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饱受争议的皇帝。例如最早的被人们议论的秦始皇,人们既歌颂他一统六国又诟病他的暴政,又如后来的汉武帝,人们既称赞他击垮匈奴,又说他穷兵黩武。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无功而返,为何他还乐此不疲?有四大原因

诸多帝王之中,除了上面说到的秦皇汉武之类的有名者被人争论之外,还有一些是因为篡位而广为人知。最著名的当属明朝的朱棣了。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402年,朱棣夺下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

人们虽然一开始并不能接受他的篡位举动,但后来,由于朱棣的励精图治,很快便得到了天下有才之士的认可。朱棣在位期间做过许多伟大的事,他设立西厂来加大中央集权,将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大都,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北方格局。

以至于到了今天大都也依旧是我国的国都,他还命人编写了《永乐大典》,这部巨著对于后来人们研究历史文化影响很大。他还命令郑和组建舰队,多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

朱棣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他在位时除了做过以上那些为人们所所熟知的事情外,还做过一些别的声势宏伟的事情,五次征伐北方蒙古就是其中一件大事。明朝的江山是从蒙古人手里硬生生抢过来的,所以退回北方的元室皇族旧势力一直不断企图夺回江山。

蒙古人不断在大明王朝的边境骚扰进攻,极大的威胁到了明朝的边界安全。朱棣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才连续五次发动北伐,试图一举歼灭所有的蒙古旧元势力,永保江山。

朱棣的第一次北伐,是在他夺取皇位后的第八年,当时朱棣认为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恢复,自己带出来的军队战力很强,正是北伐蒙古的最佳时机。于是他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向蒙古草原。

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的大军在草原上晃悠了一个多月,却连一个蒙古军队的影子都没见到。于是这第一次的北征之旅,就以斩首胡寇数人,缴获牛马数匹而尴尬结束。

四年后,不甘心的朱棣又开始了北伐,这一次他率领将近五十万的军队奔赴草原。他自信满满,以为这一次总不至于再踏空了吧。结果确实如他所料,他们遇到了蒙古军队,只不过都是一些零散的小部队,没有遇到主力王营之类的大部队。征战数月,五十万天兵,“斩贼数百人”。

第三次北伐,更是可惜,朱棣提前部署,派人摸清了鞑靼部的主营。在永乐二十年,朱棣率领三十万大军直指鞑靼部的老巢,本以为这一次必能战果满满。谁知道朱棣的方向是对的,可是鞑靼人也不傻,早在朱棣大军来之前就全军迁徙了。

跑到了更远的地方。第四次,朱棣依旧扑了个空。第五次北伐,朱棣已经老了,身体状况很差了。但他依旧坚持亲征。于是在第五次北伐的归途之中,朱棣病死在了草原的雪夜里。

朱棣五次北伐,每一次都声势浩大,但每一次都战果极小,他为什么要一直坚持着北伐呢?这里面无非四方面原因。首先,朱棣是一个极其重视名誉的虚荣心很重的人,这一点从方孝孺的实例上可以看出。

方孝孺因为不肯服从而且当着众臣辱骂朱棣,而被朱棣一气之下株了十族。朱棣下令编写《永乐大典》无非也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自己是千古之君的名誉。因此他北伐,八成是为了借此建立军功,给后世人留下一个像霍去病那样的好名声。

其次,朱棣最早的封地在大都,登基后国都先是在南京,如果贸然改换都城,必然会受到口诛笔伐。所以他需要借助北伐这件事来造势,告诉天下人大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比南京更适合当国都,这时候他再提出改换都城,就没人反对了。

还有一点,就是朱棣的皇位本就来的不光彩,为了让天下人人心稳定,他需要及时的转移国内矛盾,将矛盾主体转移到蒙古人身上,这涉及到政治上的手段,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结语:最后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棣本身是藩王出身,因此他也害怕北方的藩王借助镇守北疆之名拥兵自重。所以他主动出击,告诉所有人,蒙古人不需要这些藩王来多费心思。

皇帝自己能解决,从而降低藩王兵权。朱棣的四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却具有其极强的政治意义,朱棣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人心,巩固了明朝的统治。这为他后来的子孙们做出了榜样。

1.《学而知史吧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收效不大,为何他还乐此不疲?有四大原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学而知史吧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收效不大,为何他还乐此不疲?有四大原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