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是南朝盛衰的分水岭。自侯景之乱后,南朝失去了已经保持几十年的对北方的优势,而北周则在其中占尽上风,为日后统一北方并进而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简要介绍过,侯景之乱的肇因是高欢之死,而最终的赢家是北周。但事实上,真正让侯景之乱改变了天下局势的,是梁武帝萧衍的一系列骚操作。或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衍的“神助攻”,那么北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收获巨大的利益。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梁武帝萧衍并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皇帝,他开创了一个国家,垂拱而治接近五十年,一生见惯各种大风大浪,不应该像后世的建文帝朱允炆一样,因为少不经事、举措失当而导致削藩失败啊!为什么在对待侯景的问题上,他会犯这么多错呢?

但其实,原因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了:

傲慢与偏见。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段历史,看看一个晚年昏聩的皇帝,到底可以昏聩到何等地步。

惯例放图,请放大查看

制图 / 在下流年君

1 .

先做一个简单的前情提要:

侯景早年间投靠尔朱荣,后来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所杀,北方陷入混乱,侯景便辗转投入了高欢麾下,屡立战功。

再后来,天下三分,高欢所把持的东魏占据了北中国东部,这是当时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而侯景则被高欢派以镇守河南地——此地是三国交界之处。侯景能够镇守于此,高欢看重的自然是他出类拔萃的军事能力。

但德才向来难两全,尤其是当两者极其不匹配之时:侯景为人狡诈,首鼠两端。高欢固然雄才大略,能让这种人为我所用,但到了病重之时,他的儿子高澄就准备先下手为强,除掉侯景了。

具体的过程,我们在前篇已经做过介绍(链接见文末),因不是本篇的重点,所以这里略过不提,只介绍一下结果:

侯景反出东魏,向西魏投诚,但西魏的实际控制者宇文泰很快就识破了侯景只是假投降。侯景于是转而南顾,向萧梁递降书,而梁武帝萧衍也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出降。

为什么宇文泰能看得出问题,萧衍却看不出来呢?

这还真不是能力上的差异,而只能说萧衍是被猪油蒙了心。

此时是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在这一年年初,萧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将要成为统一天下的君王。

结果没多久,侯景就来投降了。而且还不是单人来投,是带着河南地那么大一块地方来的。

萧衍真是想不心动都难。

后世人看到这里,可能会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萧衍对于一统天下有那么大的执念?

这你得站在萧衍的立场上来考虑:

皇帝求什么?

肯定不是普通人的欲望。孔子说食色性也,但这两样萧衍都不喜欢。我们在上一篇已经提过:萧衍信佛,不仅吃了很多年的素,还三十多年都没有性生活了。

至于什么权力欲望、受人尊重之类的,对萧衍也没有吸引力。他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受万人敬仰的感觉对他来说,早已没有新意。

那还有什么?像秦皇汉武一样追求长生不老吗?但这个萧衍可能也不缺。在当时的信史记录中,他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为长寿的皇帝,这个记录一直要到一千年以后才会被乾隆打破。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庸俗了,那么忘了告诉你:伟大的皇帝陛下在精神追求上所达到的成就也是无与伦比的。萧衍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以学问著称。后来转而醉心于佛学,在佛法上的造诣也极深——而这些,几乎已经是当时所能研究的学问之上限。

试想,皇上还缺什么?

一统天下,可能也只有这个能让萧衍心向往之了。

毕竟在萧衍当时,自春秋以来,能结束天下大乱的皇帝屈指可数,一只手就可以掰完: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晋武帝——如果再把乱世持续时长这个变量加进去,那么还能把汉高祖和汉光武给划掉。

也就是说,在萧衍那会儿,如果他能够统一天下,那么他就是这世间第三个能消弭天下几百年分裂的君王。

有史以来的第三个。

这么想想,是不是很激动?

更何况他还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刚做完一个月,侯景就带着地来投诚了。换做是你,你会不会也觉得这是美好的征兆?

上天垂怜,美梦就要成真了?!

嗯,正是这一点妄念,让萧衍最终沦入了无底的深渊。

2 .

萧梁内部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

当萧衍把侯景的降书拿到朝堂上讨论,收到的就几乎全是反对意见。大臣们都认为,这么多年来与东魏和平相处,如今为了一个叛将就轻易抛弃多年的和平,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

但萧衍认为,话虽如此,可如果接纳侯景,塞北可清,天下一统。所以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务实一点,不要那么胶柱鼓瑟呢?

