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所掌户部只有六十万两白银,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急需六十万更新设备、购买炮弹;颐和园工程还需六十万购买南洋木材;为了压制死敌李鸿章,更为了尽快修好颐和园让慈禧太后赶紧搬离紫禁城,在“晚清著名骗子”李光昭的一阵忽悠下,“贪名不贪利”的翁师傅直接将钱拨给了李光昭。

李光昭一案被李鸿章捅破后,光绪皇帝大怒,紧急召见翁同龢,来了一场“诛心”训斥:

“朕就不明白,一本书法集你翁师傅就把自己给卖了,还卖的那么贱!”

不得不说,作为“两代帝师”,翁同龢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将“骂人”的功夫尽数教给了光绪皇帝。只是,光绪皇帝到底低估了自己老师的“脸皮”,靠嘴吃饭的清流怎么可能就这么简单的认罪,无理尚且能争三分,何况当时的李光昭还有“内务府的举荐”、“庆郡王的批文”。

只是,没等翁同龢解释完,光绪皇帝再来一波讽刺:

“别说了!李鸿章也找你要银子,还有朕的口谕,你怎么就不批给他呢?”

完了,理由被直接推翻了,考验翁师傅的时候到了。只是,翁师傅一辈子的圣贤书可不是白读的,几十年的官场斗争更不是白给的,既然“出于公心”的理由不成立,那就从“个人修为”上找理由为自己站台。

翁同龢脸不红、心不惊的给出了反驳:

“臣一生清廉,皇上是知道的!”

世人只道“贪官”可恨,殊不知“无为之清官”更为可恨。所谓“清官”认为只要打着“清廉”的招牌就可以理直气壮,就可以名垂青史享受万世敬仰;只是,这些所谓的“清官”都忘了,“清官”首先是“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是为官本职,“清廉”只是为官者的基本操守,并不是什么需要必须推崇的高尚品德。

翁同龢之流于朝务政事上碌碌无为,为何还敢正面硬刚李鸿章?不就是打量着自己“一生清廉”,自认为无懈可击吗!明嘉靖朝的“严党”虽贪,但人家干实事,“清流党”固然清廉,但有何为国为民的具体举措?清乾隆朝的和珅虽贪,但人家有真本事,刘墉一生清廉,可还不是被嘉庆皇帝评价为“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慵懒”!

就是这句“一生清廉”,成为了多少庸碌无为之官员的遮羞布!

好在,光绪皇帝今天没被翁同龢忽悠住,他认为翁同龢之所以能够上当受骗,就是因为“贪”,只不过贪的方式不同而已。

“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翁师傅!”

“贪名”较之“贪利”,更无耻,更可恨!

正常情况而言,一代大儒、两代帝师、清流领袖被自己的学生兼君主如此指责,心中必定羞愧万分;所以,等镜头转到翁同龢身着朝服对着镜子反复行叩拜大礼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心疼这位怎么着也算被骗的老者,可等到翁同龢的弟子——张謇出现以后,翁同龢好不容易挽回的一点形象便彻底坍塌。

“恩师,事情已经过去了,何必如此自责呢。”

看吧,不光我们这样想,就连张謇也认为翁同龢这是心中愧疚,自我惩罚呢!可翁同龢的回答却让人彻底明白什么才叫“无耻”。

“自责?我这不是自责,太后的寿典上得跪好几个时辰呢,我这把老骨头到时候撑不住,有失礼仪,成何体统啊!”

人家不是自责,更不是心中愧疚,而是在练习慈禧太后寿典上的叩拜。被自己的学生指责、羞辱算什么,如果在太后寿典上有失礼仪才是不成体统的大事,这才是“清流”立足朝野的根本。见过心胸宽广的,可像翁师傅这等“胜不骄、败不馁”,绝不受外界干扰而坚持自身原则的人,着实不好找。

此时的翁同龢,让我想起了唐国强老师版诸葛亮那句著名的“叫骂”: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张謇无语了,但为了避免尴尬,他还是想尽办法重新寻找话题,转脸看见师傅的书桌上没有了笔墨纸砚,张謇的话题来了:

“怎么,桌上笔墨纸砚皆无啊?”

翁同龢终于出现了“羞愧”表情,赶紧表示:好你个张謇,哪壶不开提哪壶,为师还是知道要脸的!

张謇并没有领会翁师傅的意思,或者,他压根就不知道光绪皇帝刚刚给予自己的恩师“诛心评价”,接着说道:

“恩师是一代书圣,与文房四宝隔绝,那不等于绝食一般吗?”

如果没有李光昭事件的出现,张謇这波“彩虹马屁”绝对具有冲击力,也定会让翁师傅十分受用,只是,这句话对于此时的翁同龢而言,简直就像伤口上撒盐一般。翁师傅嘴角颤抖,眼含泪花的说道:

“绝食一般?跟杀了我一般!但愿有人杀了我呀!”

翁师傅,你到底哪来的自信啊?让人杀了你,还用你“但愿”?这明明是皆大欢喜、普天同庆的好事啊!

