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明大学

高度6.3,口径29,底部直径2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青玉质,通体光素。外折板沿,沿边上卷,口微剑,弧腹,平底。器厚重。与该蔡出土的婆金盆造型相同,为明中期的标准器型。

玉盒明代

高6.8、口径8、壁厚0.4 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青玉质,青白色中央有黑色沁斑。通体光素。圆筒形,平口、平底,直腹,底有四个矮足,稍外侈。出土时器内装有黑色圆形皂一块。

玉樽明代

高10.5、口径5.8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润泽细腻,局部有黄色沁斑。樽为圆柱形,由器身和盖两部分组成。盖面呈弧形,正中有一圆纽,周围立雕卜狮、卧虎、辟邪,兽之间阴刻兽面。尊外壁满琢别地阳起的夔凤纹和螭虎纹些光滑。樽一侧镂空一圆形把,上有凸起的象鼻纽,把下有剔地阳文篆书"子刚""款。底平,以三个等距兽面为足。

玉杯明代

高7.7、口径8厘米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白玉,细润,微有沁色。杯圆形,深腹,圈足。通体光素。两侧镂雕双螭,螭首略扁,额头上有阴刻"王"字,口微张,双爪伏于杯口,似窥视杯中美酒,尾分岔贴于杯壁,神态生动自然。此杯造型朴拙,碾琢精细,抛光极好,螭虎额头上的"王"字有元代遗风。

菊瓣形玉杯、盘明代

口径5.3、杯高5、盘径6.7-9.2厘米

北京市房山区大韩继村多宝佛塔内采集,现藏于首都博物馆。2套。碧玉质,玉较粗糙,灰绿色中闪黄并夹有黑色沁点。一块玉料制成,杯为圆形、细长菊瓣外凸内凹,镂空叶纹为柄,上端平雕椭圆形花朵,圈形足。盘为椭圆形,碾琢出双层菊瓣纹,中间圆形凹槽置杯,内饰斜格纹。出土时杯、盘上留有珠砂痕。塔内还有"大明万历庚子年制"银牌等明代器物。

玉壶明代

高12.7、腹径4.4 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白玉,质坚细润。由壶体和盖组成,盖上立雕一鸳鸯为纽,尖喙处有一小孔,以排列整齐的短阴刻线示羽毛。壶体圆,斜肩,鼓腹,子母口。壶的肩部浮雕两个兽面,单阴刻六只飞鹤,腹部减地阳起四尾鲤鱼在浪花中浮游。壶底雕琢成漩涡状,三个小涡纹为足。是明代早期玉作的典型作品。

玉执壶

才15口径5.3且来

之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薇于定陵博物馆。

方合主质,夹有给纹。壶细长颈,腹稍扁,倒龙首细流,耳形把,覆盆形盖顶上圆组套以活环与把相主,方为形图足。壶腹凸起桃形开光内阴刻"寿"字,左右对称刻有""字。并以花卉纹相托。玉壶配以有u形金托.

玉笔明代

通长21、笔帽径1.8 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色灰白,夹有少许沁斑。笔杆顶端平,通单阴线刻一条飞龙,龙身有鳞,四爪,张口露齿,阴刻双目,长发后飘,火焰尾,笔帽镂空六角形花纹两端阴刻细回纹。出十时残存已霉变的笔头。

玉剑格明代

宽6、高4.1 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董四慕村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色青白,局部有灰色及黄色绺纹。高浮雕螭龙纹。螭头部为灰色,口微张,凸眼、小耳、单阴刻线示脊骨、关节,双岔长尾,四肢伸展有力。

兽形玉镇明代

长5、宽3.4、高2.5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

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色温润,有黄色玉皮。圆雕一独角兽,四肢收于腹下,兽凸眼圆睁,拱嘴,圆凹形小耳,发毛卷曲,背部脊骨呈连珠形突起,尾毛卷曲。兽镇造型简练,琢刻精细,抛光好,入土后玉皮受沁,更显柔美。

太狮少狮形玉摆件明代

最宽33、高20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碧玉质,灰绿中夹有褐斑,材质坚硬。工匠以简单写实的设计构思,粗犷刚劲的琢玉技巧,圆雕双狮嬉戏摆件。太狮神情威武,目视前方∶幼狮抬头仰望太狮、双爪紧贴其身,温顺乖巧的神态令人喜爱。

