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部族的历史游离性发展独孤信,魏末兴起的独孤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史载“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如果魏初三十六部系指代魏拓跋毛时期,则显然记载是有误的,独孤部与拓跋部之间的交往最早应追述到圣武帝拓跋洁汾迁入匈奴故地之时,因此这里的“魏初”更多地应指道武帝初建代魏时期。然魏初之独孤部,如上文所述更多地记载的是独孤刘库仁一支。我们知道,道武帝时受到拓跋部打压的独孤部一度尘封于历史漩涡之中,尤其独孤刘库仁一系,史籍所见者仅仅为其从子刘罗辰一脉,刘罗辰于刘显败亡后率部投奔拓跋,后随道武帝戡乱中原,以功受封永安公爵、征东将军、定州刺史,子孙相袭。
至其曾孙刘仁之,逐渐汉化
史载“仁之少有操尚,粗涉书史,真草书迹,颇号工便。御史中尉元昭引为御史”,魏末孝武帝时为著作郎,兼中书令,然才不堪任,事皆不行,可见其文化水平颇为中庸,汉化程度亦不高,而其后嗣史书不载,盖亦不显。除此支与魏初独孤部血亲联系较为紧密的独孤氏外,另在北魏高宗朝,有谓刘尼者,本姓独孤,因奉迎高宗而得加爵封王,煊赫一时,其“曾祖敦,有功于太祖,为方面大人。”但不知其与独孤刘库仁一系是否有关联,后随着刘尼坐事免官,这支独孤亦不显。从以上几支独孤的发展情况来看,显然参与了代魏初期内部争斗的独孤刘库仁一系以及独孤刘尼一支都最终走向没落,且纵贯整个北魏中后期亦难觅其后嗣活动身影,俨然销声匿迹。
独孤信部却一步步走向繁盛
北魏前期毫无踪迹可寻的独孤信部却一步步走向繁盛,得益于魏初的“无为”和韬晦,使之获得了较为稳定的生存发展环境,终而造就了西魏北周时期独孤部族的再次腾飞。或即如王书钦先生所论:“一般来说,在一个部族的初期,它的政治性更多地表现在内部关系上,从外部观之,它更像一个自然的族群。但随着它与外部发生的关系日多,它会因为参与或主导多部族关系的缘起,发生其部族内部结构关系的分化和松解。以这样的观点来看独孤部的历史演进,独孤刘应该只是它原始所属的部族中,参与北方王朝政治活动比较活跃的那一部分部众或者是该部族的主导力量。而独孤刘之外,一定存在着游离在北方王朝政治之外的独孤部众。
它们在独孤刘进入北朝体制和入化中原的历程之外,继续游离在塞外漠北,等待着另一个北族联盟的发育和崛起,并济以又一部分的融入和另一部分的再游离。”实际上,王先生所论恰好为我们理解独孤部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当我们回溯独孤部族的历史发展轨迹的时候,可以明晰认识到,独孤部最先出自南匈奴之种,但并非直系贵种,其是由参与与中原王朝及拓跋部斗争的北部匈奴分裂而来,某种程度上是游离于部族之外的,也就是说独孤部最初在匈奴部族中并非极具影响力。而随着其参与拓跋部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便强化了自己部族的力量,此时则由独孤刘库仁一系充当着推动这段历史进程的主角。
作为支系的独孤信所部在魏初默默无闻
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游离于拓跋部政治圈之外。待至魏末,独孤信部族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伴随着其它部族因参与北魏政治斗争而旋起旋落,游离于北魏政治圈之外的独孤信部则以其不争之态势赢得了生存发展空间,故而能在魏末的历史大动乱、大变革中崭露头角。然而,独孤信部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如所周知,则是通过参与西魏、北周政权的建立而成功的,至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便能较为通畅地理解为什么是独孤信部而非其他独孤部引领着独孤部族的进一步发展和兴盛②,客观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选择。
