去买田,有意不让我知道,让我向朝廷奏一本,然后把粮借了,朝廷更会相信这个事从头到尾我都不知道?”
只有如此,杨金水才能撇清责任;只有如此,杨金水才能得以保全;也只有杨金水,才能保全沈一石的家人和芸娘。
当然,沈一石之所以改“买田”为“赈灾”还有着另外的想法,那就是他已经明白了朝廷的基本操作,所谓“改稻为桑”说到底也不过是“掠之于民”的另一种形式,既然“改稻为桑”已经陷入无解死局,也就等于“掠之于民”无法实现,那么,朝廷要想填补国库亏空、供应抗倭军需就只能“掠之于商”。也就是说,“改稻为桑”的失败就等于沈一石的死期来临。
所以,沈一石此举也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用给嘉靖皇帝脸上贴金的方式来换回自己的一条命。只是,嘉靖皇帝并没有领情罢了!
只是,这个打算,沈一石当然不能给杨金水交代,只能强调对杨金水的保全而已。
好了,所有的事情都解释清楚了,杨金水重新认识了沈一石,吩咐芸娘“甭弹了,出去吧”,代表着杨金水彻底信任了沈一石,并开始给出透心窝子的话:
“我们这些人从小就没了家。做了这号人,讲的就是两个字,对上面要忠,交朋友要义。老沈啊,我没有交错你这个朋友。”
其实,整部《大明王朝》中,除了陈洪这位追求极为简单、纯粹的太监外,几乎每个太监都真正做到了“忠”和“义”,就因为沈一石的这个托付,杨金水保全了芸娘,吕芳保全了芸娘,就连黄锦也冒着风险保全了芸娘。反观那些嘴上一直喊着做人要讲究“信、孝、礼、忠、义、仁”的伪君子们,恐怕连一个字都没有做到。
沈一石讲究,杨金水更讲究,只是那些朝堂上的大人物们只为了利益而战,哪还有什么礼义廉耻,哪还顾得上天下苍生。
只是可怜了沈一石,只是可怜了杨金水,只是可怜了这一时期的老百姓!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1.《清朝那些人 大明王朝:你对“改稻为桑”的所有疑惑,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朝那些人 大明王朝:你对“改稻为桑”的所有疑惑,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