鱼形玉佩明代

长7.1、宽3.7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温润细腻有土锈。透雕鲤鱼衔草,阴刻圈形眼,长背鳍,双岔尾。背面光素。造型简练,却是静中充满动感,琢刻细腻,反映明代小件玉雕的写实风格。

鱼形玉佩明代

长6.3、宽3.6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董四慕村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温润,夹有絮状斑纹。双面雕,鱼体肥厚。双彻技法琢鱼嘴,阴刻圈形眼,鱼体各部位以单阴线雕刻后再碾琢,展示出圆润的线条。扇形鱼尾边琢刻成齿状,齿状背鳍上有一圆孔,可穿绳挂系。

玉带钩明代

长14.2、宽2.5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碧玉质,温润中夹有黑色瑕点。带钩雕作龙首形,虾米眼、小耳、张口露齿,嘴平齐。拱起的钩背上镶有五个金托,内嵌红、黄、蓝宝石。龙额上宝石已脱落。圆形钩纽上阴刻灵芝纹。

玉带钩明代长11、宽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白玉质,细腻润洁。带钩雕作龙首形,细眼、小耳、嘴齐平,阴刻长发,拱起的钩背上镶有四个椭圆形金托,内嵌红、黄、蓝宝石。龙额嵌绿宝石,龙睛嵌猫睛石(已脱落)。椭圆形钩纽。带钩银金嵌宝,雕刻线条圆滑流畅,富贵华丽。

玉带钩明代长14.5厘米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白玉质,带土浸。龙首为钩,独角、小耳、嘴拱平齐。钩背上浮雕一螭虎,寓意"苍龙教子"。螭虎曲身向前,阴刻细毛发飘拂,圆纽上附一金别子。

玉组佩明代通长33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2套。佩饰共五排,顶有金钩。下系阴刻龙纹、花朵及卷云纹的玉珩、玉璃、玉据等,纹饰内描金。中间以珠串相连。

玉组佩明代通长61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2套。佩饰共十排。顶端为荷叶形婆金铜提头,两面均额刻二龙戏珠纹,并嵌有红、兰宝石。上部正中有环鼻与带环挂钩相连。下部有四个环鼻分别用黄色丝线组穿玉饰件。玉饰件以青玉阴刻叶片两两对组,每组之间以碧玉、玛瑙、绿松石、水晶、青金石等小颗粒雕刻的花朵、玉蝉、蟾蜍、鸳鸯、鱼、鸡等相隔。玉佩系于革带两侧,行走时撞击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玉带扣明代

通长13、扣直径6.5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幕出十,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日玉质,细润无瑕,纹饰中有土锈。带扣为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母扣。正面镂雕一只舟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纽,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并把两扣相连,开合自如。带扣琢刻精细,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泽。

镶金团龙纹玉带饰明代

长9.7、宽5.1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云头形金托,正面中心嵌白玉镂雕团龙一条,带饰两端嵌红、蓝宝石及珍珠背面两端有两个四合如意云纹方形纽。底部为花丝云形纹,四壁在花丝上嵌金锭、古钱、云头形等"八宝"花纹。

压圭明代

左∶长26.8,宽5.9,厚0.97厘米右∶长27.3、宽6.4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2件。青玉质,洁润细腻。左件青玉质,洁润细腻,正面两则各有一凹槽,槽内凸起竖脊,背而平素。造型端庄,别致;右件玉圭上尖下方,正而阴刻四山纹,纹样描金。四山分上下左右,象征东、南、西、北四镇之山,寓意"江山在握,安定四方"。为皇帝大典时所持之圭。出土时置于万历帝棺内西端。

金环玉兔耳坠明代

以、免高2.4厘米京出土,现藏于定终的州淀免竖耳、红眼睛、直立、抱杆,下有伯,作地通长8、兔高2.4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圆形金耳环下,系一嵌红宝石的玉免坠。玉色青白细润。免竖耳、红眼睛、直立、抱杆,下有。药状。

玛瑙带钩明代

长11.6、宽2.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细腻莹润,通体呈白色并均匀有黑褐色瑕点。带钩雕作羊首形,两只羊角随器形向后弯曲,生动自然,曲线流畅优美。钩的背部为一圆形纽。此带钩置于万历皇帝棺内。

