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学者孙盛,曾称“蜀少人士”。可知蜀汉政权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

虽然在文学作品的美化下,蜀汉显得人才济济,实际这只是小说家的美好愿景。天下十三州,蜀汉仅占一州,辖区面积已经决定了人才众寡。

蜀汉“寡人才”并非仅仅是辖区面积的问题,背后另有暗线,即荆楚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的相互争斗。最终的结果,便是益州人“未尽为用”,荆楚人独挑大梁。

昔豫州(指豫州牧刘备)入蜀,荆楚人贵。--《华阳国志》

除此之外,蜀汉的荆楚集团内部又有内讧,导致大量才俊先后遭到废黜,对蜀汉的人才储备,不啻为又一打击。

如果以刘备死亡(223)为时间基点,会发现蜀汉政权的许多人才,均在此前后相继落幕,而且遭遇废黜的人才,普遍处在青壮年。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遭遇贬谪的人物,大多与诸葛亮不睦。背后始末,引人遐思。

本文主要就荆楚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三方面,对蜀汉内部的倾轧争斗,进行论述分析。

本文共 7000 字,阅读需 14 分钟

① 荆楚集团

荆楚集团是统治蜀汉的核心力量,它是刘备客居荆州时(201-208)延揽的士人集团。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诸葛亮虽然出身徐州,但长期流寓荆州,与地方士族深相交结,马良、马谡、蒋琬等人均为诸葛亮引荐,因此他可以视作荆楚集团的领军人物。

在刘备死亡(223)前后,荆楚集团中有部分重要人物,遭遇废黜甚至杀害,而诸葛亮在事件中均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

(1)刘封

刘封是长沙罗侯寇氏子弟,被刘备养为嗣子。

刘禅出生之后,刘封由于性格刚猛,才武过人,受到猜忌赐死。进言谗害者,便是诸葛亮。

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隐喻刘禅继位)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刘)封死,使自裁。--《蜀书 刘封传》

刘封本人兼备年龄与资望的双重优势,乃至“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士相继寒心”。

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孟达与刘封书》

诸葛亮虑刘封刚猛,劝刘备除之

刘封生年无载,按他入川时(211)“年二十余”的记载看,刘封赐死时(220)大约在三十上下,正值盛年。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刘)封年二十馀。--《蜀书 刘封传》

刘封之死,蜀汉的有识之士早有预料。比如孟达便直言“恐怕刘备身边已经有人进言谗害”。孟达所隐喻者,便是诸葛亮。

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指诸葛亮)必有以间于汉中王(指刘备)矣。--《孟达与刘封书》

客观评价,诸葛亮进言赐死刘封,不能完全视作谗佞,因为他其实是说出了刘备想说而不能说的事情,属于“代主受过”。

至于赐死刘封的理由,诸如“不救关羽”之类,不过是政治借口。因为关羽是“呼孟达、刘封相助”,可知是在围攻樊城的优势阶段,并非败走麦城的绝境期间。

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蜀书 刘封传》

(2)廖立

廖立是武陵人,曾一度与诸葛亮友善,被诸葛亮称作“楚之良才”,与庞统并列。

廖立生卒年无载,从“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可大致推算年龄范围。

刘备领荆州牧,事在建安十四年(209),廖立该年不满三十,与诸葛亮相似(诸葛亮时年二十八)。

先主领荆州牧,辟(廖立)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蜀书 廖立传》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臧否群士,自高自大”为由,将廖立废黜,流放到汶山郡(蜀郡之北,羌人聚居处),自此不见叙用。

(诸葛)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于是废(廖)立为民,徙汶山郡。--《蜀书 廖立传》

诸葛亮死后(234)廖立仍然未能解除禁锢,最终老死在流放之地。

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廖)立。称(廖)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廖)立遂终徙所。--《蜀书 廖立传》

诸葛亮废黜廖立,流放汶山

廖立被废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臧否群士,议论朝政”。廖立由于年资与诸葛亮相似,曾一度认为自己“宜为诸葛亮之贰”,还与李严等人争权,乃至“心怀怏怏”。

(廖)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蜀书 廖立传》

诸葛亮废黜廖立时,曾称他“事君无忠孝之心”,又说他“守长沙则开门就敌”,把廖立塑造成不忠不孝的恶人。

(诸葛)亮表曰:“(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诸葛亮集》

实际这两点借口,均是不实之词,是诸葛亮刻意捏造的借口。

廖立弃守长沙时(215),荆南诸郡均望风归降(见《吕蒙传》),按孟达所言“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的局面,廖立能够抛家舍业,重返刘备麾下,已经算是有情有义。

