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复杂而奇妙,就像你总是会惊奇地发现你朋友圈里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原来也是早就相识,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位名满全球的华人诺奖得主和一位内战战犯是翁婿关系。

他们,就是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杨振宁,和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杨振宁

迟来的翁婿之情

提到杜聿明,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在淮海战役中被活捉的国民党陆军中将。殊不知他其实一生都致力于两岸统一和民族团结。

他不仅在抗日战争中率军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且在新中国成立被特赦之后,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委,担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编写战争历史。

政治立场的选择错误不能抹杀他作为一代爱国名将的功绩。

杜杨之间的翁婿关系来的相当晚。建国之前的杜聿明一直统兵作战,很少有时间照顾子女,后来又战败被俘,长期关押,处于隔绝状态。他不知道自己的大女儿杜致礼已经在国外跟自己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杨振宁结婚了,更不知道自己的女婿竟然是理论物理学界的大科学家。

1957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杜聿明

杨振宁获奖后,其父杨武之教授希望他能回国,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杨武之到了瑞士见到儿子儿媳和小孙子之后,杨振宁的态度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杨振宁言之凿凿地告诉父亲,美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好,自己只有在美国才能如鱼得水,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如果到了一无所有的中国,是无法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的,到时候科研水平停滞不前,更遑论报国了。

同时,还考虑到妻子杜致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女儿的特殊身份,担心回国之后会受影响,因此杨振宁不回国的态度相当坚定。

面对儿子的回应,杨武之失望之余,准备从儿媳的身份入手,决定拜访素未谋面的亲家、关押在功德林的杜聿明。

杨振宁、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武之先是对杜聿明在狱中的生活表示了慰问和关心,亲家之间并没有首次见面的陌生与隔阂,于是杨武之直奔主题,希望杜聿明出面做杜致礼的思想工作,让杨振宁夫妇回国。

杜聿明虽然对杨武之的民族大义很是敬佩,但他也有自身的考虑。

第一,杜聿明如今是“战犯”身份,人身自由和个人名誉都非复往日,对女儿的近况丝毫不了解,又怎么对女儿女婿的事情横加干预?

第二,杜氏家族成员众多,大部分都在台湾和美国。如果他出面劝自己的女儿女婿回大陆,那么他在两地家属的安危就成了问题。出于种种考虑,杜聿明还是婉言谢绝了杨武之的请求。

据杜聿明的狱友、原国民党中将副总参谋长文强回忆,在杨武之离开之后,杜聿明沉默不语,在狱友的询问下才字斟句酌地回答道:“杨振宁的父亲来到北京探望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儿女亲家的私事,而是出自他爱国主义的大事。”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

杜聿明说这句话时的感情色彩不得而知,但这也许也是他经过种种考虑最终还是委婉谢绝杨武之请求的一方面原因。

此事后来被周总理得知,在总理的劝说下,杜聿明思量再三,还是提笔向远在重洋的女婿写下了一封短信:“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不久,杨振宁回信:“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关怀!”还送上一块最新式的原子表。

这迟来的翁婿之情,也像两人的通信一样简洁凝练。但我们却能从中读出一位爱国将领的暮年沧桑、一位顶尖学者的实事求是和一个新生大国的蹒跚学步。

杨振宁

苍白的民族大义

杜聿明给女婿杨振宁的信简洁明了,先是对其获得诺奖表示祝贺,然后提到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可见此时的杜聿明,心中已经没有了政见之分、国共之别,而是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为杨振宁为民族争光而祝贺。

这背后既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爱国信仰,也是他战败被俘,目睹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自豪。在这封短信里面,民族大义早已盖过了翁婿之情。

然而,杨振宁对于回国的态度似乎让人难以理解。无论岳父杜聿明在信中是否明说,杨振宁都应该能体会到个中含义,更何况其父杨武之教授更是当面请求。

但杨振宁还是坚定不回国的意愿,对比起同时期已经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留学生,诸如钱学森、邓稼先等,杨振宁的选择更是显得“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杨振宁妻子杜致礼

对此,我们大可不必口诛笔伐,还是要深入探究这背后的原因,谈民族大义、谈爱国是理所应当,但这不应该成为进行道德绑架的苍白借口。

杨振宁不回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从一个科学家的职业角度出发。

与邓稼先、钱学森等人主要搞应用工程不同,杨振宁是做理论物理研究的,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理论物理研究既不是国家重大需求的方向,国内的研究条件、包括硬件的设备和软件的学术氛围,都无法跟美国相比,难以满足杨振宁在学术上的发展。

第二,是出于一个负责人的丈夫的考虑。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与杜聿明的担忧相同,杨振宁也同样担心妻子回国之后的处境。

我们还要明确一点,虽然没有回国,但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也没有在科研领域帮助或参与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打压和制裁。

周总理接见杨振宁

到了1971年夏天,杨振宁作为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受到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接见,已经被特赦的杜聿明和夫人曹秀清也应邀参加,一家人得以相聚。

此后,杨振宁开始逐渐参与到祖国的建设发展中来。在宣传新中国方面,杨振宁回到美国后,在学术交流出访各地之余,也经常举行演讲、做一些关于中国的情况报告。

既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也激发一批美籍华人学者回国探访、为祖国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的意愿。

在推进科研建设方面,1978年与李政道等人一同倡导,在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创新了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各类奖学金、基金会和青少年发明奖励等,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创新激励。

杨振宁与李政道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推动一批国内高水平大学专业科研机构成立。

2003年底,杨振宁回国定居;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2017年转为中科院院士。

杨振宁最终还是回到了祖国。此时其父杨武之已过世30年,岳父杜聿明已过世20余年,两位老人泉下有知,也应当感到宽慰和释怀了吧。

杨振宁

筑好“巢”才能引来“凤”

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社会发展和生产力迭代的速度早已不是农业社会所能企及。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归根结底是由人研究出来的,最终也是要为人来服务的。因此,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解决好科学技术生产力进步的问题。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天中国对人才的渴求,只会比50年前杨振宁拒绝回国时更迫切。

从杨振宁最初不回国到最终回国定居的转变之中,我们要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许多在海外的优秀华人学者,也都有着一颗中国心,他们回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意愿也同样相当强烈。

但同时,在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科学研究日益精细化,对科研“软”环境和“硬”设施的要求也都越来越高。

杨振宁

如果我们不能提供让海外华人科学家满意的科研条件,即使一些爱国科学家真的回国工作,如果国内的科研条件跟不上,他们也一样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来为国贡献呢?

因此,当下中国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要着重于把杨振宁从拒绝回国到回国定居期间所经历的30年历史进程,缩短到几年甚至几个月。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人才满意”型科研环境的构建。

在硬件上提供国际标准的实验设施,在软件上打破陈旧冗长的人才评定选拔机制。鼓励和吸引一批心怀祖国的爱国海外科学家回国从事科学研究,为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添砖加瓦。

唯有筑好“巢”,才能引来“凤”。而一旦筑巢引凤的良性循环形成,中国成为科技大国也就指日可待,实现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就具备了最强硬的“定海神针”。

1.《趣史研究社 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后,岳父杜聿明写信贺喜,信中只有两句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趣史研究社 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后,岳父杜聿明写信贺喜,信中只有两句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