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此城,肇始于周,传承于秦汉魏晋,及至隋唐长安的盛世包容而闻名于世。唐末以后,西安不再作为首都,而是西北军事政治重镇。
明初,朱元璋次子镇守西安,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向北、向东外拓1/3,修建了明西安城,并在城市中央修建了钟、鼓楼,开辟了城墙四门,这就是现存的西安老城,一座四方城。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西安特别支部成立。1926年1月,经中共豫陕区委批准,中共西安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国共产党西安地方执行委员会。在经历了民国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后,西安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开启了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化转变的进程。期间,“二虎守长安”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再一次加深了人们对于西安城的印象。
1949年5月20日,是西安解放的日子。从此,芳草萋萋的古城墙,插上了红旗,西安成了人民的城市。
首轮城市总体规划(1953年--1972年)
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被委以重任,放在了祖国发展西部的重要地位之上,一大批军工、科教、轻纺等产业扎根西安,点燃了这座古都复兴的火种。
就在这一时期,市政府也着手制定了西安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并确定城市性质是“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
规划以“功能分区、工业主导、五大区划、协调发展、雏形初显”为布局特色,初步确定了中心为商贸居住区,南郊为文教区、北郊为大遗址保护区、仓储区、东部为纺织城、西郊为电工城。
规划的城市规模为:中心市区面积131平方公里,1957年人口达100万,到1972年人口达到120万。本次总体规划为建国初期的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它的实施形成了西安现代化城市的雏形,为以后西安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
逐步构筑起以西安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和陕西省省会城市的构架
随着改革开放成为国策,一个又一个城市做着大胆而不断自我突破的发展实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西安编制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
西安的城市性质被重新定义:“西安将建设成为一座保持古城风貌,以轻纺、机械工业为主,科学、文教、旅游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规划以“骨架扩张、拓展新区、保护遗址、完善设施”为布局特色,突出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以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持明城的严谨格局,保护周、秦、汉、唐等大遗址为特点,城市主要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发展,开辟新的功能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
通过规划的实施,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用地矛盾,促进了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巩固了西安世界著名古都的地位,同时逐步构筑起以西安作为西部特大城市的构架。与此同时,城市规模和人口在此时也快速增长,中心市区面积将达162平方公里,人口增至180万。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的现代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2年,国务院批准西安为内陆开放城市,从此,西安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同年,西安开始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本次规划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用地为27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市区面积175平方公里,到2010年规划人口达310万。
此时,西安再一次更新了城市性质。“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陕西省省会。”
同时,古城的保护,在这一轮规划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发展,按照“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西安的城市布局形态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星罗棋布的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组团之间以城市快速路相连接,各具特色,独立发展;中间地带为生态区,使西安的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的现代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新世纪的到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西安编制完成了《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
本次规划重点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
这一阶段规划深入探索城市的功能,提出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城市规模迅速扩张,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5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1.7平方米以内;主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9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2.73平方米左右。
城市人口也积聚增加:西安市域人口规模为1070.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70.57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200.21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规模为850.6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9.5%。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528.4万人。
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7--2020年)
首次实现“大西安都市圈”的格局
为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领带动作用,2016年西安对《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进行了修改。
为继续拉开城市骨架,西安城市的规划跳出了“城墙思维”,首次实现了“大西安都市圈”的格局。不断优化大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空间战略,引导大西安差异化高效化协调发展。
同时为了防止城市摊大饼发展,此次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60平方公里以内(含西咸新区85.1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2.8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90平方公里以内。
明确中心城区范围为: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东至灞河,西到绕城高速路,南至长安(潏河),北到渭河。
历史文化核心区为城市三环以内区域。规划采取“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三轴三带多中心”的大西安空间结构。实现从“单轴线、单中心”向“多轴线、多中心”的转变,从“城墙时代”迈向“八水时代”。
根据规划,西安的城市功能也不断丰富: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科研教育、现代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基地;区域枢纽城市;中国西部经济中心;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线两带”的核心城市。最终形成突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远景规划
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的本质是关于人,人们如何更好地安居乐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大西安发展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承接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最初设想和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西安人更好的发展。大西安规划延续历史沿革、符合山水格局、汇聚现代功能,融合历史、文化、景观、经济等多种因素,将继承发扬历史长安的城市空间肌理,再现长安辉煌。
到2035年,西安作为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的六维支撑体系将更加稳固。西安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 图/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1.《西安发布 涨知识~城市发展规划中看西安城百年变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安发布 涨知识~城市发展规划中看西安城百年变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7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