建安二十年,(孙)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廖)立脱身走,自归先主。--《蜀书 廖立传》

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孟达辞先主表》

关羽主簿廖化,也曾一度降吴,之后重归刘备,“先主大悦”。推此而论,廖立绝非“事君无忠孝之心”。

(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蜀书 宗预传-附传》

同时,廖立又是奉守刘备梓宫(帝王棺椁)的重臣之一,此条史料来自诸葛亮,可知廖立极受刘备信重。

(廖立)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诸葛亮集》

廖立被废前夜,曾上疏攻击向朗、马良、马谡、郭攸之等人,这些人又都是诸葛亮的心腹。

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向)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即郭攸之),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蜀书 廖立传》

由此观之,廖立被废的真实原因,不言自明。

(3)来敏

来敏是义阳新野人,东汉名臣来歙之后。

来敏被废的原因与廖立相似,也是因为“臧否人物,议论时政”。诸葛亮称“来敏乱群”,按《宋书》记载,“来敏之过,过于孔融”。

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诸葛亮集》

王微与江湛书云:“诸葛孔明云: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宋书 王微传》

孔融是东汉著名的清谈客,妄议朝政,被曹操所杀。孙权欲杀虞翻时,也曾表示“我杀虞翻,便如曹操杀孔融”。可知来敏之祸,影响不小。

(孙)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吴书 虞翻传》

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

所不同者,是来敏彼时已经老迈,被诸葛亮称作“年老狂悖”,因此被废黜时间亦有限。诸葛亮死后,来敏重新获得启用,避免了廖立的悲惨下场。

(来)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诸葛亮集》

可见蜀汉政治囚徒的结局,与个人年龄密切相关。廖立、刘封等少壮派,或下狱诛死,或永见废放;来敏这种老朽,反而因祸得福。

② 东州集团

东州集团是来自三辅(关中地区)以及荆州(南阳为主)的士人,他们在刘焉麾下一度得势,在刘璋主政时则失宠。因此东州人普遍亲近刘备,在蜀汉政权中也占据了较高政治地位。

在刘备死亡前后,有大量东州人士相继谢幕,令人深思。

(1)孟达

孟达出身扶风(三辅系),是东州集团中比较罕见的分支(东州人中荆州出身者较多)。蜀汉政权中的三辅出身者不多,除了孟达之外,另有法正、射援、马超等人。

马超属于流寓军阀,并非东州集团成员。射援记载甚少,是东汉故车骑将军皇甫嵩的女婿,年龄已老,归顺刘备未久即死。

(射)援字文雄,扶风人也……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贤其才而以女妻之,丞相诸葛亮以援为祭酒,迁从事中郎,卒官。--《三辅决录注》

法正是孟达的同乡兼好友,但法正恰好死在建安二十五年(220);更重要的是,法正与诸葛亮不睦。陈寿对此记载为“诸葛亮与法正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蜀书 法正传》

法正随刘备北伐汉中时(219),诸葛亮在后方偷偷撤换了法正的蜀郡太守之位,还一度犹豫是否要支援汉中前线(见《杨洪传》)。可知后方的权力斗争,已经影响到了前线的军事行动。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诸葛)亮于是表(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太守)。--《蜀书 杨洪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蜀书 杨洪传》

孟达与诸葛亮关系亦值得玩味。

在《孟达辞先主表》中,孟达提到“归顺以来,君臣双方积怨已久”。在《孟达与刘封书》中,孟达点明了“左右之人必离间于汉中王矣”,其所隐喻者,便是诸葛亮(见前文引注)。

臣(指孟达)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指刘备)乎!--《孟达辞先主表》

孟达修书刘备,率部叛走

孟达在法正死亡同年(220)出走魏国,恐怕与法正身死,他在朝中再无靠山有关。孟达与法正少年入蜀,年龄相似;按法正“卒年四十五”的记载看,孟达出走时,也应正值壮年。

建安初,天下饥荒,(法)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蜀书 法正传》

(法正)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蜀书 法正传》

(2)刘巴

刘巴出身零陵,是东州集团中的荆州人士。

刘巴的政治立场比较成问题,他长期倾心曹魏,受到刘备的猜忌,称“刘巴才智绝人,唯我可用,余者难独任也”。

(刘)备又曰:“子初(刘巴字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零陵先贤传》

刘备口中“非孤者难独任”一般被理解为储君刘禅,其实也在隐喻诸葛亮。

章武三年(223)刘备在永安病重,曾星夜召唤诸葛亮、李严等人驰赴白帝城(即永安)托孤。然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在此时被征召,这就是刘巴。