心形玉佩清代

长8、宽5.7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

都博物馆。

羊脂玉,润洁无瑕。长方扁片形,镂空碾琢减地阳起流云纹。四角借云纹作倭角形,中央有一个圆形孔,两朵祥云盘在其中,佩两面纹饰相同,琢刻线条纤细繁密秀丽,抛光极好。

心形玉佩清代

长7.7、宽4.6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莹绿略透光、局部泛黄色或黑色瑕点。扁片形,以减地阳起镂空技法琢制。四角呈委角。佩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另一面为凤鸟,依附在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出土后仍极光亮。

秋叶葡萄形玉佩清代

清客3.2 厘米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的叶面也内凹,对称的阴刻叶脉清晰自然。背长6.7、宽3.2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为工质,温润细腻。扁片,镂雕的葡萄珠呈圆凹形,肥大的叶面也内凹,对称的阴刻叶脉清晰自处面平素。出土后仍保持极好的光泽。

玉盒清代

高6.6、宽4.8厘米

北京市密云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微泛灰色,局部有黄、褐色玉皮。盒为扁方形,子母口,用双彻、浮雕技法琢刻簸箕纹饰及三只老鼠,绸带置于盒两侧,寓意子孙万代。盖上雕一只小兽,盒底留有穿带孔,可以佩系。

玉人头像清代残高7.6 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玉质,色深绿。清理含经堂遗址时发现,出土时仅存有头部。人物脸部丰满,神情端庄、祥和。

荷叶形玉花插清代高20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灰绿中微夹黄白色绺斑。花插以一片肥大的荷叶卷曲成筒状,随形花瓣口下伏着一只蜻蜓似在小憩。器底透雕出荷叶、水草、慈姑,尖尖小荷才出水,一只田螺吸附在一侧,花插底部的荷叶上一条小鱼在缓游觅食,充满了恬静的田园风光,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玉作中常见题材。花插造型奇巧,精工细琢。

"平安如意"玉摆件清代

通长18.5、高13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碧玉质,局部泛灰色并夹有褐色瑕斑。造型仿古,立体透雕。工匠巧用一柄灵芝将壶、卤、凤相联。凤高冠、细眼、尖喙、拢翅、长尾后迤,立在灵芝一侧。壶为子母口,活环,盖顶雕灵芝为纽,壶侧为提梁卤。

龙凤纹玉佩清代

长6.5、宽4.1、厚0.8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尽于发品出在洞三佩巧妙运用镂雕、圆雕、阴刻等琢玉技法将一龙一凤以"S"形对拼组合成为长方形佩饰。构思奇特,工艺精湛。

鸽形纽玉印清代

高3、印面长2.1、宽2.1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青绿色中夹有絮状润斑。章纽浮雕一伸展双翅鸽子,以阴刻线饰眼及羽毛。鸽尾下垂处留一孔隙可穿系。印面光素。

银金玉镯清代直径7.5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白玉质,细密坚硬,莹润略有暇点。以单、双阴刻线琢刻出龙首相对的两条龙,龙嘴平齐,双角,龙鳞以细密的格子纹示。手镯内壁镶有金里,出土后仍有较好的光亮度。

玉如意清代

长34.5、如意头宽7.2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绿色闪黄,夹有绺纹。整雕过枝灵芝纹及宝瓶、编蝠,谐"福、寿、平安"吉祥意。

玉容器残片清代

残长23、残宽22厘米

残片最厚处4.3、最薄处3.1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

文物研究所。

青玉质,色灰绿,一面有明显火烧痕迹。残片外壁刻海浪纹,内壁残存阴刻御制诗文11行。从残片的厚度可以推断原器规格较大,明显的火烧痕迹可证于圆明园劫难中被毁。

玉山仔清代

宽31、高26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青绿色间夹有黄色皮绺。以浮雕、透雕双勾技法琢刻出穿行于陡峭山崖间的仙翁,手持藤仗,宽衣大袖,长须齐胸、神采飘晚,一童子手攀枝条在前引路,一童身背小筐,紧随仙人。山岭重叠松枝茂密、小桥流水。整器系子玉整雕,借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巧妙地融合在玉雕创作中。