独孤信的崛起魏末,随着六镇起义的号角吹响,北魏政权摇摇欲坠,也因此催生了一批时势英雄,破六汗拔陵、葛荣、尔朱荣、宇文泰、高欢等相继在魏末的舞台上指点江山,沉寂一时的独孤部也慢慢开始了其崛起的道路,其代表人物即独孤信。独孤信为云中人,其先祖与拓跋魏俱起。早在北魏高宗和平年间,其祖父俟尼便迁镇武川,成为北镇镇将之一,其父库者因袭之,祖父二代深得北州人心款附。且独孤信所部应是较早地离开了北魏内廷,并未长期扎根于北魏中央,而是一直作为地方的得力镇将。然而,通过分析其后嗣墓志志文所载史事,可以发现独孤信家族的早期历史疑点颇多。
“公讳藏,字达磨,朔州人也。周明皇帝敬后同母弟。本姓刘,汉景帝之裔,赤眉之乱,流寓陇阴,因改为独孤氏。祖俟尼伐,魏室名臣,位登三吏,器量详深,识度雄举。父信……授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马、雍州牧、河内郡开国公,食邑八千户。名播八荒,威震四表,具诸简策,可略而言。公即河内公之宠子也……以宣政元年八月四日,薨于长安大司马坊第,春秋卅五。”按独孤藏系独孤信四子,志文言其籍贯为朔州,据《魏书地形志》,云州旧置朔州,二州本一地,是朔州人亦指其为云州人。此外,志文又追述其先祖为汉景帝后裔,以赤眉之乱奔逃陇阴,因自命为独孤氏,余则无所载。
后嗣墓志中添加许多细节
如《独孤挺墓志》载:“独孤氏,汉皇孝景之后,中山靖王之子北征猃猊,便寄单于,保于崇丘,因以命氏。后与魏帝,并驱中原,迁居河南,时谓卢姓也。先人讳挺,字挺,五代祖信,仕魏至大司马,辅周拜尚书令,隋封赵国,唐赠梁王。八子列侯,三代为后,功业备彰于国史,勋荣尽载于家牒。”独孤挺为独孤藏玄孙,其亦追其先祖为汉景帝之后,所不同的是,该志文记其祖以失陷猃狁而号独孤氏,并随同拓跋魏平定中原,迁都洛阳,其内容较之前墓志更为圆润。按独孤炫为独孤信子独孤陀曾孙,墓志称其为河南洛阳人,同样追其先祖为刘汉后裔,但却模糊地写下其先祖因乱避世,保聚山林,至先祖俟尼时乃从孝文迁至洛阳,被封东平王。
综合以上,可以看到其所述先祖史事或同或异甚至前后矛盾,且与史书多有扞格。其一即墓志中所记其先祖源出刘汉宗亲之论,史文无载,显系攀附之说。且综合诸墓志来看,独孤藏墓志应是最早记载独孤出于汉裔的,其子嗣墓志中为效仿追述,而独孤信其他子嗣后代墓志中亦有沾染,但并不多见,至中唐独孤及时又大加润色,而后人不察,宋人修新唐书时亦未加思虑收录进来,遂成独孤氏出于汉姓之说;其二即随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说,独孤挺墓志与独孤炫墓志中,皆言其先祖曾跟随孝文帝西迁洛阳,且大部分独孤信后嗣墓志中亦可见河南洛阳籍之说,但此说仍存在问题。
结语:
按一般迁都洛阳者皆已改姓,“未改姓的,多是部落未解散的,且多是未迁至洛阳而仍留在边镇的人。按宇文泰代郡武川人,则此乡里武川无疑,是独孤信一族曾迁镇武川,但并未随迁洛阳。且从我们上引独孤信子独孤藏墓志来看,所言籍贯仍然是云中人,结合史籍来看亦无误,至于河南洛阳人的说法则多见于独孤信诸孙辈墓志中,是可推测独孤信很可能并未随其父祖迁至洛阳,或者至少独孤信父子未曾随迁,仍镇守武川,因此独孤信诸子墓志中皆未追述随迁洛阳事,且皆不直言为洛阳人,迁居洛阳当为后事。
1.《伟欢说历史 独孤信一族依仗军功,快速发展迅速崛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伟欢说历史 独孤信一族依仗军功,快速发展迅速崛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