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了广开言路,即使是致仕官员所上奏议,只要奏议内容切实得当,其奏议也会被抄录留中。宋真宗皇帝明确规定不许官员匿名乞求留中奏议,但是对于针砭时弊的建言,皇帝还是会留中。而且对于致仕官员所写的著作,皇帝觉得比较好的,也会抄录留中。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工部侍郎致仕朱昂献自己所著的书,并且奏论时政得失,且言:“天下至广,宜急择贤才以张治具,傥限以常牒,则英俊无由自达矣。”

皇帝对其虽已致仕

但是仍然心系朝政的行为非常欣赏,嘉奖朱昂,将其书交付史史馆之外,抄录留中。 规定之内的奏议留中是一种程序或是君臣一致认可的处理章奏的方式,朝臣们对这种奏议的留中基本不会产生异议,如果皇帝对此类本该留中的奏议有所懈怠,大臣还会上奏提醒皇帝留中此类奏议。规定之内奏议留中出现的原因是:文件需要备份,以备后用;或是有很多事关机密的事情不能让其他大臣知道,需要皇帝独览等等。“臣窃虑陛下,以谓关防稍严,恐伤辅弼之意,不欲示外,所以留中。”

而这些君臣无异议的奏议留中具有文件备份的功能,方便以后查询相关信息及处理相关事宜,为后来者处理政事作为“案例”参考。因机密性留中的奏议则是对奏议内容的保密,防止泄漏消息。 北宋时期,皇帝作为朝廷政务的决策者,可以说日理万机,一般性质的政务是不需要皇帝亲自裁决的,而需要皇帝亲自决策或“参与”决策的事情则是十分重要之事。由此可知,能到达御前的奏议也是十分重要的奏议,而皇帝为何会对这些十分重要的奏议留中?

其背后的原因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不可分

除了君臣公认的奏议留中之外,皇帝还会因为自己的意愿、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奏议随时留中。而大臣对这种类型的奏议留中往往有不同的意见。留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臣上奏之后皇帝留中不发,一种是宰相商议之后将结果上呈皇帝之后留中不发。 宋太祖作为宋代的第一任皇帝,勤于处理政务,且此时正值宋朝伊始,并没有上一任皇帝大量积压的政务需要处理,因此,留中的奏议并不多。宋太祖时,赵玭被从三司罢免,“累上密疏,皆留中不出。”

此外,宋太祖在处理政务时,还出现过没看内容便命令将其奏议留中的情况。在议迁都洛阳之事时,晋王认为汴梁河有方便的交通运输作用,可以运输东南之地的物品,如果迁都洛阳,恐怕难以储备军需用品。晋王将其上奏宋太祖,而皇帝对其所上的章疏可能看都没看,“命留中而已。”

结语:

总体而言,宋太祖时期,留中的奏议比较少。 宋太宗时期,留中的奏议也比较少。宋太宗和宋太祖一样临朝听政比较勤,所以积压的奏议较少。宋太宗会对一些对比较信任、器重的大臣的奏议留中。田锡比较受宋太宗的青睐,田锡所上的谏言的章奏皇帝都会将其聚集起来留中。“太宗得田锡谏疏,悉类聚于禁中是也。”由此可知,皇帝将官员的奏议留中是一种嘉奖和重视官员的表现。宋神宗时期,陈襄任职言官,直言不讳,“故虽讥病大臣,补救时政,”皇帝每次都对陈襄嘉奖不已,而对其奏议留中,其他官员都因此认为皇帝要重用陈襄。

1.《多次说历史 陈襄任职言官,为何皇帝每次都对陈襄嘉奖不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多次说历史 陈襄任职言官,为何皇帝每次都对陈襄嘉奖不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