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中写道:“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恰逢大雪,晋谢道韫,将其比絮,才气初现,其父大喜。另有他人,同因赋诗,反被抛弃,命运多舛,令人唏嘘。
大家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冬天大雪纷飞,谢道韫的父亲有意考验他的几个孩子,便令他们以雪为题作诗。其长子闻言脱口而出,将雪花与空中撒盐类比;而谢道韫则将其比作漫天飞舞的柳絮。相交之下,孰高孰低便一目了然,谢道韫的比喻更加生动,她的父亲听后顿时开怀大笑。
众所周知,谢道韫是古代一位难得的才女,她出生士族之家,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加之自身后天努力,在那个推崇“男尊女卑”的时代表现了女性杰出、优秀的一面。但同样是赋诗,有一位才女赋诗之后,却被自己的父亲抛弃,将其送至道观出家,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主人公叫做李治,字季兰,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李季兰。她出生于浙江一户书香门第,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她从小便有机会博览诗书,熟读先贤著作,深受家人宠爱。在她六岁那一年,正值家中的蔷薇花含苞待放,其父亲召集全家所有孩子,令他们一同赏花作诗。
李季兰虽然年龄不大,但作诗对她来说并不难,当即写下:“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这首诗表面看在写人,实则是以蔷薇喻人,将其纷乱的花枝比作心绪散乱的外化效果,形象地写出了蔷薇花含苞待放的神态。
整首诗虽然算不上佳作,不能和我们所知的那些著名诗人相比,但一个仅有六岁的孩童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句已经非常难得。按理说,李父应当为女儿天资聪慧感到骄傲,甚至当众对其大加赞赏,将李季兰作为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可李父并没有这样做,他的举动反而令人难以理解。
因为该诗首句中含有“架却”两字,同“嫁却”同音,李父认为李季兰小小年纪便已经思考嫁人之事。因为古代女子一般十几岁便会嫁人,李季兰此时已经六岁,他这样想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可言。而且后面几句诗句皆描绘了一个心绪荡漾的女子形象,更容易引起他人误会。
最后,李父认为李季兰如今都这样想,长大后必然是不守节操的妇人,如果将其留在家中,只会败坏门风,有损家族荣誉。无奈之下,李父便狠心将其送至道观,希望李季兰在道观收敛心性,一心修炼论道,忘却红尘牵绊。后人自然不理解其父这种行为,但站在历史角度,李父这样做似乎没有问题,毕竟那个时候女性的地位并不高。
但他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这一举动,致使女儿一生命运悲惨。李季兰进入道观之后,并没有放弃诗词创作,反而受道观环境影响,她所作出的诗词反而多了一分雅致、清幽,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滋味。
随着李季兰写出不少佳作,被世人传诵,逐渐名满京城,不少文人、书生都喜欢她的作品,纷纷前往道观一睹其真容。而李季兰因为幼年悲惨遭遇,其成长道路上无人指引,对待感情问题处理不当,反而被世人诟病。
因为李季兰不懂识人,她没有看穿那些文人的真实面目,随意听从对方的花言巧语,结果导致感情生活并不顺利。李季兰先后与才子陆羽,以及同为道士的朱放在一起,最后却一一分离,她自认付出全部感情,但却一无所获。
世人并不会理解李季兰的过去,也不会理解她的感情世界,既欣赏她的诗词与容貌,同时也对其风花雪月的生活感到不齿,称其为“风情娘子”。直到公元784年,李季兰因曾为一名叛军首领作诗,受其牵连被乱棍打死,结束了其悲惨的一生。
回顾李季兰的一生,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反而被狭隘、封建的世俗所不容,只能叹其生不逢时,哀其不幸。如果李季兰没有被父亲送至道观,反而悉心指导教育,说不定同样可以成为一名名垂千古的杰出女诗人。只可惜,时代的不幸导致其身世不幸。所以,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在这个男女平等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绽放自己。
1.《瑶光忆史 唐朝一才女,六岁作一诗,其父看后:留下是祸害,送她出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瑶光忆史 唐朝一才女,六岁作一诗,其父看后:留下是祸害,送她出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