你看,在萧衍的内心里,他已经完全认为只要接纳了侯景,就能实现混一宇内的美梦。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朝臣都反对他。比如,深受他信任的大臣朱异就投了赞同票。朱异对萧衍说:陛下如果不接纳侯景,就不会有下一个侯景来投。这样的话,如何才能实现陛下一统天下的梦想?!

我们因为知道后来的事,所以会认为朱异的这个意见简直就是祸国殃民的昏招。但在当时,以朱异的眼光看来,这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进言:皇上可心心念念于此啊!

虽然史书上说,朱异能成为萧衍的心腹,是因为他聪明练达。但其实,真正让朱异长宠不衰的,靠的就是这点对萧衍心事的揣摩与迎合:凡是萧衍支持的,他朱异都不会反对。

在朱异看来,侯景无非就是一个带地来降的叛将。别的大臣难以权衡的地方,在于接受侯景带来的好处与交恶东魏带来的坏处之间不好取舍,而且如果接受了侯景,还要评估他真心投靠的可信度。但这些,通通都不在朱异的考虑范围内:赞同萧衍,这就是他身为宠臣唯一关心的事。

接纳侯景的叛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影响,这已经被朱异置之度外了。即便不考虑后来侯景造成的祸乱,仅仅是从国家关系的恶化来考虑,接纳侯景也是得不偿失的,但这些,从来都不为朱异所关心。

而可悲的是,萧衍偏偏就信了朱异的邪。

此时老年的萧衍,已经完全没有了年轻时的干练。他的心意极容易被亲近的人所影响,即便是以帝王至尊——在这一点上,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不管是之前的汉武帝,还是之后的乾隆,大家到了晚年都有类似表现,差别只不过是程度不同、后果殊异而已。

而在侯景从准备到叛乱之间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既不是朱异推波助澜造成的第一次恶劣影响,也不是最后一次。不久以后,他就会有下一次、下下一次更为可怕的推动。

3 .

接纳了侯景的投降后,萧梁就开始行动了。

萧衍派大将羊鸦仁携带粮草北上,支援侯景。同时,又另派大军攻击彭城一带,以牵制东魏南下的军队——至于主将,一辈子看重亲情的萧衍依然选择了宗室。虽然如果你还记得的话,早在四十年前,萧衍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曾令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萧衍这次一开始选中的,是鄱阳王萧范。但朱异反对,朱异认为鄱阳王“雄豪盖世,得人死力”,如果有战功,只怕会另有企图。因此,朱异推荐了比较懦弱的皇孙南康王萧会理。后来,因为萧会理实在是难以任事,又转而以贞阳侯萧渊明为都督。

为什么在选派大将领兵出征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会采用这样一种奇怪的标准?这得从南朝反复发生的宗室叛乱中找原因:在萧衍之前的刘宋和南齐历史中,国家内乱几乎都是由宗室内斗导致的。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萧衍当然要竭力避免。

此外,你如果看过《琅琊榜》,就会知道里面的多疑皇帝,正是以萧衍为原型的。

朱异因此又赢一局。

虽然从表面上看,朱异不支持以鄱阳王萧范为帅,是拂逆了萧衍的主意。但事实上,朱异说的话才是萧衍内心最深处的考虑。

而接下来,事情的进展就比较神速了:

|公元547年|

■ 正月

东魏权臣高欢病逝,侯景反叛东魏,投靠西魏。同时,侯景又派人与萧梁联络。

■ 三月

梁武帝派羊鸦仁运粮接应侯景。

■ 四、五月

西魏宇文泰识破侯景的假投降,放弃接应侯景。

■ 七月

羊鸦仁入悬瓠。

■ 八月

梁武帝萧衍下诏讨伐东魏,萧渊明领兵出征。

■ 九月

萧渊明至彭城。

■ 十一月

东魏救彭城,击败萧梁大军,俘虏萧渊明。

到此时,在这场两国战争中,东魏其实已经占据了优势。

但萧梁朝廷的消息却是隔绝的,前线信息几乎都由侯景传回,他们尚被侯景蒙蔽着。十二月时,侯景上奏萧衍,说东魏国内内乱,权臣高澄已经幽禁了东魏皇帝,因此请萧衍另立元氏宗室为帝。

