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地方学校设有明伦堂,明伦堂里置有一石碑。石碑上写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这块石碑不是竖立的而是横躺着的,故称之为“卧碑禁令”,其中,以批注《水浒传》等作品而闻名的金圣叹就是因为此禁令而被问斩。

■ 内阁权力再大,身份也只是秘书

如前所言,明代废除宰相,所以明代皇帝处理事务需要请秘书。

这些秘书便在皇宫中的某阁或者某殿帮皇帝打下手,称为“内阁”。

时间一长,内阁变成了内阁制。于是,内阁成为了类似汉、唐“宰相”身份般的存在。

(注:具体内阁制,详见第20190108期《内阁,不是政府的政府》)

此制度成熟于明代,清代则保留了下来。

清代内阁有三殿三阁,三殿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三阁分别是文渊阁、体仁阁和东阁。三阁三殿都设有大学士,满、汉各两人。

也就是说,理论上,具有“内阁大学士”头衔的有二十四位。

■ 用“军机处”取代内阁

内阁在明代出现,是皇权用来对付官员的。内阁诞生,政府机构被束之高阁。

到了清代,内阁却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军机处。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其中人员大的叫“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小的叫“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就成了花瓶,军机处便是皇帝用来分政府权力的机构。一切重要文件,都从军机处发出,被称为“上谕”。其中上谕也分成两种,一种叫“明发上谕”,一种叫“寄信上谕”,前者多半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可以公开的事情,后者则是通过加盖水印封装、由四百里或六百里直接一路送至负责人员手中,这样,其中内容便只有皇帝和负责人两人知道。

于是,军机处就成为了凌驾于内阁和政府各部分、各官员之上的最高政务机关。

■ 回顾宰相制度

宰相的诞生,既是代表着政府、诸官员,也是帮助皇帝打理天下。

所以,帝国制度创建之初,便是宰相代表治权,皇帝代表主权,这叫“主权、治权分开”,也是“虚君实相”。这是帝国最开始的纯情期,其中以汉初的刘邦和萧何为代表。

但从汉唐到明清,整个宰相制度的发展,便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史。

一般情况下,雄才大略、拥有主权的皇帝越来越不能接受治权不在自己手上,也越来越不愿做个橡皮图章。

所以,要和相权斗,方法则是:分权和夺权。

其中,西汉的三公、东汉的五府、唐代的三省、宋代的二府三司,则是温柔一刀的分权;西汉的尚书事、东汉的尚书台、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则是赤裸裸的夺权。

所以,路线是:先分权再夺权,从集权到专制,从专制到独裁,最后皇帝自己成为了皇帝制度的掘墓人。

■ 清代地方行政,或五级或六级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保留了明代的地方行政级别,由低到高即:县、州府、道、省。

只不过,明代中央有时会派临时性的“特派员”,即总督与巡抚。

而清代直接把总督与巡抚设为常驻,即高于省的更高一级地方行政。所以,清代地方行政固定的就是五级:县、州府、道、省、总督和巡抚。

可是真到了特殊时期(比如动乱、军事等),中央还是不会放心的,还是会派“特派员”,所以,清代地方行政或五级或六级,但至少不像汉代那样是两级。

■ 莫名其妙的“禁区”

众所周知,清代政权非汉政权,而中华文化又是以汉人、汉文化为主体的。

所以,清代划出了四块禁区:

其一为关东三省,不许汉人出关;

其二是台湾,继福建郑成功之后多有抵抗清政府行为,于是设为禁区,便于管理;

其三是今天的察哈尔和绥远地区,为了把汉人和蒙古人隔开;

其四是新疆,那里土地肥沃,满洲人留作衣食之地。

最后,这些“特殊地区”的存在,便直接导致中华大地被无端划分、隔离,而且弄得汉人莫名其妙。

1.《发么说历史 内阁在明代出现,是皇权用来对付官员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发么说历史 内阁在明代出现,是皇权用来对付官员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