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 iban朝贡
中学教科书上有明清时期中国衰弱落后的论调。事实上,这种衰弱和落后是相对的。与历代相比,明代是古代中华帝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朱元璋重新确立了汉人天下的朝贡制度,达到了100多个房间,充分显示了世界对命题国的认可。朱元璋时代的外交可以说是朝贡制度的顶峰
一、明以前的朝贡制度
原本朝贡制度是处理天子和一切下臣关系的尺寸,它出现于先秦。周代确立了“甸、侯﹑绥﹑要﹑荒”的“五服制度”,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诸侯,通过五服制度治理天下,不管是不是周天子临幸过的土地,只要有人,那就是“莫非王土”,所以不管是野人酋长,还是华夏诸侯,作为天子下臣,他们的政治任务之一就是向天子进贡,这就是最早的朝贡。
秦代确立了皇帝制度,国内诸侯消失了,但藩外的野人“诸侯”还在,对他们秦始皇除了征伐之外,同时还采取羁縻怀柔政策。随着郡县制的运行,皇帝直接统治的帝国疆域明显成为一个整体,不允许再割裂开来,这样朝贡似乎单纯地成了中华帝国对外交往的原则。
朝贡制度是一种秩序、更是一种手段。中原皇帝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德披海表”“教化万方”,但这种教化不是通过侵略和武力征服实现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朝贡就是“礼”的一种,目标是向化外之地推广华夏先进文化,使之主动顺服,各藩国在宗主国的统治下和平相处,中国的角色是仲裁者,而非统治者。费正清提出过“文化中心主义”,他认为,中国古代对待蛮夷,主要办法是文化怀柔,辅之以军事威慑,这种文化的传播伴随着帝国疆域的拓展而传播,即帝国的统治触及到哪里,文化就普及到哪里,当蛮族认同并主动归附中华文化之时,蛮族即可入华,最终实现天下一家。
来华朝贡的藩人越多,越能证明中原皇帝的正统性和天命所归,也更能证明中原皇帝有“德”。所以明朝绝对是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顶峰。
二、朱元璋时期是朝贡制度的巅峰
1368年明朝立国,朱元璋处处以秦汉唐宋的故事来装饰自己的帝国,他在《北伐檄文》中说“北驱群虏,复汉官之威仪”,自然作为正统帝国标志之一的朝贡制度的恢复也是朱元璋迫切需要的。日本的奥崎裕司则评价朱元璋的“檄文”说: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朱元璋要扮演天下共主,重建朝贡体系的心愿。朱元璋曾说“中国治安而后四方外国来附”,充分显示了朱元璋给明帝国外交政策绘制的宏大蓝图和基调。
藩国朝贡
1368年12月,朱元璋就向王化不能触及的地区派遣了使者,这包括朝鲜、日本、越南、占城等“绝域”地区,向他们传达了明朝承继大统,对外关系将继续奉行朝贡制度的宣言。随后化外诸藩依次承认大明宗主地位,并朝贡之。
洪武一朝究竟有多少朝贡方?注意这里只用朝贡方,而不用朝贡国,因为许多来朝贡的人是中国国内边境地区的部落、土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给暹罗国王的《敕书》中说:“朕继位以来,(朝贡方)大国十有八,小国百四十九。”明代罗曰聚编写的《咸宾录》将朝贡方按所在地的方位分成:蛮、戎、夷、狄和土官五类,在这里西南土司也算作朝贡方,共计105个。万历时修的《明会典》按北虏、东夷、西夷、南夷四类划分朝贡方,共计111个。清代修《明史》中《外国传》、《西域传》,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荷兰等国也纳入藩国之列,共计有148个朝贡方。
从数量来看,明初朝贡堪称中国历代之最。
藩国朝贡
三、朱元璋时期朝贡特点