这种事,对萧衍来说驾轻就熟,早在几十年前陈庆之北伐时,就曾经立过元颢为帝。而如今被侯景推荐给梁武帝的,叫元贞。

但此时的侯景已是秋后的蚂蚱。转年正月,侯景即被慕容绍宗所击败。

这个名字,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觉得眼熟?这正是高欢当年在弥留之际,指给儿子高澄对付侯景的人选。

侯景在此战中能够侥幸逃脱,是因为他派说客去找了慕容绍宗:你把我击败,这是你的能耐。但你如果把我杀了,那你也就没什么用了。慕容绍宗因此放过了侯景。

这已经是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正月初七的事。此时羊鸦仁还驻扎于悬瓠,在得知消息后,因为害怕成为孤军,羊鸦仁于五天后撤出了悬瓠,退守义阳——虽然之后被萧衍责问,羊鸦仁不得已又往前线挪了那么一丢丢。

而侯景也在找地方。被慕容绍宗击败后,河南地已经完全丢失,侯景不得已,只能撤退到萧梁境内,但萧梁境内各个城池又都有驻守。

不愿意寄人篱下的侯景,最后盯来盯去,盯上了寿阳。

驻守寿阳的,是监南豫州州事韦黯。韦黯与马头戍城的戍主刘神茂不和,刘神茂在得知侯景败退后,便主动找到侯景,给他指了这么一条“明路”。

之后,侯景连蒙带骗,果然霸占了寿阳。

4 .

而等侯景在寿阳得以立足,萧梁朝廷的动静就开始让他觉得如坐针毡了。

在慕容绍宗击败侯景后,东魏已经迅速肃清了侯景的残余势力。也就是说,仅仅才一年多时间,侯景叛乱对东魏造成的影响就已经被完全消弭。

接下来,东魏开始着手与萧梁修复关系。毕竟,两国多年交好,如今只是因为侯景叛乱才生了龃龉。

而只要东魏愿意主动示好,萧梁也就没有必要绷着不放。

当东魏的使者到达萧梁朝堂,递出重归于好的橄榄枝,这时候,朱异又跳了出来,向梁武帝进言:一定要借机修复两国关系!

你可能以为,朱异这么反复横跳会引起梁武帝的反感。但事实上,这才是朱异真正高明的地方:他没有自己的立场,所有建议都完全是站在梁武帝的立场上说的。如今局势已然如此,侯景是靠不上了,那么两国媾和就是最简单省力不烦心的办法。

至于萧衍,老年人了嘛,偶尔有点雄心壮志是很值得鼓励,但毕竟只是偶尔嘛。大部分时候,还是要让老人家多休息不烦神的。

消息传到侯景那里,侯景慌了。两国如果媾和,他的处境就会变得很尴尬,建康朝廷里也没有给他说话的人。在这种局面之下,他随时都会被牺牲掉。

尽管他不停地劝梁武帝,反对两国和好,但一个人说话的分量是基于他的实力的,此时的侯景做为败军之将,在梁武帝那里已经完全没有了价值。

对梁武帝来说,接下来如何与东魏相处才是最现实的问题。而最简单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既然东魏愿意和谈,那就和谈。

朝中大臣本来就不支持梁武帝接纳侯景,如今自然表示同意。至于朱异这样的见风使舵小能手,反应就更快了,他一早就支持了梁武帝的想法。

但这还不是朱异最没节操的地方,他的恶心之处在于:他同时还收到了侯景的一封信,这封信准确来说是侯景上书梁武帝,请求不要与东魏媾和的奏疏。侯景希望朱异能帮忙转交此信,并很有诚意的附上了转交费:黄金三百两。

朱异拿钱不办事,笑纳了黄金,扣下了奏疏。

5 .

焦急等待的侯景,最后只看到这样的画面:东魏与萧梁的关系日渐转暖。在东魏表示愿意与萧梁重归于好后,萧衍也派出了使者,去吊唁一年前病逝的高欢。

又惊又怒的侯景,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策,而思考的最终决定是:再反叛一次。

行动前,侯景觉得还需要再确定一下萧衍的真实态度:如果萧衍不把他牺牲掉,那么他大可以逍遥的待在寿阳;如果萧衍真的准备把他放弃了,那就只能是先下手为强。

他以高澄的口吻伪造了一封信给萧衍,说可以用侯景来换萧渊明——你还记得萧渊明吗?就是在彭城已经被东魏俘虏了的萧梁宗室。

萧衍本来就重视亲情,如今收到这封信虽然有些扭捏,但在朱异的撺掇下,还是在回信里同意了这桩交易。

然后这封信就顺着原路,返到了侯景手里。

侯景捏着信一看,得,干吧!

