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种种酷刑中,最惨的当属腰斩。
腰斩,顾名思义,行刑者用巨斧将犯人拦腰砍断,由于人体主要器官集中在上半身,所以一时半会还不得死去,会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体会这种剧痛。
最著名被腰斩的人,就要属李斯和方孝孺了,据说方孝孺被腰斩后,还可以以肘撑地爬行数米,让观者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腰斩之刑是在雍正年间被废除,起因是时任河南学政的俞鸿图,因为小妾将其试题外泄,被处于腰斩,当时他并不知道判的是腰斩,所以没有提前打点刽子手。
等到了刑场已经来不及了。没收到好处的刽子手故意将行刑位置靠下了些许,导致俞鸿图没有很快死掉,他忍着剧痛,蘸着自己身下的血颤抖着———写下了七个惨字。
惨,惨,惨,惨,惨,惨,惨。
事情传到了雍正处,雍正大惊,此等刑罚居然如此残酷,于是下令永远废除腰斩。
历代统治者在对腰斩之刑的使用上都很慎重,杀人放火,打家劫舍此种“小事”,根本就够不上格,只有谋反、叛乱、或者觊觎皇权这等行为,才会让皇上使用腰斩,从而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除了上面提到的李斯、方孝孺,西汉时期还有一位著名人物被处以腰斩,他就是晁错。
晁错之死,不少人觉得很冤。因为他提出了削藩的主张,并得到汉景帝的支持。结果触发七国之乱,在吴王刘濞的带领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幌子,七大诸侯国发兵,直指都城长安。
为平息诸侯怒火,汉景帝腰斩了晁错,但是并没有平息诸侯怒火,最后还是靠大将周亚夫率兵出征才得以平叛。
杀晁错一事,成了汉景帝一生最大的污点。
一个人人都能看出的拙劣借口,怎么汉景帝就真信了,还杀了一心谋国的肱股之臣,这不是智商堪忧是什么。最关键是杀就杀吧,还非要用腰斩,不仅昏庸还残暴,比他爹汉文帝和他儿子汉武帝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子么?晁错被腰斩到底冤不冤?汉景帝又真的是昏聩无能么?如果我们细究历史的真相,会发现这事情没那么简单。
晁错必须死
晁错到底该不该死?至少在他爸看来,这“混账儿子”死一百次都有余辜。
西汉时的诸侯王,都是皇亲国戚,说白了都姓“刘”。你一个外人对皇家内部事务指指点点,鼓动皇帝削藩,挑拨亲戚关系,能有好下场么?
当然,以上是晁盖老父亲的看法,眼见儿子不听劝阻,性情刚烈的老人干脆一杯毒酒自尽了,也省的将来亲眼看到晁家被族诛。
那么,晁错到底该不该死呢?当然该死!只不过不是因为削藩,而是为了给汉景帝一个名分!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国家还很弱小,为了更好的控制管理国家,刘邦将刘姓子孙分到各地当诸侯王。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光有助于管理地方,而且还能够防范朝中重臣犯上作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死后,吕氏篡权,大臣周勃、陈平等人联合外面的诸侯王,发兵清除了诸吕,捍卫了皇权。
诸吕之乱平定后,周勃等人扶持汉文帝登基。经过文帝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汉帝国国力空前强大,中央政权极其稳固,此时的诸侯王,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而因为各自在诸侯国内拥有政治、经济等自主权,从而可能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
比如诸侯王中的老大,吴王刘濞,吴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可谓富甲一方、势可敌国。这样的诸侯国存在,怎能让汉景帝高枕无忧呢?因此削藩势在必行。
历史选择了晁错,由他在这个节点提出了削藩的主张。这和汉景帝的政治诉求不谋而合,所以才会一经提出就被采纳,并且很快就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所以说,晁错的死并不是因为提出了不合时宜的政策,那么究竟为何呢?
