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话涉及到了一些抗战早期的辛秘,可能与大家的一般认知有些不一样。

译为原翻注释内容,注为码字的加注内容。

第二十话:良师益友

在坨里警备队里有个中国苦力,他这个人挺风趣的。

当时无论哪个警备队都有一两名中国苦力,主要负责做饭或者杂务。

他们和日军的关系大多都很冷淡,但坨里的这位却是个例外,不知什时候起被队里人亲昵地称做“尼桑” (注:尼桑,哥哥的意思)。

尼桑在警备队的工作是做饭,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很受队员们的欢迎。他年近40,个子很高大,长得也挺帅气,再加上日语说得也好,所以坨里警备队对他颇为倚重。

他为何会在日本军队中当苦力呢?

这要从战争之初说起了。

下面就是尼桑告诉我的有关他和日军结缘的经历。

北京西南要冲宛平城

中日事变(七七事变)刚爆发的时候,在这附近日军和中国军(注①)之间展开了激战。

尼桑最初是被日军强征抓入军中充作苦力的,在坨里西面高地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负伤,被日军士兵视为战友(注②)一路背回了后方。

没想到自己会被日军当成自己人善待,尼桑因此改变对日军的看法,觉得日军也是挺好的。养伤期间他和日军的关系越来越好,伤好后便自愿留下在日军中当了苦力。

尼桑经常自夸:“我已经当了六年的志愿兵了。”

我们听了后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挺佩服他的。

事变发生在昭和12年(1937年),我到坨里是在17年(1942年),正好过了6年,如果给尼桑算兵龄的话确实有6年了。

事变时的士兵那会已经都不在坨里了,尼桑把先前的队长、士兵离开时送他的纪念品,比如金属烟盒、钢笔、手表(注③)都好好珍藏着。

满洲姑娘中日文歌词对比

另外,也不知道是谁教会他的,他最擅长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満州娘》,士兵们喝酒的时候都会嚷着要他唱给他们听。

总之,尼桑和一般苦力对日军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我跟尼桑的关系特别好,在离开坨里回到山里原来警备队的那天,还特地去跟他道别。

那天尼桑对我这么说: “中国有句话叫良师益友,以前日本军队里有很多这样的良师益友,但是在现在的日军里已经找不到了。”

“ 事变那会的日本军队军纪严明也富有同情心,哪怕对我这样一个受伤的苦力,士兵也会救助。”

“当时,打仗就只是打仗,不会在村子里干坏事儿。可是,现在的日军都变成什么样了啊!把受伤的苦力丢在一边,忙着挨家挨户地抢劫,最后还把村子一把火给烧了。军纪混乱,素质低下,这也是日本国家现在的样子。”(注④)

被日军抓做苦力的中国人

“你很快会离开这里,所以我想跟你交交心,希望你别介意。”

昭和17年(1942年)在华北的日军军事上还占有优势,可尼桑竟然对我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我自然心里有些不快,但他说的的确都是事实无法反驳。

尼桑已经在日本军队里呆了5年多,自然很清楚日军的实情。他对我说这番话时那清澈的目光让我突然觉得他好可怕。

确实在事变初期,日军无论兵器还是军装都是新的,当时军纪也很严格,绝不会向村民动手,所以日军会被中国人当成是王师。对比那时,现在日军已经沦落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之后,我经历了部队整编、调动等等,尼桑后来的情况已经无从得知;但和他话别时听到这番“良师益友”一样的话语,我却无法忘记。

宋哲元真不配称爱国将领

注①:这里原文有一个注解说是与中央军作战,不清楚这个注解是原作者还是哪位翻译者添加的,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1935年民国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秘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民国很听话的将东北军和中央军都撤出了河北。

当时在河北只剩下了西北军的宋哲元部,河北成了实际上的国中之国。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军还没能到达平津南部的外围地区,平津就已经失陷。因此,本文中提及的与日军在坨里激战的,只可能是宋哲元部。

七七事变中,中央军与日军交战,是在河北北部的八达岭地区的南口战役。

位置示意图

如图所示,坨里到宛平城的距离仅有20公里,是宛平城重要的外围防御阵地。七七事变中日军企图合围平津地区第二十九军各部,坨里是日军必须拿下的一个重要据点。

七七事变发生后宋哲元一直企图保存实力,因此对日作战态度十分消极,甚至还主动与日军谈判企图求和苟且,谈判中为表示诚意宋哲元还撤出了大部分北平的驻军(借机撤出北平驻军保存实力应该也是宋哲元和谈的一个主要目的)。