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侯景是怎么成功的——虽然侯景之乱为后世所唾弃,但侯景从决定反叛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每一步的成功经验都值得任何想要做事的人借鉴。

侯景在霸占寿阳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多久,侯景就从被慕容绍宗击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补充了足够的兵力。

在得知萧衍可能放弃他之后,侯景也没有马上就鲁莽起兵,而是采取各种办法稳住梁武帝。侯景先是一再上书,如怨妇般地怪罪梁武帝,梁武帝也一如既往地安抚侯景。然后,侯景又说要求娶王谢家的女子,梁武帝说王谢你高攀不起,等而下之的朱氏、张氏倒是可以考虑。

所有这些嘴皮官司,颠来倒去其实都只为了一件事:侯景在拖时间。

拖时间干嘛呢?

找同伙。

最后,侯景找到了临贺王萧正德,萧正德愿意做侯景的内应。

在这段时间里,侯景做事其实一点都不机密。很多人都发觉了情况不对劲,并且报告给了梁武帝。

比如,在侯景跟梁武帝打嘴皮官司,说要聘取王谢家女子时,梁武帝所立、但被侯景所控制的元贞就刚好逃回了建康。他向梁武帝告发了侯景,但梁武帝却不以为意。

还有羊鸦仁。还记得这位从侯景叛乱开始就一直在边界上打酱油的背景板选手吗?侯景也曾派人去游说一起反叛,但使者却被羊鸦仁送到了朝廷。可然后,又没了下文。

鄱阳王萧范也发现了侯景可能要谋反,并向朝廷做了正式报告,但材料却被朱异扣了下来。朱异虽然没给侯景办事,但拿了人家的钱,总归是手短的。他倒也不是觉得拿钱不办事有愧于心,而是怕万一搞出什么事情来,让侯景把他收了钱的事捅给梁武帝,会生出料想不到的麻烦——你看,有时候送礼给别人,还会有这种作用。

事后来看,萧梁整个朝廷从上到下,在当时都没有人把“侯景可能会叛乱”这件事当做一回事。

以当时的情境看来,侯景想要搞出太大的动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一个败军之将,只不过临时找了寿阳安顿下来,指望靠着这一座城的力量就挑翻一个王朝,这样的故事说出来只会让所有人都以为是个笑话。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萧衍对侯景的态度才会急转直下,才会考虑用侯景去换萧渊明。

但偏偏,侯景真的就成功了。

6 .

转眼已是太清二年八月十日,一切准备就绪的侯景,终于以诛朱异等佞臣的名义,起兵反叛。

八月十六日,消息传到建康,梁武帝下令讨伐侯景。

朝廷的大军不急不缓,侯景的行动却迅若疾风。到九月底时,大军依然没有完成对寿阳城的合围,侯景却已经偷偷溜出了寿阳。

十月三日,侯景袭取谯州。

十月十三日,梁武帝终于意识到侯景叛乱的严重,着手派人巡防长江。

二十日,侯景入历阳,到达长江南岸。

二十一日,梁武帝任命临贺王萧正德都督京师军事,屯兵丹阳。

暗地里,萧正德准备了几十艘大船,接应侯景大军渡江。

此时,将军陈昕建议梁武帝派重兵防守长江南岸的采石。梁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任命陈昕为云骑将军,与原驻守部队换防,驻守采石。

然而,就在原驻防部队移防,而陈昕所部未至时,萧正德将这个关键消息透露给了侯景。

二十二日,侯景八千人马渡过长江,到达采石。至此,建康已近在咫尺。

到达采石后,侯景并未停留,而是继续东上,到达慈湖。

消息传到建康后,城中一片大乱,以至于御街上行人相互抢掠,不复通行。

二十三日,侯景进至板桥,派人觐见梁武帝,探听虚实。

二十四日,侯景部队至秦淮河南岸。驻守在北岸的,是萧梁的东宫学士,新野庾信。

当侯景大军到达南岸时,庾信正在吃甘蔗。冷不防一支箭射过来,正中门柱,惊得庾信吓掉了手里的甘蔗,仓皇弃军而逃。史书对这一场景的描述,画面感十足:“庾信方食甘蔗,有飞箭中门柱,(庾)信手甘蔗应弦而落,遂弃军走。”

之后,萧正德的同党及时赶到,将侯景放过了秦淮河。

同一天,侯景兵围台城。

第二年三月,侯景攻破台城。两个月后,梁武帝被困饿死。

7 .