张謇一听恩师原来还要脸呢,赶紧给予安慰:

“恩师,何必如此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

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一个错接着一个错,一个过连着一个过,而且还一直秉承着“我有错我认,但我绝对不改”的基本原则,可就不能再让圣人先哲给自己站台了,他们的棺材板会按不住的。

既然张謇把话题挑开了,翁师傅也不藏着掖着了,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真不是一般的小过失呀,季直,你不懂我的心呐!李光昭一案,皇上责我名在利前,这是诛心之论呐!再说,国家白白的损失了六十万两银子,我身为户部主管,你说,我怎么能不怀疚自责啊!”

我的天啊,翁师傅说人话了,他竟然听出了光绪皇帝对其“名在利前”的评价是“诛心之论”;区区六十万两白银,竟能让翁师傅“怀疚自责”;这可能是翁同龢于《走向共和》中唯一的一句人话,但紧接着,张謇又配合着翁同龢彻底摧毁了好不容易让人改观的正面形象。

作为翁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作为“翁门六子”的代表人物,张謇自然懂得该如何安慰自己的恩师:

“六十万的损失是追不回来了,可这里却有一笔出卖江山社稷的天大的损失,却也有老师挽回呀!”

忘掉一段感情的最好办法就是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同样,让无耻之徒忘掉自己心中愧悔的最好办法就是重新发起一段更为无耻的进攻。张謇同志深谙此道,翁师傅更是坚信这一套。

接着,张謇拿出了一张“华美银行章程”,将李鸿章打算越过朝廷和美国人合资办银行的事情详细汇报。只是翁同龢虽然也认为李鸿章此举是“欺君枉法、越俎揽权”,但鉴于刚刚被光绪皇帝训斥,也只能发出“不能再孟浪从事”的无奈感叹。

只是,张謇可不愿看到翁同龢这个窝囊的模样,心想:你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你带着我参与到朝堂争夺中,你却想退出不斗了,想什么好事呢!

终于到了施展自己状元级别口才的时候,张謇开始劝说翁同龢,只是,这些劝说之词不管怎么听都倍觉刺耳:

“恩师,您可不能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呀,您要是不出面,让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清夜醒来,扪心自问,当何以自处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您应该立刻上奏皇上,中止筹办华美银行!”

整部《走向共和》,最服气也最无奈的就是这段话,翁同龢的羽毛还需要“爱惜”?早就沾满鸟粪了!让翁同龢挽回江山社稷的损失?不糟蹋就算烧高香了!翁同龢不出面,朝廷就会蒙受巨大损失?他出面才是大清的灾难,才是天下苍生的噩梦!

可“清流”就是“清流”,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变黑为白”,就是寻找一切能为自己所用的圣人先哲为自己站台。如果林文忠公知道自己的肺腑之言被用在了翁同龢的身上,真不知会作何感想!

张謇的一段话让翁同龢重燃斗志、满血复活,立马忘掉了刚刚的“怀疚自责”,重新登上了“损人不利己”的内耗征程。

翁同龢充分吸取了李光昭事件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清流”前辈们的先进办法——自己躲在幕后,撺掇别人向前冲。当晚,翁同龢找到了庆王奕劻,决定让这位慈禧太后的“新宠”充当自己的手枪。

不管是剧中还是真实历史上,奕劻都有着两个极为显著的特点——贪,比和珅还贪;无能,无人可比的无能。一听“两代帝师”突然来访,正被洋人弄得焦头烂额的奕劻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放低姿态,虚心请教:

“和洋人打交道,比当颐和园监工还难,翁师傅可得不吝赐教啊!”

向翁同龢请教外交事宜,如此奕劻绝对对得起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对其“断送大清二百多年天下”的评价。奕劻此举,不能说脑子被门挤了,只能说脑子空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翁师傅竟然直接享受了这句“不吝赐教”,真就摆开了“诲人不倦”的架势,传授了奕劻一两招:

“不用跟他们闹,当然也不能爱他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爱只有啊!林文忠公有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王爷职责重大,小心为事就是了!”

注意了,翁同龢的这句话在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话中所指并非洋人的威胁,而是李鸿章越过奕劻负责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开办合资银行的威胁。按照后续剧情说明,我们知道两人随后进行了彻夜长谈,主要内容就是强调李鸿章开办合资银行的“利归外国,害遗中国”;就是李鸿章继军政外交之权外,又想撇开户部独揽财政大权的“心怀叵测,不可不防”。

人家有着正当理由,按照正常流程要钱,你不给;人家想自己弄钱更新设备、购买炮弹以应对敌国越来越明显的战争威胁,你又横加阻拦;自己没脸了,就撺掇着别人往前冲;翁师傅,果真大才,果真是晚清之“栋梁”,果真是“死性不改”的杰出楷模。

按照《走向共和》的中心思想,我们应该感谢翁师傅,感谢翁师傅为推倒腐朽的大清统治而做出的卓越贡献!

如此翁同龢,诚如慈禧太后的评价——“不愧是清流领袖,见着缝就扎针”!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1.《清朝那些人 走向共和:什么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朝那些人 走向共和:什么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个最为典型的例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