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5年,年幼的楚昭王即位之后,朝政依旧腐败,令尹子长专权。同年,吴国趁楚国新君初立而伐楚,“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潜在大别山北麓沘水源头处,吴国路线应当是自群舒之地沿大别山北麓而上至潜。楚昭王四年(公元前512年),吴国北上灭徐国和钟吾。楚昭王五年(公元前511年),“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始用子胥之谋也”吴国已至淮水上游与楚国交兵。楚昭王八年(公元前508年),吴国在豫章大败楚军。
蔡昭侯赴楚朝楚昭王
令尹子长向蔡昭侯索要贿赂被拒绝后,将蔡昭侯扣押。随后唐成公赴楚朝楚昭王,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子长扣押。唐成公和蔡昭侯逃出楚国后,立刻朝晋国请求伐楚。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晋定公在召陵与诸侯会盟之后因向蔡国“求赂不得”,于是并不和诸侯伐楚。但是清华简《系年》载:“晋与吴会为一,以伐楚,伐方城,遂盟诸侯与召陵,伐中山”,可知晋国还是出兵至方城伐楚,起到了牵制申息之师的作用。
蔡国随后倒向吴国,协助吴国伐楚。同年冬,吴国与蔡、唐二国起兵伐楚、吴师入郢之前的战事,其中吴师与楚师的军事路线一直不甚明了。笔者试图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蔡昭侯赴楚被扣(公元前507年)之前的两年中,吴、楚两国在豫章一线多次争夺。豫章,杜预注称“汉东江北地名”,包含的地域范围十分之大。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将“豫章”解释为“自江西之九江、饶州二府,隔江为江南之安庆府境,北接颍、亳、庐、寿,西接光、黄”,指的是南至赣北、西至豫东南、北至淮水以北皖北地区、东至州来的广大地区,与杜预所称之“汉东江北”的范围相符合。
淮讷,讷指的是水流弯曲之处
也指小水入于大水舍舟于淮讷”,杜预注称:“吴承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即吴师进入蔡国境内之后舍舟登陆。春秋后期的蔡国己不在上蔡县附近,而是己迁至汝水下游北岸的新蔡县附近。新蔡距汝水入淮处很近,汝水入淮处当是蔡国境内淮讷所在。吴师舍舟于淮讷后,“自豫章与楚夹汉”,而从下文左司马戌向子常建议的方城外毁吴师之舟、并堵塞大隧等三关来看,吴师此时应该己经通过了大隧、冥轭、直辕三关,与楚夹汉而对峙。吴楚交战之豫章必然是江、黄等国所在的淮水上游以东,英氏国、六国所在的大别山以北的地区,这一地区是楚吴在柏举之战前数十年间长期拉锯攻守的地区。
既然前述《左传》中的豫章指的是这一大片地域,为何到《左传.定公四年》的“自豫章与楚夹汉”的“豫章”指的仅仅就是唐白河附近的能灌溉三千余顷良田的一片低洼水域呢?这与《左传》前后不符。再者,《水经注》所载的是魏晋时期的地名,用魏晋时期这一范围极小的地名来比附春秋末期重要的军事地点,不太令人信服。传统说法一般都认为“自豫章与楚夹汉”的“自”意为“于”,即吴师在豫章之地与楚国夹汉而对峙。认为此处“自”当作“从”,意为“从豫章而来与楚夹汉”。柏举之战前数年,吴国在豫章与楚国数次交战,到定公四年,吴师离开豫章之地向西,过淮讷舍舟登陆,过大隧等三关后,与楚国夹汉对峙。
大隧、冥轭、直辕北三关的位置
传统说法认为在湖北省广水市北的桐柏山-大别山中的平靖关、武胜关和九里关三关以北为黄淮平原,以南为江汉平原。石泉先生认为大隧、冥轭、直辕等三关应当是今日河南省确山县西与泌阳县东的山间隘口,其理由是唐国在桐柏山背部余脉以西,蔡国在此线以东,吴师自蔡入唐十分合理。且《史记.春申君列传》载:“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黽隘即是冥辄。战国末年秦将白起拔郢都之后,楚国东徙陈国,冥辗就成了秦楚之间的重要关塞。石泉先生认为,自秦之武关道沿丹水进入襄阳一带,再北上过宛出方城向东攻楚都陈,比自汉水中游襄阳东经随枣走廊至广水附近,再经北三关北上进入黄淮平原攻陈要便利。
如果冥轭是北三关的话,那么自冥轭攻陈十分遥远,冥轭就不会是秦楚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冥轭一定不是广水之北的北三关。石泉先生的这一论断是基于秦国自关中地区的咸阳攻楚,走武关道沿丹水进入襄阳,再经方城而出攻楚,比自咸阳一路向东经过韩、魏两国腹地攻楚更加便捷,也更加安全。但是实际上自秦占据江陵附近郢都之后,自郢都出发攻楚之郢陈,自方城道和北三关这两条路线,路程并无太大差别。相较之下,吴师攻楚,自北三关南下经湏水流域至应城市附近,再折而向西南至郢都,比起自蔡国向西过桐柏山余脉隘口至唐白河上游的唐国,再沿唐白河一汉水到郢都,路程便利得多。因此,吴师从北三关入楚较为合理。
吴师自淮讷舍舟后,过北三关
经潢水至今日应城、天门一带,自此地向西南过汉水即是郢都。楚国左司马戌提出沿汉水北上至随枣走廊附近,再向东至北三关堵塞城口,随后沿潢水南下与子常夹击吴师。子常并未采纳左司马戌的建议,而是渡过汉水与吴师决战。吴师退至江汉平原东缘之柏举(今湖北省麻城附近),在柏举背水一战中大胜楚师。随后一路向西,过清发水(损水)入郢都。楚国在淮水流域的扩张肇始于楚文王灭息国,占据淮水上游。在中原争霸中,楚国在方城道受阻之时,便会转向淮水流域发展。吴国兴起之前,楚国在淮水流域与徐国多次争夺,并在兼并六、蓼、英氏、群舒等小国后占据了淮水中游钟离-州来-群舒这一弧形防线。
结语:
楚吴争霸之时,两国分居这一弧形防线东西两侧,并反复拉锯争夺。楚国地势之时,可以控制自息国沿淮水而下到钟离的淮水线路,也可以控制自今之固始县沿大别山北麓至长江北岸的舒鸠的线路。楚国控制这两条线路时,可以越过长江攻入江东地区。吴国基本控制自今日宁镇平原一线向北至徐国的线路,并且在群舒和钟离、州来等地反复争夺。楚平王之时,州来被吴军攻破,淮水防线彻底被突破。吴国随后沿淮而上,与蔡、唐两国结盟,越北三关进入江汉地区。吴国破楚入郢之后,楚国申包胥沿丹水出武关道至秦国求救。楚国复国之后,其在春秋时期的对外扩张也趋于结束。
1.《多少少说历史 吴破楚入郢后,行军线路有何改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多少少说历史 吴破楚入郢后,行军线路有何改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