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选拔人才而举行统一考试,是应该考诗词还是考典籍辨析?

王安石和司马光曾经是争辩过的。

■ 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

科举考试是层层考试的,也就是层层选拔的。

简单来说,从地方到中央,一共分四等,相当于就是要考四次。

第一等:由地方主持,称为“童生试”,被录取者称为“秀才”,也叫“中了秀才”;

第二等:由各省主持,秋季在省城开考,被称为“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也叫“中了举人”或者“中举”;

第三等:由中央的礼部主持,春季在京城开考,被称为“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

最后一等:由皇帝亲自主持,所有贡士进入皇宫中,在大殿上开考,被称为“殿试”,录取者分成三等,第一等“进士及第”、第二等“进士出身”、第三等“赐进士出身”,合称“进士”。

此外,进士的前三名皆有俗称,即:状元、榜眼、探花。

■ 八股文,考诗词和考经义的结合

那么,考试考什么?

自隋唐以来,主要是考诗词且以律诗为主。因为律诗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平仄标准,容易判卷。

但王安石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选拔行政人员考诗词没什么意义,相比于考诗词还不如考从典籍里抽出一段话进行辨析。

同时,司马光又站出来反对王安石,说典籍就那么几部,考辨析、唱高调、写大道理,区分不出考生的资质和优劣。

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他们想不到的是,几百年后的明代竟然诞生了一种结合考典籍和规范格式的考试文体,它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就是内容考典籍但写出来的文章必须遵从固定格式。

其中,典籍为儒家“四书五经”且以朱熹注解为标准答案;固定格式为句子长短、用字平仄及字数限制,并且文章严格按照“八步走”(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写成,故称为“八股文”。

所以,八股文的诞生,至少保证了:第一,政治方向正确,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第二,文章格式规范,同样易于判卷。

于是,考生的区分度就在于对典籍的辨析能够达到什么高度或者什么角度。

■ 一条鞭法,是明代的名片

一条鞭法,是明代税收上的变革,也是首辅张居正的杰作。

甚至我们可以说它还是由唐、宋两代启示而得的:

唐代税收实行两税制,启示是“可以把一些杂七杂八的征收都并在一起交”;

宋代王安石变法实行免役法,启示是“可以把一切交钱、交粮、交劳力等都变成交钱”。

于是,二者结合,即:所有征收一次性交且一律交钱,史称“一条鞭法”。

需要注意的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初衷不是为了给民众减负而是为了给官员减负,这样征收删繁就简,且不容易被贪污。

当然,征收的标准是人口和土地,其中登记人口的叫“黄册”,登记土地的叫“鱼鳞册”。

这也说明,任何一个制度的推行都需要一整套相配套的登记、流程及其他制度的配合,否则孤木难支。

1.《发么说历史 科举考试是层层考试的,也就是层层选拔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发么说历史 科举考试是层层考试的,也就是层层选拔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