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中国人直有“皇天后土”这样的说法,所谓“皇天”是对“昊天上帝”的一种简称,这个神灵被认为是主宰世间万物的至高主宰;而“后土”则指的是执掌大地百川、山河湖沼、乃至阴阳生育等事务的一位神祇,前者一般认定为一位男神、后者则是一位女神。这两大神灵信仰的源头都非常古老,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甚至更远的新石器时代后期,是上古之时泛神信仰的一部分,先民们认为“万物皆有灵”,而浩瀚辽阔的天与地,自然在这样的信仰的体系中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当然早期的天地信仰并没有这么具象化,仅仅只是一种泛称,将他们拟人化,并塑造成威严的男神女神形象已经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了。,其中的“后土”这一概念,甲骨文中写作“土”,是商朝人认为仅次于“帝”,也就是天帝的大神,并会在宫殿附近建立称为“社”的建筑来予以祭祀。姬周代商后也大致沿袭了商人的神灵祭祀系统,而以农耕而兴的周人对后土的重视程度甚至更高一些。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为受到当地土生信仰的影响,所以祭祀和信仰又产生了极大的差异,直到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这些纷纭杂乱的信仰才被朝廷认为有全面梳理的必要。

而完成国家神灵祭祀体系的建设,并最终形成了贯穿整个中国王朝时期官方信仰标准,则是两汉时期的事情了。刘氏天子将原来独一无二的天帝、结合各地区信仰,将之一分为五,与传说中的五帝和阴阳五行之类概念结合了起来、生造出赤黑青白黄五方上帝;而对于后土,则将之尊为大地之母,在汾阴脽上建立起“后土祠”,以朝廷名义予以供奉,他本人甚至几次亲临祠庙,以天子之尊拜祭后土。从此之后,历代朝廷都将天帝和后土的祭祀视为国家级大典,而后土的祠庙所在的更是从此固化下来。

自汉武帝之后,两汉还有好几位皇帝到这里亲自祭祀过后土,之后也有唐玄宗、宋真宗等著名君主有过类似之举。汉朝初立的后土祠历代都曾耗费巨资增修,到唐宋时期,它的规模已经足以比拟皇宫,殿宇楼阁、恢弘壮观。蒙元建立后,作为草原部族的蒙古人都农耕没有这么重视,后土祠也逐渐开始衰颓,不过真正给它致命一击的反而是恢复了汉家江山的朱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觉得皇帝很有每年亲自祭祀后土的必要,但是汾阴脽上离京师过远、非常不便,于是在京城附近建立地坛,把祭祀后土的国家级大典改在地坛进行,后土祠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到了隆庆万历之际,黄河对汾阴脽上的侵蚀日益严重,迫使其不得不向东迁徙移建,而满清建立之后不久,新建的后土祠又几乎被洪水完全冲毁,到清朝中后期才重建,但其规模已经大大缩小,着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山西万荣后土祠。

1.《史海微言 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后土祠?后土的信仰又从何而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海微言 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后土祠?后土的信仰又从何而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