刘巴被刘备征召至白帝,不见于本传记载,但见于《马忠传》。章武二年(222)刘备在病榻之上,曾对刘巴表示“马忠可以大用”,可见刘巴无疑被刘备征召至此。

先主已还永安,见(马)忠与语,谓尚书令刘巴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马忠本名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蜀书 马忠传》

需要注意一点,刘巴彼时是尚书令,按理应该驻守台阁,呆在成都,却被星夜征召到了永安。

更为离奇的是,刘巴到永安未久便迅速死去,以《零陵先贤传》的记载可知,刘巴死时尚不满四十。

章武二年,(刘巴)卒。--《蜀书 刘巴传》

(刘巴)年十八,郡署户曹史主记主簿。--《零陵先贤传》

刘备曾对诸葛亮说“刘巴欲乱我大事,才智绝人,应该当心”。诸葛亮则对刘备表示“确实如此”。

(刘)备又曰:“子初(刘巴字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诸葛)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零陵先贤传》

刘巴才智绝人,非孤者难独任也

昔日张飞被刘巴所辱,诸葛亮受命调解,又被刘巴所拒,因此二者关系可谓微妙。

诸葛亮谓(刘)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刘)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对武人的蔑称)共语乎?”--《零陵先贤传》

刘巴死讯曾被蜀汉官方刻意隐瞒,导致魏尚书陈群还给诸葛亮写信,探问刘巴消息。

(刘巴)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蜀书 刘巴传》

最可怪者,是接替刘巴出任尚书令者,竟是另一名托孤大臣李严,而李严与诸葛亮一度友善,乃至“兄弟相称”(见《诸葛亮集》)。可见诸葛亮、刘巴、李严三人在此事幕后,恐怕又有许多关节。

章武二年,先主征(李)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蜀书 李严传》

李严出身荆州南阳,也属于东州集团,虽然一度与诸葛亮友善,最终还是遭遇废黜。关于李严被废始末,我之前曾撰文详细论述,不再赘言。

③ 益州集团

益州集团即益州土著士人,他们是拥戴刘璋的核心力量,也是受到刘备、诸葛亮、刘禅等人排斥的政治团体。

益州士人普遍被收录在《蜀书十二》与《蜀书十三》。《卷十二》主要是文士学者,《卷十三》则是后主时代受到诸葛亮擢拔的文武将校。

其中例外是黄权(巴西阆中),他在刘备时代已经发迹。不过章武二年(222)刘备战败时,黄权率部降魏,还做了魏国的“益州刺史”,故意恶心刘备。

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黄)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后领(魏)益州刺史。--《蜀书 黄权传》

益州集团由于受到排斥贬抑,在刘备死前(223)登于高位者不多,因此能够被排斥的人数也有限,可考者有张裕、彭羕。

(1)张裕

张裕出身蜀郡,是刘璋旧臣,在刘备麾下为后部司马。后部司马是刘焉所创,位同郡守。

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周)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蜀书 周群传》

(刘焉)枉诛大姓巴郡太守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前后左右部司马拟四军,统兵,位皆二千石。--《华阳国志 刘焉志》

张裕与刘备有旧怨,曾嘲笑“先主无须”,委质之后又多有悖逆之言,因此被杀。张裕死前,诸葛亮曾“表请其罪”,但刘备不肯通融,张裕遂死。

(刘备)乃显(张)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蜀书 周群传》

(2)彭羕

彭羕出身广汉,被刘璋所轻慢,后改仕刘备。

彭羕在刘备麾下如鱼得水,迅速发迹,一路做到治中从事(高级州吏),前途无量。

先主领益州牧,拔(彭)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蜀书 彭羕传》

但彭羕与诸葛亮关系不佳。诸葛亮“外接待之,内不能善”,于是屡次向刘备进谗,导致彭羕被外放为小郡郡守。

诸葛亮虽外接待(彭)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蜀书 彭羕传》

彭羕酒醉失意,出言不逊,被告发下狱。讽刺的是,告发彭羕的人是马超,彭羕在狱中却向诸葛亮请罪。春秋笔法如此,令人哑然失笑。

(彭)羕退,(马超)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彭)羕于狱中与诸葛亮书。--《蜀书 彭羕传》