首先是和平的外交观。同前元相比,明代的外交政策无疑是真正和平的外交。蒙元自恃强大武力东征西讨,形成了蒙古四大汗国、西伯利亚为元岭北行省、高丽臣服、东南亚臣服、日本海为中国内海的庞大格局。但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元朝更是未满百年而亡,这种武力外交深深刺激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的观念里,元朝短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作为少数民族没有贯彻汉人的朝贡外交,尤其是元师征倭太过穷兵黩武,所以朱元璋写下《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列了十五不征之国,明确后代不得主动兴兵征讨。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1368年,琉球群岛当时的中山、山南、山北三王相争,朱元璋只是派人调节,而没有出兵干涉;越南侵略占城,朱元璋也是派人调停,甚至没有给被侵略方占城基本的支援;日本侮辱明朝使节,朱元璋也以绝交了事,而没有兴兵征讨。但这不是无下限妥协,因为这些小国不会威胁大明的统治。但对真正的对手明朝却不会手软,表现之一就是朱元璋对北元的穷追猛打。
诸藩朝贡
其次是完善的朝贡制度。藩国朝贡一事被明朝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这从朝贡路线、朝贡流程、朝贡时间、朝贡礼节上都有规定。
朝贡路线上,藩国使节并非直达京师,而是规定海外藩国从海路来,到指定港口登陆,比如琉球、日本都必须在宁波登陆。在宁波,明朝设有市舶司,长官称“提举”,职责之一就是校勘勘合(明朝给藩国来朝的信物)、检查贡品、接待藩使。步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当明朝官员查验完藩使身份后,其衣食住行全被明朝包揽,不需要再花钱。等市舶司检查完货物、确定没有违禁品后,他们就会被送入京师。
藩国朝贡
朝贡流程上,在中央,礼部主客司主管对外接待事宜,主客司流程规定:中央设会同馆,专门接待藩国朝贡使。当朝贡使入京,主客司官员轮流到会同馆陪客,并检查贡品衡量价值。鸿胪寺“掌朝会、宾客事”,鸿胪寺下有四夷馆,其职责之一就是培训翻译,所以鸿胪寺主要负责引使节入朝上殿并负责翻译。鸿胪寺将藩使引上大殿,接受皇帝检阅,藩使献上贡品之后,皇帝回赐物品,然后藩使按明朝规定路线原路返回藩国。一次朝贡基本完成。
藩国朝贡
朝贡时间上,《明会典·朝贡通例》说,洪武二十六年规定,藩国三年或一年一朝。但这个时间从没有被真正执行过,有些藩国为了巨大的利益,经常是一年一朝,甚至一年多朝。
朝贡礼节上,《明史·宾礼》认为明代对藩人有三种接待规格,藩王亲自朝贡之礼,藩王遣使朝贡之礼,明使入藩国之礼。这三种礼节规格不同,最高的就是藩王亲自朝贡之礼。
藩国朝贡
文史君说
朱元璋为何追求庞大的朝贡体系?除了想要确立正统之外,还有对敌国进行经济封锁的考虑。1383年胡惟庸、林贤勾结日本造反事发,对跳梁小丑般存在的日本,朱元璋武力上一笑了之,因为朱元璋知道日本强硬的本钱就在于孤悬海外的地理优势,“倭王但知环海为险,妄自尊大”,所以朱元璋选取经济打击,压迫日本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1383年明朝确立了严格的朝贡勘合制度和海禁,其目标就是在明帝国领导下,外海诸藩对日进行经济封锁,断绝日本海外贸易之路。这种经济报复,远比元师征日来的猛烈,使得日本这一时期“唐物”(中国货)的进口锐减,物价飙升,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这也是足利义满最终选择称臣纳贡的原因。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龙文彬:《明会典》,中华书局1956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汪向荣:《中世纪的中日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陈尚胜:《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1.《什么是朝贡?朝贡真的是赔本生意吗?这得看什么时期,明初就很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朝贡?朝贡真的是赔本生意吗?这得看什么时期,明初就很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