玉杖首清代

长12.8、高4.4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温润如凝脂。杖首立雕,前端为变异兽头,中间为鸠首,杖尾似鱼尾略长。杖首两侧用减地阳起技法琢刻怪兽颈部。鸠颈部饰鳞纹,尾部饰卧蚕纹。怪兽胸部的三单徽线内饰六角纹。杖首其他三面连刻楷书御制诗及《乾隆己未仲夏》御题。乾隆己未年,为乾隆四年(1739年)。

玉印清代

高3、直径2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色白莹润细腻。玉工巧用红色玉皮雕刻独角兽为图章纽,兽口微张,四肢各关节部位饰以涡纹,分岔长尾盘于一侧,兽角下有一个小孔,可穿系。

玉玦新石器时代

左∶直径4.4、孔径2.2厘米右∶直径6.8、孔径4.6厘米

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遗址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宝坻区文化馆。2件。已钙化,器表呈象牙白色。玦体较细稍扁,内外缘有坡面,截面近椭圆形。玦体在一处割断而成一细豁口。

匕形玉坠新石器时代

长5.7、宽1.4、厚0.5厘米

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遗址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宝坻区文化馆。器表呈象牙白色,本色不辨。长卷舌形,光滑细腻。上端有一孔。

人面形石饰新石器时代

高3.8、宽2、厚1.2厘米

天津市蓟县青池遗址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质呈黑色。长圆形脸,面部微隆,单阴线刻划双目,蒜鼻隆起,口微张。双目两侧近额头处各有对穿一组,其中一组

已豁开。

玉猪龙红山文化

高10.4、宽8.4、厚4.0厘米

天津市武清区十四仓清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

玉白色泛灰。器作卷体兽形,器体粗厚。首如豸,身似蛇,双目圆睁,吻部前突,口微张,两耳上竖,鼻梁处刻多道皱褶。通体光素,背部上方有一圆穿。雕刻极其精细,具有红山文化风格。

龙形玉佩东汉

长8.2、高3.1、厚0.3厘米

天津市蓟县西关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玉白色纯净,质地润泽。器作片状侧身龙形,透雕。龙回首而望,独角上竖前弯,双目以阴线刻划,周身阳线刻如意形纹。

玉猪东汉

长9.9、高2.1、厚2.1厘米

天津市蓟县别山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白色,质地纯净,微透明。器作长条猪形,伏卧姿。造型较为写意,首尾随形作齐头,头部略尖。阴线刻出拱纹,又以典型汉八刀手法刻出象征性的各部位轮廓。

玉覆面东汉

天津市蓟县别山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余4件。玉白色纯净温润。眉遮一个,长梯形,长6.2、最宽1.8、厚1.7厘米;眼盖一个,大水滴形,正面微隆,光滑,长3.8、宽1.9、厚1.6厘米;鼻塞两个,作短柱形,高1.6、径0.6 厘米。此组玉为敛葬用玉,制作略显粗糙。

玉窍塞东汉

鼻塞高1.7、直径1.2厘米晗长3.7、宽2.4、高1.2厘米

天津市蓟县东大井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此组玉件所余3件,鼻塞一对。玉灰绿色,纯净光润。鼻塞作小圆柱体,晗一个。玉质较纯,温润。圆雕作简化蝉形,刻画手法介乎写意与写实之间。体扁平,正面微弧,无细部刻画,只以简练粗线刻出各部位轮廓。双目鼓凸,抿翅,上端略宽,下端渐收圆弧出尖表示尾部。为典型汉八刀作品。

玛瑙环辽代

直径4.1、孔径2.4 厘米

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塔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白色,纯净,透明,光素无纹。环截面呈四面瓜棱状,外壁中部出脊,残断经粘合复原。有墨两道,崩一处。该器形制规整,加工精细。

玛瑙塔模辽代

左∶高6、座底边长1.8厘米右∶高7.1、座底边长1.9厘米

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塔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2件。黄褐色。分别为五层和七层,由基座、塔身和檐组成,除前三部分外另有刹。双塔身为四面方体,基座底平。

水品佩辽代

左上∶高23、最宽处43厘米 右上∶高21、宽34、厚14厘米左下∶长46、高22、厚16厘米 右下∶长58、高22、宽32厘米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塔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4件。白色,纯净,透明。均为圆雕。左上器作菱角形,绕身刻三条主要阴线槽。右上器作狮子蹲伏状,回首双耳上竖,口部略尖,尾上翘,阴线示出四肢及身体轮廓,自背部向下有纵穿一个。左下器作海螺形,两端出髻形角。周身以宽阴线绕刻。右下器作盒,为龟形。头前探,以三道弦纹装饰伸出之颈项。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盖饰龟背纹。

