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前半生是作为一个文官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其名望主要在于为官清廉,老百姓称其为"于青天","于龙图"。当时太监王振把持朝政,权倾四野,百官大臣无不献金求媚,只有时任晋豫巡抚的于谦不为所动。别人劝他:知道你清廉,没有金银珠宝,好歹送点土特产表个意思啊?于谦大笑:土特产没有,只有这袖子里的清风。成语"两袖清风"就是从这里来的。王振得知后,大怒,罗织了一个罪名诬陷于谦,还判了死罪,幸亏于谦声望很高,百姓官员联名上书,这才得以幸免。
公元前1449年,蒙古瓦剌部进犯中原,明英宗率大军亲征,不料大败,明军精锐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遭受重创,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诸多重臣战死(也包括那个太监王振),明英宗被俘。而土木堡,距离首都北京只有120公里,高铁半小时就到了。消息传到北京,后宫哭成一片,前朝面面相觑,大家都觉得眼前的形势似乎有点眼熟……是的,靖康之变。当年金军就是打败宋军主力后,攻破了都城开封,撸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皇子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此时的明代朝堂上,很多大臣心里都有了这个想法:南迁!南宋好歹还坚持了一百多年呢!于是一名叫徐珵的大臣出来说:我夜观天象,此时应该迁都南京,方可避乱。众人小声议论,颇多附议者。突然一声大喝道:敢议迁都者,可斩之!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君不见南宋故事否?众人一看,于谦也。有了挑头的,几个主战的大臣也纷纷支持于谦,时任监国的郕王也力挺于谦,提拔其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然而,众人同仇敌忾的朝堂上,一个身影悄悄的溜走了,他就是刚才提议迁都的徐珵,他离开大殿前,恨恨的看了一眼于谦,心里道:我一定会回来的。
虽然大家暂时同心抗敌了,但是明朝主力毕竟已经损失殆尽,能征善战的军官也都战死在土木堡了,瓦剌大军杀来,怎么打?于谦一方面整饬京城防务,一方面号令全国地方上的军队支援京城,同时还破格启用了一些军事将领,比如一个叫石亨的,之前因为战事不利下了大狱,用人之际也被提拔起来。然而最头疼的问题是,瓦剌军一来,把皇帝明英宗摆在阵前,你明朝军臣作何处置?这时于谦力排众议,力推监国郕王登基,是为代宗。先断了你裹挟皇帝的念想。
终于,瓦剌大军杀到了京城下。众所周知,骑牧民族擅长平原作战,没想到,于谦没有退守在城墙内坚守,而是开门出战,列兵九门之外。哪九门?安定门,朝阳门,西直门,东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称门,于谦自己坐镇德胜门。出城之前,于谦交代兵部侍郎,大军出城后,城门紧闭,非我命令不得开门!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谦,一开始就摆出了背水一战的阵势。 瓦剌首领也先领军杀到,看到明军出城列阵,也吃了一惊,原以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现在敌人居然主动出城,也先反而有点犹豫。思量再三,也先派出千人的骑兵小队先去试探。明军见有小股敌人来犯,二话不说,出动主力骑兵将其剿灭。虽然这算不上什么大胜,但是毕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打败了瓦剌一次,于谦又趁机大肆宣传鼓噪,明军一时士气大振,人人心底都冒出一个想法:这瓦剌军,也并非不可战胜啊!
先折一阵的也先勃然大怒,令大军正面进攻德胜门,迎击的明将正是于谦从大牢里捞出来的石亨,此时统领的正是明军精锐之一的神机营。神机营相当于火器营,正好克制瓦剌骑兵。本来神机营主力已经在土木堡中伤亡殆尽,但好在京城仓库内还有很多火器装备留下,于谦紧急训练了一支新军,此时正好派上用场。石亨与瓦剌交手后,先是示弱撤退,埋伏在京城外一处民房区,待到瓦剌军杀到,伏兵四起,火炮冲天,瓦剌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也先见德胜门久攻不下,下令移师西直门,攻击明军防守最薄弱的一环。瓦剌军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和冲击力极强,西直门守将孙镗抵挡不住,就要往城里撤,不料城门紧闭,兵部侍郎在城上高喊:于少保有令,不得开门,将军请回阵迎敌,我自当以火器支援!孙镗没办法,干脆和瓦剌拼了,城内明军果然也用远程武器支援。双方战至焦灼,石亨率领的神机营奉于谦之命在瓦剌军背后出现,两相夹攻,瓦剌军大败,此时于谦率领主力也包围过来,瓦剌军彻底溃败,京师之围顺利化解。
京师保卫战,是于谦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如果故事到这里能够结束,那是多么完美的happy ending。可惜历史总是无情,飞龙在天之后,必是亢龙有悔。 瓦剌大败之后,也先觉得手里的明英宗也没什么用了,干脆放他回去,扔给明朝一个烫手山芋。此时代宗早已经在于谦的坚持下登基,英宗回来后,地位尴尬了。代宗登基之前百般推脱,如今皇帝之位坐上瘾了,不免对英宗有所顾忌。此时又是于谦站出来,劝代宗说,英宗此番回来,并无复位之心,陛下不必过分紧张。
但是代宗始终难以释怀,后来干脆将英宗软禁起来,就怕其复辟夺位。然而怕什么来什么,最后英宗还是在徐有贞、石亨等旧臣的支持下,复辟成功。徐有贞,就是当年被于谦骂出大殿的徐珵。此番徐有贞拥立有功,不忘当年之仇,力劝英宗杀掉于谦,英宗十分不忍,喃喃道:于谦,实有功啊!徐有贞道:不杀于谦,陛下登基就名不正言不顺啊!英宗无奈,下令处死于谦。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至崇文门外,在这座自己殊死保卫的城池之前,于谦迎来了自己的结局--斩立决,罪名:意欲迎立外藩。意欲,意欲,和莫须有何其相似!行刑当日,
北京百姓夹道
痛哭,当日阴云蔽天,可谓天怒人怨。于谦死后,抄家的士兵发现于谦家四壁萧然,除了书籍之外,家无余资,锦衣卫都为之落泪。 九年之后,明宪宗为于谦平反,将其故居改为"忠节祠"。若干年后,另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浙江任职时,感念于谦事迹,自掏腰包,为于谦重修了祠墓,并亲题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叁言两语」:读史至此,每每热泪盈眶。于谦的一生,波澜壮阔,大开大合。文能治世,武能安邦。其在历史上的评价,无论才能,胆识,还是品性,德操,几乎都没有瑕疵。冥思苦想,想写几句酸词,却又感叹胸无点墨,不足以慰英雄之志,也许用于谦自己的诗词更为恰当吧: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金如说历史 于谦:我一定会回来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如说历史 于谦:我一定会回来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