我们知道,自古出兵打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有一个崇高且正义的目的,才能让士兵乐意作战,发挥出战斗力。
就连日本侵略中国,都要画一个“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大饼,让士兵以为这是要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东亚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七国之乱也是如此。诸侯国攻打首都,这叫以下犯上,说白了就是叛乱。叛乱那是要诛九族的,吴国地处江南,民生富饶,百姓怎么会死心塌地跟随吴王起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于是吴王刘濞搞出了一个“清君侧、诛晁错”的说法。
按照刘濞的说法,各路诸侯王本没有任何过错,正是晁错这个外人在中间挑拨离间,才使得汉景帝要削藩,一定是晁错挟持了天子,逼迫天子这样做的。所以大家要齐心协力,救汉景帝于水火,杀掉这个不法之臣晁错。
这个理由漏洞百出,但偏偏就是冠冕堂皇,放到明面上谁都说不出来个啥。而且即使反叛不成,这也是个免责声明。我们不是要反皇上您,我们是要帮助您啊。
在道义上,叛军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让汉景帝有口难言。
汉景帝怎么破这个局呢?以皇帝的名义下个诏书,告诉天下自己没有被胁迫么?口说无凭啊,说不定天下人以为,这诏书就是晁错下的呢。
最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杀掉晁错,从根子上断了叛军的说法。
晁错只要死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幌子不攻自破,那么试问叛军要不要退兵呢?如果退兵,危机自然迎刃而解,如果不退兵,那么汉景帝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师出有名。而七国联军则被响亮的打脸,士气必然消沉,军心也必会不稳。
牺牲一个晁错,而为自己换来一个出兵的理由,这还需要考虑么?所以说,晁错必须死。
多大仇,多大怨,需要被腰斩
既然是作给七国联军看的,那么杀就好了,汉景帝又为何一定要处以腰斩这样的极刑呢?这真的就只能怪晁错自己了。
晁错是颍川人,通过太常寺考试走上仕途,先后担任了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职,很受太子刘启的赏识,两人关系一直非常好。
刘启继位成为汉景帝后,立刻重用晁错,将他破格提拔为御史大夫,这已经是朝廷的顶级大员了,可见汉景帝对他的重视。
两人有旧交,晁错又是为汉景帝出谋划策而死,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给予腰斩。最诡异的是,七国之乱平息后,论功行赏,居然也没有给晁错平反。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晁错被彻底遗忘呢?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耐人寻味的一段话,七国之乱刚起,晁错上书汉景帝,提出了两条建议:“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
我们先看第一条建议:百万雄师让大臣们统帅不放心,陛下您应该御驾亲征,由我守卫京师。
要不是出自史记,我简直怀疑这是史官在黑晁错,这哪里像一位成熟政治家说的话啊。让皇上出去打仗自己守家,万一你自己反了呢?
退一万步想,用最大的善意来揣测晁错的想法。也许他真觉得需要御驾亲征来鼓舞士气,但别忘了汉景帝只是个长在深宫的太平天子,可不像汉高祖刘邦那样久经沙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让天子居于险地,而自己在大后方安安稳稳,这能算是臣子之道么?
如果说第一条建议只是政治不成熟,那么第二条就是昏庸了。
要把吴国还没打下来的徐、僮之地割让给吴国,这是什么意思?是要示敌以弱,麻痹吴王么?还是晁错为自己留后路,讨好吴王以求将来兵败自保。任我们想破脑子,都想不出合理的解释,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晁错已经因为七国之乱而慌了手脚,他只是一个书生而已,缺乏成熟谋臣应有的冷静和机智。
对于晁错的这两个无厘头建议,汉景帝毫不犹豫的予以了否决。同时也彻底激起了景帝的杀心。
昏庸无能也好,另有诡计也罢,汉景帝已经懒得考虑了,本来就要杀你,这下连最后的体面也不给留了,直接下达了腰斩弃市的命令。
至于这样做是否残忍,那就不在汉景帝的考虑范围之内了。这就是政治。
1.《史酒趁年华 晁错向汉景帝提出两个建议,被腰斩的一点都不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酒趁年华 晁错向汉景帝提出两个建议,被腰斩的一点都不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