诸葛亮谗废彭羕

虽然彭羕在请罪书中卑躬屈膝,极尽恭谨,甚至说出“负我慈父”一类的无耻之语,却未能打动诸葛亮。彭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又是一个壮年殒命的悲剧。

(彭)羕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西伯九十,宁有衰志,负我慈父(指刘备),罪有百死……”(彭)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蜀书 彭羕传》

彭羕的后台是法正与庞统,彼时二人已死,彭羕亦步其后尘。

(庞)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彭)羕,遂并致之先主。--《蜀书 彭羕传》

大概是预料到诸葛亮不会放过自己,彭羕在绝命书中写道“庞统不幸而死,我亦败以取祸”,未知是否另有隐喻。

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讬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庞)统不幸而死,仆(自我谦称)败以取祸。--《蜀书 彭羕传》

对比而言,诸葛亮对待荆楚集团与东州集团的政敌,手段相对温和,基本局限在“废黜流放”的范畴——刘封由于身份敏感,属于特例。诸葛亮对待益州集团,手段则凶狠许多,直接谗害致死,不留情面。

当然,也要看到,彭羕之死时的主政者是刘备。既然弹压益州集团是刘备的既定方针,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揣摩主君心意行事。

④ 小结

《蜀书 王连传》记载,建兴初年,诸葛亮欲亲征南中,王连劝说诸葛亮“国之柱石,未可轻动”,但诸葛亮认为“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可见刘备死亡之初,蜀汉便已陷入“人才匮乏”的窘状。

(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诸葛)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蜀书 王连传》

“蜀少人士”是魏晋史家的共识。《晋阳秋》作者孙盛,便直言:“许慈、胡潜一类的鄙陋小人能入《蜀书》,实是因为益州缺乏人才。”

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孙盛

诸葛亮虽然受困于“人才不足”的问题,但讽刺的是,其中许多人才,诸如刘封、廖立、彭羕、来敏、李严等人,都是被诸葛亮亲手废黜的。至于孟达、刘巴等人,与诸葛亮关系也十分微妙,最终或走或死。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便是这些遭遇贬谪诛杀的人士,年龄均不大。其中刘封三十余;彭羕三十七;刘巴、廖立、李严、孟达大约四十余岁。

在诸多遭遇废黜的大臣中,除了年过六旬的来敏重新得到启用,剩余诸人终身不见叙用。

孟达被二次招降时,李严曾经致信孟达,兴奋地表示“思得良伴”。结果孟达被诸葛亮故意出卖,导致提前毙命。

(李)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蜀书 李严传》

(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申)仪,因漏泄其谋。--《晋书 宣帝纪》

如果说年龄问题纯属巧合,那无疑是难以置信的。概而论之,与诸葛亮年龄相似而具备经国才略者,相继被废,绝非偶然。按这个思路来看,如果法正、庞统足够长寿,恐怕也未必能够声名两全。

诸葛亮大权独揽,宵衣旰食

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是难得的名将贤相,行皇帝之权而无称帝之心,被历代史家称颂,无愧为一代伟人。

但诸葛亮大权独揽,政由己出;导致能够为其所用者,大抵是次一级的人才。

蒋琬、费祎“中才之相”,守成之人;魏延、杨仪“性格狷狭”,难当大任;董允“刚而不柔,后主惮之”;郭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唯一一个文武兼备的姜维,还是从魏国招募来的降将。

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裴松之

(诸葛)亮平生密指,以(杨)仪性狷狭,意在蒋琬。--《蜀书 杨仪传》

(郭)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蜀书 董允传》

换言之,李严、孟达、刘巴、刘封、彭羕等人的才干,未必比不上蒋琬、费祎;但天无二日,山无二虎,他们的才干虽然过于蒋费,却终不及武侯,因此只得含恨退出历史舞台。

从这个角度看,武侯鞠躬尽瘁,“食不至数升”,乃至“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的疲惫状况,亦属自取之祸。可见白璧微瑕,虽伟人不能免之。

(蜀)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魏氏春秋》

当然,诸葛亮的伟大,绝非些许瑕疵所能掩盖,结尾借《袁子》之语收其全篇:

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1.《胖咪谈三国 诸葛亮的困境:论蜀汉政权的人才内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胖咪谈三国 诸葛亮的困境:论蜀汉政权的人才内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