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粒子

提到阿凡提,我们总会哑然失笑。他的智慧、勇敢、诙谐、快乐,以及他“头戴民族花帽,背朝前脸朝后,倒骑一头小毛驴”的形象,常令人忍俊不禁。

关于阿凡提的版本有很多,乌兹别克人说他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阿拉伯人说他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维吾尔族人说他十二世纪出生在中国新疆的喀什;土耳其人则说他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谢海尔城。在那里瞻仰了他的陵墓。他的墓碑上写着:“纳斯尔丁·霍加,土耳其人,生于一二零八年,卒于一二八四年。是伊斯兰教学者,当过教师,做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他是一个十分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

而新疆吐鲁番人坚持认为,这位乐观、幽默、机智的民族达人,就出生在葡萄沟南部一个叫达甫散盖村的古老村落。

从阿凡提故居石碑上的介绍可知,他生于公元1777年6月5日,死于1876年6月5日,享年99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读完私立小学,11岁开始学习古兰经,17岁时就可以翻译阿拉伯语言书籍。由于当时吐鲁番王、巴依、富商、宗教对百姓的种种欺诈压迫和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阿凡提对百姓遭遇深深同情,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在幽默的玩笑中,无情地讽刺地主老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其实,不管是哪个版本,都表达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和平、正义、自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热爱。

我们知道唐玄奘为了探究佛法,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而早唐玄奘三百年前,就有一位高僧,把天竺的大乘佛法带到中土弘扬——他就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

鸠摩罗什从小就表现了超凡的天资,三岁认字,用两年时间博览群书。7岁跟出家的母亲去佛寺。从此成为佛法的传播者,从翻译经文到宣扬佛法,年纪轻轻就名扬西域。

与弟子译成《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中论》《百论》等。所译经论影响巨大,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而与玄奘不同的是,鸠摩罗什一生娶了12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是前秦王苻坚仰慕鸠摩罗什,想把这位高僧带回中原,为先秦所用。故意灌醉鸠摩罗什,把他跟公主关在了一起,酒后乱性所为。

而第二个老婆,却是鸠摩罗什自己要的。后秦王姚兴攻灭了后凉,鸠摩罗什成了姚兴的俘虏。姚兴拜会鸠摩罗什,让他给他讲佛祖的智慧。鸠摩罗什对姚兴说他命里注定有两个孩子,请他赐给他一个妻子。于是鸠摩罗什又有了第二个中国妻子,并且生下了两个孩子。

鸠摩罗什于是在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佛经活动,帮助更多的人,据说当时“由是州郡化之,求佛者十室之九”。

因为这个原因,姚兴很高兴,又赐给他10个清秀靓丽的妓女为伴。

曾有人就看不过去,说怎么出家人还能破戒?一天鸠摩罗什召集众僧,严肃地告诫大家,学习佛法一定要静心。如果有人能跟他一样消化一碗针,那他也可以破戒。说完他把手里的针放进了嘴里。从此舆论平息,他也安然的过着有妻有子的生活。

鸠摩罗什死后火化,人们发现他的舌头没有烧化,于是那枚舌舍利被供奉在甘肃的佛寺,保存至今。

而在同时期,法显(334年—420年),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历时14年,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产生很大影响。

传说,张骞被汉武帝派遣开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和织女,带回了天马。当然,这只是传说。

然而,张骞却是第一个将中原文明传播到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被称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于是单于将张骞一行扣留和软禁起来,进行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这也丝毫没有动摇过张骞“持汉节不失”的意志和决心。十年留居,张骞终于等待机会,趁匈奴不备,离开妻儿,带领随从,逃出匈奴王庭。经数十日从车师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跋涉至大宛(费尔干盆地)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大宛王早就听说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于是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辗转到大夏,终于找到大月氏。

而这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伊犁河畔不断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被迫迁到阿姆河畔,在阿姆河畔用武力臣服了大夏。由于大夏国土十分肥沃,物产又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遂改变了态度,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大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动身返国。归途中,越葱岭,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趁匈奴内乱,才带着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堂邑父,历时十三年,终于回到长安。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转》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在二出西域时,张骞建议汉武帝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

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

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也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士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郑吉,是西汉时期第一任西域都护。如果说西域的发展开始于张骞,那成功一定是在郑吉。

郑吉,卒伍出身,为人好强,有大志,专习外国事。

自从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大宛之后,汉政府开始在西域设置校尉,屯田于渠犁(今新疆尉犁、轮台一带)。