水品珠串饰辽代长134厘米

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塔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白色透明。组件共分三种形制。枣核形,13颗,长1.6、最大径0.8厘米;六棱短柱锥形,3颗,高1.8、直径1.0厘米和0. 4厘米不等;大圆珠一颗。直径1.6 厘米∶其余为圆形小珠,共172颗。较大者1.1、最小者0.4厘米。

水品罐辽代

高2.8、直径2.1厘米

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塔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1对。白色纯净。盖与身以子母口相合。盖顶有一孔。器身略圆,直口,耸肩,敛腹,平底。内壁光滑。器形精致。

玉碗辽代

高3.5、口径5.9、底径3.4 厘米

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塔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玉呈酱黄色,不透明。器身多细绺。直口,圈足。口外沿装饰细阴线一周。

鹘攫鹅形玉牌明代

残长4.9、宽2.8、厚1.4厘米

天津市蓟县鼓楼遗址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玉泛灰。长方形,一侧残掉。透雕。正面刻春水纹样,一只海冬青紧紧抓住鹅之后颈部。残余图样中鹅之头颈残掉。背面沿四周刻连珠纹。雕工一般,但有元代春水纹样之风格。

项链才代

手均直径1.1 度米

天律市蓟县桃花园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0既。绿色。芙蓉石质球珠3颗,直径26厘米。大水滴形坠一个,高3.7、宽21、厚1.4厘米。小水滴形饰件4颗,高25、宽16、厚12厘米。扁椭圆形件一个,中间略厚,边缘渐薄,内中有一纵穿,长

48、宽4、厚09 厘米。

寿字形玉佩清代

高3.4、宽4.3、厚0.3厘米

天津市蓟县桃花园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白色,质地粗糙。薄片透雕,略呈梯形,圆角。透雕寿字,托以花叶纹,作工较精。

水晶六棱柱形饰清代

高55、最宽1.3厘米

天章市西青区小稍口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蓝色,质地纯净,透明。器作六面棱柱体,顶向上渐收成峰,下端有一孔供穿系之用。雕刻精致。

玉玦、石兽头新石器时代早期

玉玦∶直径4.5,孔径2,厚0.6厘米石兽头∶长5.1,宽1.8,厚1.5厘米

河北省易县北福地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玦为灰白色,环形有一缺口,磨制光滑圆润,光素无纹。石雕兽头的石料呈黑色,圆雕而成,长柱形兽头上仅有阴线作简单刻划。

双人面石雕像新石器时代

长3.5、高2.5、厚1.3厘米

河北省迁西县东寨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红色砂岩雕刻而成。人面高浮雕,呈椭圆形,眼嘴均用圆孔表示,眉及鼻部阴刻,刻痕深。背面有四个系孔。

玉猪龙红山文化

高14、宽10、厚3厘米

河北省围场县下伙房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器表由于浸蚀呈现白色。整体如"C"字形。兽耳肥大,双耳耸立,由三圈阴线勾划出圆形大眼,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器中央有一大圆孔,背有一小圆穿,皆由两面对钻而成。

玉猪龙红山文化高3.3、宽2.6厘米

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乳白色,有裂纹。猪首,双耳高耸,吻前伸,鼻间有阴刻皱纹。体卷曲,首尾相对,其外侧有缺口,内侧相连接。中部对钻大孔,耳后有一对钻的小穿孔。制作精细,形象美观。

玉璇玑商代直径7.4厘米

河北省藁城市台西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青玉质,大部分受沁呈白色,不透明,有光泽。圆形,中心有一对钻圆孔。旋玑外缘有三组距离相近的同向斜齿,每组斜齿有一齿牙。周身平素无纹,磨制光滑。

玉柄形器商代

左∶长6、宽2.4-2.6、厚0.3厘米右∶长7、最宽处2.5、厚0.3厘米

河北省藁城市台西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件。左件为青玉质,细腻莹润,表面平滑,局部有土沁。长条形,首端似柄,两侧呈凹腰形,尾端似斜坡状。柄首上下刻划两条横线,更能突显柄首。此件玉饰制作精致。右件为黄玉质。磨制光滑。长条形,两侧略呈凹腰形,尾端稍窄,尾末呈舌状。在凹腰部分上下各刻横纹一道。