然而宋哲元的这一系列示弱举动只是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兵力不足的华北日军还利用和谈加紧调集兵力。在得到了关东军和国内的支援后,日军便立马对河北各地发动了全面攻击,仅仅四天平津两城相继失陷。

一直对冯玉祥保持忠心的宋哲元这下也不得不请求中央军的支援,同意中央军进入河北作战。

刘峙和卫立煌长得很像,不过他更胖,双下巴

本来中央军和第二十九军按计划准备在保定组织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场会战——保定会战。可是日军的进攻还没有发起,承担保定两翼防守的二十九军便突然不战自溃,与第二十九军配合作战的中央军刘峙部也随即溃逃。增援保定的中央军汤恩伯部进入河北后眼见刘峙和第二十九军当面跑来,于是二话不说也转头就跑。

保定会战就这样以国军各部不战自溃而落幕,整个河北尽落日寇之手。

其后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新成立的第一集团军,除了77军179师师长何基沣率部血战大名(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县城所在地)表现可圈可点外,其余各部不是望风而逃就是投向日寇做了可耻的汉奸。

曾经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以长城抗战的顽强表现赢得全国赞颂的第二十九军,在全面抗战之初,却以这种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表现,草草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何基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定会战国军主要将领,都与11年后的淮海战役,存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何基沣血战南乐县城身负重伤,养伤期间对军阀们失望透顶的何基沣偷偷去了延安,并于1939年1月秘密加入了中共。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张克侠、何基沣率领77军起义。

宋部的刘汝明、冯治安也都参与了淮海战役,冯治安因为张克侠等的起义成了光杆司令,但他未被起义官兵扣押而是放他自行返回了南京;刘汝明率领第8兵团在淮海战场坐观友军被灭贻误战机,算是变相为帮助我军赢得淮海战役胜利出了份力。

退入河南的汤恩伯部在1938年5月19日制造了花园口惨案,从此河南人民喜集水旱蝗汤四大福,成为了后来黄泛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动力源头。

曾经的北伐福将刘峙自保定会战后福运不在,抗战中成了著名的长腿将军;到了解放战争更是喜提猪将军雅号,淮海战役让他成了国军无能将领的标本。

发生在保定会战十年后的淮海战役,胜负其实从保定会战国军溃退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当年的日本表

注③:日本军营里的小卖部一般就有便宜的日本表卖,因此尼桑被赠送这种便宜的日本手表倒是很可能的事情。但是赠送钢笔就有点奇怪了,难道这个尼桑还会写钢笔字?

在当时文盲率八成以上的中国,会写钢笔字的人都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如果这个尼桑能写钢笔字,在当时中国那也算受过比较好教育的人了。日军不可能只让他烧饭,应该会拉拢他加入新民会这种汉奸组织,指望他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出更大的力。

被日军强征的劳工

注②注④:才刚刚侵入华北的时候,日军还是想装出一幅王者之师的样子,军纪比之当时的国军还要更好一些。像是强行征粮之类的事情,日军当时都是假手汉奸们去做,所以当时华北敌后人民对汉奸的痛恨远超过了日本侵略者。

那会的日军还会给强征的中国劳工发服装,‘尼桑’被日军救下极有可能,就是因为穿着日本人给他发的军服,所以被日本兵误当成了‘日本籍’的劳工。这种劳工属于日本的军属,算是准军事人员。

当时的日本为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需要,不但从本土和朝鲜大量征兵,还征集了数量众多的劳工。在平型关伏击中被击毙的八百多名后勤部队日军中,就包含了200余名朝鲜劳工。

靖国神社供奉的并不仅仅是军人

这些劳工在日军中被算作军属,因此他们被击毙后也会进入靖国神社供奉,我们所说的击毙日军的总数量45万(算上缅北反击为46万)中,也一直包含这些军属在内。

但是随着抗日武装逐步收回敌后被占领区,同时随着战争扩大日军获得补给日益艰难,补给越来越依赖在当地抢掠。日军也就撕下了伪装,自己亲自上场搞起了三光政策。

尼桑对日本人的好感在当年的我国国民中并不鲜见,这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我国国民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薄弱的现实。不过,随着日本侵略者真实面目逐步显露,这种对日本侵略者一厢情愿的好感也就逐渐褪去了。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搜《鬼子兵眼中的抗战——第十九话:警备队捕鱼法》。

1.《笑香风云淡 鬼子兵眼中的抗战——第二十话:良师益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笑香风云淡 鬼子兵眼中的抗战——第二十话:良师益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