公元前68年,郑吉以侍郎的身份被派遣到渠犁负责屯田,积蓄粮食,攻打车师。郑吉与校尉司马熹发动西域城郭诸国军队一万多人,自己带领的屯田士一千五百人共击车师,攻破交河城(今吐鲁番西),车师王投降汉朝。

汉朝立车师太子军宿为王,将车师国民迁到渠犁。车师王因得到汉军保护,不受匈奴欺压,“亦安乐亲汉”。后汉朝置戊己校尉屯田,居于车师原来的地方。

郑吉因在渠犁与车师之功,升为卫司马,负责卫护鄯善西南方(塔里本盆地以南、昆仑山以北,所谓“南道”)各国的安全。

公元前61—前58年年间,匈奴内部矛盾,日逐王先贤掸打算投降汉朝,派人来与郑吉联系。郑吉当即发动渠犁、龟兹各国五万人迎接日逐王。日逐王部下一万二千人、大小头目十二人随郑吉到河曲地区,朝廷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郑吉因打垮了车师,召降了日逐王,“威震西域”,于是兼护车师西北方(天山以北,即“北道”)各国的安全,所以号称“都护”。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是从郑吉开始的。汉宣帝为了嘉奖郑吉的功劳,封他为安远侯,下诏书说:“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

郑吉选择西域中心、土地肥饶的地方设立都护的幕府,治乌垒城(在今新疆库尔勒与轮台之间),负责处理西域各国事务,“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同时发展屯田事业,“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开始从属于都护。

匈奴日逐王投降于汉朝,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标志着汉朝与匈奴势力在西域的此消彼长。郑吉,在西域发展壮大了势力,“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所以史称:“汉之号令班于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阿曼尼莎汗,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天资聪颖、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是位才华出众的奇女子。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表演的十二木卡姆,便是经过她整理、规范后的音乐。

阿曼尼莎汗出生在塔里木河的卡勒玛克戈壁。父亲马合木提是位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打柴人。阿曼尼莎汗天资聪颖、 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是位才华出众、美丽过人的奇女子。

一天,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率领大臣、官员来此打猎。到了夜晚,他化装成农民,穿着破烂的衣服,来到马合木提家投宿,了解百姓苦乐、人民的心愿。阿不都热西提汗进屋后,看到墙角上挂着一把弹布尔琴。于是,就请主人弹几首乐曲。马合木提说:“我不会弹。这琴是我13岁的女儿的。”便让女儿出来,阿曼尼莎汗用弹布尔信手弹唱了一曲《潘吉尕木卡姆》的选曲。美妙的琴声使阿不都热西提汗万分惊喜,更令他惊奇的是,姑娘演唱的木卡姆新歌词:我们的主啊,万分感谢您,您把一位公正的人封为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为弱者、穷人遮住了炎阳。乃裴斯啊,要为神圣的胡大祈祷,如若不为公正的国王祷告,就要受到惩罚。

歌声刚落,苏丹便问道:“名叫乃裴斯的诗人是谁?这首歌曲的歌词是从哪儿学的?”姑娘回答:“乃裴斯 就是我的 笔名。难道我非要背诵别人的歌词不成?”接着姑娘又朗诵了几首自己写的诗文。阿不都热西提汗有些不相信这么年轻的姑娘能写出这样精美的诗篇,便又提出:“请再写首诗给我看看,可以吗?”于是,姑娘拿出文房四宝,信笔写道:胡大啊,我面前的这个奴仆把我愚弄,今晚顿觉屋里荆棘丛生。苏丹会心一笑,“我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于是他回到驻地,戴上王冠,披上斗篷,带上10头羊和一些茶叶、绸缎,由40位官员陪着,回到马合木提家中,送上礼物,恭敬地向主人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并恳求主人把女儿嫁给他。  

阿曼尼莎汗嫁入宫中并未去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搜集、整理、规范、创作木卡姆。她的这一宏愿,得到苏丹的鼎力支持,在宫廷乐官喀迪尔汗的协助下,他们邀集了一些有名望的木卡姆乐师云集宫中,对木卡姆展开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规范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疆维吾尔族在10世纪信仰伊斯兰教后,维吾尔族木卡姆传入了西方,阿拉伯、伊朗的音乐也进入了新疆维吾尔地区,到了16世纪,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相当杂乱。阿曼尼莎汗根据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民族调式特点,删除、整理成十二套木卡姆。

今天先介绍这几位达人,你都记住了吗?

2021.6.21

1.《幸福的楼子葱 新疆历史达人,你知道他们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幸福的楼子葱 新疆历史达人,你知道他们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