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永.留守与政局: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京师留守[J].北京社会科学,2020(12):15-27.

[2]谢元鲁.武则天北门学士之北门再考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9):192-197.

[3]毕文斋.论武则天的用人思想及其进步意义[J].汉字文化,2020(07):155+178.

[4]辛珑豆.论武则天的女性意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6):100-105.

[5]韩建华.东都洛阳武则天明堂初探[J].中原文物,2019(06):113-121.

[6]李永.猫与鹦鹉:武则天时期的动物、宗教与政治[J].宗教学研究,2019(02):128-135.

[7]郄楠楠. 武则天时期选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8]梁静. 武则天形象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7.

[9]李永.宗庙与政治:武则天时期太庙体制研究[J].学术月刊,2017,49(08):152-158.

[10]黄佳男. 武则天时期惩治官吏腐败制度探析[D].湘潭大学,2017.

[11]申少亚. 唐人记忆中的武则天时代[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2]牛晓希. 附属到异化:权力话语视阈下电视剧中武则天形象嬗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7.

[13]刘天红. 她往何处去[D].安徽大学,2017.

[14]向雪晴. 武则天的体育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5]苏阳. 武则天时期的直诉制度研究[D].烟台大学,2016.

[16]孙英刚.武则天的七宝——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J].世界宗教研究,2015(02):43-52+2

[17]王子旭. 反论欧阳修的政治偏见:武则天对唐代服饰文化做出贡献[D].天津师范大学,2015.

[18]韩林.武则天形象的嬗变及其性别文化意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72-177.

[19]司海迪.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武汉大学,2014.

[20]张迪炜. 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政治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1]孙英刚.佛教与阴阳灾异:武则天明堂大火背后的信仰及政争[J].人文杂志,2013(12):82-90.

[22]刘飞. 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3]刘健. 武则天形象演变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3.

[24]焦荣. 论武则天与佛教[D].湘潭大学,2012.

[25]韩林. 武则天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2.

[26]沈文凡,左红杰.近百年武则天与上官婉儿诗歌研究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2):1-11+17.

[27]马丁. 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北疆政策及其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8]段桂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则天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9]刘永海. 略论武则天称帝与祥瑞[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0]韩昇.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J].史林,2003(06):40-52+123.

1.《参考文献整理与分析 武则天——研究文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参考文献整理与分析 武则天——研究文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