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这个成语,一般的解释说出处是《三国志-孙坚传》。但其实,更早的出处在《左传-襄公十九年》。不过散人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辨证成语出处,而是为了别的什么。
晋悼公时期,晋国霸业中兴,齐国虽不十分情愿,但表面上奉晋国为盟主。鲁襄公十六年西元前556年)的时候,晋悼公死了,晋平公即位。齐国背盟,两国开始交恶。
鲁襄公十九年(西元前553年)初,晋国军队统帅、中军将荀偃在伐齐回国的路上得病死了。入殓时,荀偃的眼睛合不上,牙也咬着,塞不进玉去——中国风俗,死人入殓时嘴里要放玉,这个叫“含”。这风俗茅边散人家乡至今仍有,但一般人家含不起玉,以银圆或铜钱替代。
荀偃的副手,也就是中军副将,是范宣子。史上也叫士匄,因为范氏本是从士氏分出来的。范宣子认为荀偃这是有心事未了,不肯入土,便重新洗手之后,帮荀偃合上眼皮,说:“我们一定会向拥护您一样拥护荀吴的。”荀吴是荀偃的儿子——范宣子以为荀偃是想把官位传给儿子。
图据网络但是荀偃仍不肯合眼。下军副将栾盈说:“恐怕是为齐国的事还没了的缘故吧。”——荀偃带兵伐齐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并没能让齐国屈服。
于是范宣子再次抚上荀偃的眼皮,说:“您去后,如果我们不继续做齐国的事情,就淹死在黄河里。”这一次,荀偃瞑目了。
出门后,范宣子十分惭愧自己以小人心度荀偃的君子之腹,说:“我作为一个男人,太浅薄了。”
荀偃死后,范宣子被任命为上卿、中军将,成为晋国最高执政与最高军事长官。当年七月,范宣子亲自率军队去攻打齐国,以实现荀偃的遗志。恰巧这个时候,齐灵公死了。范宣子走到谷这个地方,听说了齐灵公的死讯,便回师了。
茅边散人说
两国虽然处于敌对状态,但听说敌方有丧事,便主动停止军事行动,这是周礼中人文精神最美妙的地方之一。尽管这种精神在现在恐怕非常的“不合时宜”,但散人仍忍不住心向往之。
春秋时期,中国的诸侯“闻丧而还”的事例很多,但通常是有国君的命令的。范宣子是在没有国君的命令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撤军的。这在左传的记载中是首例。
范宣子“闻丧而还”,虽然正确发扬了人文精神,但却违背了君命,所以在礼法上还是有亏欠的——虽然他这一次是为了正确的事情,但是创下“君命可以不服从”的先例,将来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停下进攻,待请示国君后,再撤军。
1.《西索学宫Ciscil 春秋事上传31:上司命令的合理性消失了,是继续执行还是抗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索学宫Ciscil 春秋事上传31:上司命令的合理性消失了,是继续执行还是抗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