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大圣殿吴泽湖绘画

我国的文字发明比较快,所以古代学校也比较发达。

《孟子·滕文公上》载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礼记·学记》所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大致反映出西周时期的学校分布状况。

家有塾。理论上是指同一里(二十五家为里)应有一所学校,因规模较小,称之为“塾”。有自发的私人属性,没有官办色彩,这便是“私塾”的由来。由于统治者历来重视学校的教化功能,“塾”的兴办伴随着我国漫长的历史,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数千年延绵不衰,直至清末民初。

早期历史上最为著名私塾先生,首推孔子,他弟子众多,所创的儒家学派曾受独尊,影响巨大。可见,春秋时代之塾已经不局限于“家有塾”范围。另外,同时期办“塾”的还有墨子、荀子等等,他们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色彩斑斓的篇章。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家塾、村塾、族塾层出不穷,星罗棋布。

党有庠。五百家为一党,他们的学校称之为“庠”,规模要比塾大,相当于后世的“乡学”,也属于私办性质。

术有序。术与“遂”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他们的学校称之为“序”,相当于后世的“县学”,属地方官办性质。

国有学。周天子的宗主国的学校称之为“辟雍”,诸侯国无论大小,学校称之为“泮宫”,他们都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地方。其中齐国的泮宫最为著名,后世有“稷下学宫”之称,“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这一完整的教育体系,网络了方方面面,为后世教育体系奠定了基本框架。

古人在什么年龄段入学呢?《大戴礼记·保傅》载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又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记·王制》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白虎通》载:“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尚书》载:“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限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

以此看来,古代入小学的年龄一般在八岁左右,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十三岁才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大有因材施教的意味。

古代小学,原本是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后来“小学”内涵发生了变化。如魏晋之后,音韵学纳入了“小学”范畴;唐代以后,又把训诂学也纳入了“小学”范畴, “小学”逐渐成为一门专术学科。

古代学校除了教人读书识字外,还有一个重要教育目的,就是教人“明人伦”。汉代由于“独尊儒术”,学校的全民教育得到很大发展。此时依然沿袭官学与私学两种,但特别重视官学,置“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至汉成帝时弟子增至数千人,质帝时增至数万人”。

隋唐已降,开创了科举制度,官办与民办学校更是有了飞跃,“书院”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有官办亦有民办。当然,这些与学童没有直接关系,但有此浓郁的读书氛围,对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自此,书院、州学、府学、县学、乡学、私塾,经宋元明清历代不变。

作者:孙永选 吴兆灵 颜保华

1.《【.周朝的学校称 庠 A.对】专题“谨庠序之教”:我国古代学校概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周朝的学校称 庠 A.对】专题“谨庠序之教”:我国古代学校概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