回顾侯景从反叛东魏开始,一直到攻入建康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这当中有大量的小概率事件出现。

无论是霸占寿阳、决定反叛萧梁,还是渡过长江,最后攻入建康,这一路上有无数成功可能性极低的事件,但结果,它们都一一成功地出现了。

这真的是因为侯景运气好吗?

并不是。

如果只有一个小概率事件发生,那我们可以说是运气成分占了主因。但如果多个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那么最有可能的原因只会是:这根本不是小概率事件。

我们不妨从侯景能够作乱成功的几个关键人物来分析。

/ 首先是临贺王萧正德。

对很多初读历史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只要没有临贺王萧正德,侯景之乱就不会发生。

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侯景肯定不仅仅只联系了萧正德,必然还找了其他宗室。而以南朝宗室内乱之烈,宗室觊觎皇位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想法,萧正德会有,别人自然也会有。只不过最后真正帮到了侯景的,是萧正德而已。

/ 朱异则是另一个关键人物。

在侯景之乱的整个过程中,梁武帝在关键节点上的错误选择,基本上都离不开朱异这个巨大的干扰因素。

把这种人称之为“奸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奸臣会出现在梁武帝身边,而且还倍受信任?

透过朱异的一系列建议,我们明显能看出他所谓的“聪明练达”,根本就没有用在正道上,既不是为国家谋深远,也没有为上位者提供合理正确中肯的建议,而完全只是在迎合梁武帝的意志,以及为自己谋利。

这样的人能长期待在梁武帝身边,而且为梁武帝所信任,这才是问题根本之所在。

要知道,梁武帝并不是一个无道昏君,早年的他也曾雄才大略,有过一番施展。

而如今如此,只能说,是老年昏聩。

这才是萧梁这个王朝最大的软肋所在。

8 .

老年皇帝的问题一般出在哪?

在于进取心的消退,在于对情感因素的过于看重,更在于能被别人猜得到自己的心思。

你能说萧衍没有进取心吗?不能。但是有多少?这很难说。不过是做了个梦,就马上激发出争雄天下的万丈雄心;可侯景一败,东魏来媾和,又马上决定准备放弃侯景。

如此,才真的激起了侯景的反叛。

而且萧衍在听取意见时的表现,也特别符合老年人的习惯。

朱异最后以一个奸臣的形象被定格在历史中,就是因为他的每一次进言,都让侯景朝着胜利的目标又往前挪了一步。而他一共就收了侯景三百两黄金,做这一切当然不是为了侯景,只是为了讨好萧衍。

朱异总能满足萧衍内心深处的关心和隐忧,或是春秋大梦,或是柔软亲情,或是怕事烦神。但是,于国家安危,朱异却毫不关注。

而偏偏,这样一个能被人猜得到心思的老年人,又是全天底下权力最大的人。

回顾整个侯景之乱,萧衍本身并没有作恶的初心,但当他慵懒倦怠的态度被朱异敏锐地掌握到,由此就释放出了巨大的恶果。

这可能才是对身在上位者而言,最可怕的陷阱。

几年前在写巫蛊之祸时,我其实很不理解汉武帝对待戾太子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态度。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什么到了晚年会犯那么大的错?

即便参考过史学界的各种分析,大致也能从权力斗争的角度做出理解,但这些依然无法解释我内心的疑虑:

如果仅仅是因为权力斗争,那么汉武帝没有必要动这么大干戈;如果只是想除掉卫氏的势力,他也可以有更好更简单的办法。

要知道,巫蛊之乱中也有很多意外因素,这些因素是完全可以让最终结果反转的。

直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一个老年人的角度来理解,或许才算是真正找到了答案:晚年的汉武帝,不是对戾太子不满意,而是过分相信了江充,让江充在其中上下其手,才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

而江充这种小人之所以能取信于汉武帝,既不是因为才学出众,也不是因为行政果决,仅仅只是因为他能揣摩透汉武帝这个近七十岁老年人的心思。

为什么年老的父母总会被那些卖保健品的人骗到?

其实不是因为父母蠢,而是因为那些人懂得老年人的心思。

写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又准备开始联系现实了。那么在下要郑重其事的告诉你:你想的那些都只是你自己想的,我没有表达过任何这样的意思。

后果自负。

1.《贤撩影视 侯景之乱,蕴藏的傲慢与偏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贤撩影视 侯景之乱,蕴藏的傲慢与偏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