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作为封建制度发展的巅峰,自古便有秦汉之名享誉世界。而周边地区和国家也都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附属国。
作为附属国为宗主国朝贡是理所当然的,但到了类似魏晋南北朝这种大分裂时代,它们要怎么选择?就让我们来看看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是怎么选择的吧。
高句丽高句丽起源
最早关于高句丽的记载是在《后汉书》中,其中提到高句丽是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此时的高句丽并不等同于大唐时期的高丽,后者与前者是两个政权。主体民族也不是高丽人,而是扶余人。
高句丽前前后后总共度过了700年的时光,最后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而高句丽也奠定了现代朝鲜半岛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的版图基础。
高句丽主要活跃时期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原战乱频发,北方与南方政权并立作为一众独立于大国之间夹缝生存的小国,高句丽必须要拥有一个独到的眼光,才能在大国之间求生。
纷争南北朝纷争
自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衰微,之后便被南下的胡人所灭。这个短命的王朝并没有彻底绝后,有一小部分王室前往了南方,建立新的晋朝,史称东晋。而北方则是各个民族互相征伐的时期,在此期间最先涌现出的便是前赵政权。
此后南方则是十分安稳地度过了一段时期,一直到刘裕废除晋帝,建立刘宋政权为止。北方则一直在遭受不断的战乱,建立了多达16个朝代。史称“东晋十六国”。至此中国南北方统一,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而当时北朝是北魏,南朝则是刘宋。北魏作为传统的北方中原国家,除了要面对南方势力的威胁,还得考虑与自己接壤的小国。因此北魏常年与刘宋爆发军事冲突以外,还会抽出兵力额外“照顾”那些有打算趁火打劫心思的小王国。
趁机偷袭以此来稳定自己后方的局势,不至于被趁机偷袭。公元432年,北魏将目光盯向了十六国残余势力之一的北燕,于是借口出兵讨伐。战事成一边倒的趋势,北魏依靠着精兵强将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燕国都,北燕被迫开始和谈。
在这之前,因为高句丽地处北燕后方,有着北燕来缓冲北魏的军事压力。因此高句丽十分注重与北魏的关系,并且在之前的北魏入侵中也帮助北燕抵御北魏军队。到了434年北燕皇帝冯弘杀死了北魏谈判使者,并秘密联系高句丽准备逃亡。
高句丽也是顶着北魏的巨大军事压力甚至是之前与北魏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依附关系接纳了高句丽,并且将他奉为上宾对待。之后北燕灭亡,而冯弘在此时也因为自身的架子而在高句丽自食其果,最终逃亡别处。
冯弘饰演者他的妻子和孩子一并被高句丽处决。那么失去了与北魏的缓和屏障,高句丽也因为冯弘自身的原因驱逐了冯弘,那么为了生存就又向北魏称臣朝贡。并希望北魏册封。而北魏自然是不希望将精力过多集中于一个小国,便以此草草了事。
高句丽此时依附北魏不仅是因为地理上的位置,同时刘宋屡次北伐失败,国力严重受挫。并且北魏趁机发起远征,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量领土,此时是北强南弱的形势,也无怪乎高句丽做这个选择。
但高句丽不是安于现状的一个国家,曾有古籍记载,高句丽军力一度到达60万人,在偏僻小国集中60万人可以看出它的野心。在过后的一段时间北魏也是逐渐查清楚了高句丽的野心,希望对此采取军事行动。
讨伐当北魏皇帝希望亲自讨伐高句丽时,长江对岸的刘宋突然的军事行动让北魏打消了这个念头,只能一心对抗刘宋。之后高句丽又秘密联系了盘踞长江以南的南方政权刘宋,在此之前因为北魏的敌对行为而与北魏撕破脸皮的高句丽也加强同刘宋的交流,并逐渐疏远了北魏。
之后北魏式微,此前大量的汉化行为让北魏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逐渐陷入动乱,但虽弱余威犹存。高句丽也不敢随便招惹这个强大的王朝,于是决定依靠南方政权的力量,此时南方政权虽然由刘宋更变为萧齐,而后由萧齐转变为梁。
梁朝此时国力强盛,并且多次北伐,在淮南地区与北魏会战数场,最终梁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队,从此北魏失去了北伐的能力,并且在不断的内乱中分裂为了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高句丽在此期间对南北方政权的依附多次变更,一开始依附着北魏再之后向刘宋依附,而在刘宋国力衰弱,变更朝廷时又转而投向北魏的怀抱。同时也是因为北魏的威胁,高句丽将目光从广阔的中原放回到了狭小的朝鲜半岛。