人面纹玉佩商代高3.5厘米

河北省藁城市台西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青玉质,温润细腻有光泽。正面雅出人面形,背面内凹无纹饰,发饰用斜阴线刻画,面部用阴刻线表示出人的眉、目、唇、齿,两眉上挑,"臣"字形眼,高鼻起校,微雕出鼻翼。出土时握于墓主人右手,可能是套在手指上的装饰品。

玉戈商代

长39、最厚处为0.4 厘米

河北省藁城市台西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白玉质,温润不透明,多处受沁颜色不一。戈呈扁平状。上、下刃及锋末磨制锋利,一面磨出三条凸棱,另一面中间有切割痕,短柄,近柄端中部有一对钻圆孔,援上部两面有阴刻的菱形纹饰,周身磨制光滑。

玉玦商代

直径3.5、孔径2厘米

河北省藁城市台西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白玉制,色泽润。横断面为棱形,玦内侧较厚,外侧渐收呈斜坡状。无纹饰。

玉钺商代

长15.2、宽7.8厘米

河北省武安市赵窑出土,现藏于邯郸市博物馆。

玉质乳白色。器体扁薄,略呈长方形。尾端有五个扉棱,磨制精细,光洁闪亮

玉环战国

直径7.7、孔径4.2、厚0.5厘米

河北省邯郸市百家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青灰色玉,经严重浸蚀后呈深浅不一的黄褐色。平面圆形,内外两缘皆雕突起的边棱,两面琢隐起的变形龙纹。

龙形玉佩战国

长10、宽4.5厘米

河北省邯郸市百家村墓出土,现藏于邯郸市博物馆。青玉,有白色沁。通体镂空成龙形,两面相同,无纹饰。龙的躯体卷曲,回首爬行,龙体呈"S"形,中上部有一圆孔。

玉铠甲片战国

边长4.6-7.4、厚0.2-0.7厘米

河北省邯郸市赵王陵2号陵出土,现藏于邯郸市博物馆。7片。青灰色。形状有长方形、近方形、扁形、扇形等。每片均有数量不等的小穿孔,尤以6.8.10孔为多数,正面光洁明亮,四边多有加工的斜面,以便组合穿连。

龙形玉佩战国

左∶最长处12.3、宽9.9、厚0.3-0.4厘米右∶最长处12.5、宽9.9、厚0.3-0.4厘米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件。左件为黄玉质,局部受沁呈红褐色,有光泽。右件为滑石质。龙体扭曲呈弯曲状,吻部长而上卷,下唇长而合口。用阴线刻出椭圆形眼,龙尾向上卷曲与颈相连,龙身边缘有凸线纹。背面平素无纹。

凤形玉佩战国

左∶高9.4、厚0.4 厘米右∶高8、厚0.3厘米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件。左件为黄玉质,右件为滑石质。连体透雕,通体略呈"S"形。双凤头各自弯颈作回首状,头顶长冠高昂与身相连,圆形眼,嘴尖向下呈勾形,双凤通体边缘有凸线纹,立体感强。背面平素。

玉鸟战国

长7.1、最高1.1厘米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青玉质。鸟呈曲颈回首卧形。鼓额,圆睛,冠平齐凸背,躯体肥厚,尖尾细长,呈流线形。背部琢出几道斜纹线来表示羽翅,底部平滑,玉质晶莹光润,有玻璃光。雕琢巧妙,线条简练,表现静中有动的神态。

凤形玉佩战国

高9.8、宽9.2、厚0.4厘米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色玉质。单体透雕,双凤头作相对的方向弯颈作回首状。身躯弯曲翘尾,双尾相汇,呈鸡心状,凤为杏核眼,嘴尖向下成勾状,头顶冠为带状拖至脑后,腹下似一勾形足,凤身躯边缘内刻有一道阴线,边缘呈凸线纹带,立体感强,有光泽。背平素面。

1.《0180夏朝描金血丝玉圭,干货看这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_部分2》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0180夏朝描金血丝玉圭,干货看这篇!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_部分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