同时迁都平壤,以此来避开中原强大实力的针锋,更好地隐藏自己。高句丽先是大刀阔斧发起改革,效仿中原制度,同时引入佛教作为国教,强化思想,颁布新的法律,对高句丽军队进行改革等等。
同时他看准了南北朝之间逐渐激烈的斗争,并且在北魏衰弱无暇顾及自己之时,在好太王时期开始向北方和东方开始扩张,在夺取辽东之地后。好太王又在与一个扶余人的政权作战是一次便攻克敌人64座城池,1000多个村庄。并且兼并了北部的扶余政权和靺鞨部落。
百姓施压随后对朝鲜南部的新罗和百济施压,逐步使他们屈服。而后长寿王时期,便他开始实行的迁都,在进一步加强了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之后,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此后高句丽终于不再害怕已经是垂暮之年的北魏。
开始正面与北魏进行交锋。并且此时它们也依附于南朝刘宋政权开始扩大自己在北方与北魏接壤的利益。就此高句丽的势力到达了顶峰。
由此自472年开始,到475年等时间,高句丽在两大势力的默许下多次易主的同时也最终成为了地区强国。
为什么中原势力无暇顾及高句丽?
那么知道了高句丽依靠当墙头草的特性。为什么当时的南北朝不打算抹除后患呢?原因有三,第一,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尤其两大南北政权割据,对抗尤为明显。前期的高句丽虽然不比北魏强大,但也不是善茬儿。
因此北魏想要消灭高句丽必须要调集一定数量的军队,但南朝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因此就搁浅了。第二则是北魏到了后期逐步逐步步入没落,风气日下,统治阶级沉迷享乐,自然无暇估计一个高句丽。
农名起义第三,中原地区因为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大量军队被用于镇压农民起义,根本无暇顾及。而南朝则是地势较远,出征耗时耗物耗人不说。高句丽更是一个潜在的盟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句话一直都适用。
因此对于没有统一中原的南朝来说,高句丽没有或者说是现在没有动刀的价值。就这样高句丽在这个复杂的中原政治环境中崛起,并且成功扩张了势力版图。最后成功走上了富强之路。
高句丽研究结尾
从高句丽的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句丽在自身弱小的时候,依靠游离于两个大国之间,最终崛起的故事确实给了我们后世很多的启示。高句丽并非是类似当今韩国夹缝生存,安于现状的作法,虽然韩国即使想变强也会迫于现实而止步于幻想。
高句丽则是先是讨伐较为弱小的那些扶余势力和一种部落,然后依靠强大的实力成功压制了朝鲜半岛的百济和新罗势力,最终成为地区性强国,打算窥伺中原地区。只是历史并不在高句丽这里,在北魏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隋朝随后一统中原又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王朝。
当然高句丽除了作为弱国时当墙头草之外,本身对于社会和军队的改革也是能够强大的关键。而其中一个效法中原政治制度也让高句丽自身相比于那些游牧民族受到中原势力敌视的程度要大大减小。同时低头称臣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魏对它的敌视和进攻。
中原政治军队历史上小国在大国之间左右摇摆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在乱世之中于大国间游离则是小国成为大国的关键要素。运用得当小国也能成为强国。
国家之间的博弈是瞬息万变的,千百年间,无数国家利用此道,在当时强大的国家之间纵横捭阖,春秋时期由蛮夷之邦一路崛起,最终一统六国的秦如此,连败金和南宋两朝的蒙古亦如此。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的就是这个吧。
1.《二一画生 南朝还是北朝: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做选择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二一画生 南朝还是北朝: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做选择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