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商朝

春秋时期各国都遵守的战争礼仪,为何到了战国就被摒弃

中学课文中有著名的句子《曹刿论战》,其中一句话是与球相乘,在长勺子上战斗。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这段话说的是齐国伐鲁,但是开战前要先击鼓,而且击鼓还不能击一下,要三下之后才能发起进攻,成语一鼓作气就自这篇文章而来。

这里的鼓就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的一种——打仗前要击鼓,告诉敌方我要来攻击你了。除此之外,春秋及以前的战争还有其他的战争礼仪或者说是战争规则,总结起来有几点:师出有名、不趁人之危、不斩来使、不杀俘虏、约定地点和时间、打仗开始要有程序,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这还是打仗吗?

师出无名无所谓,丢个人就是借口。都到战前还费什么话,就一个字——干。

但在春秋时期是不行的,打仗就得好好遵守这些战争规则,否则就是不义之战。

礼仪之战中最出名的就是鸿水之战,同样出自左丘明的《左传》——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楚两国打仗,宋襄公迎战,他的手下子鱼说趁着楚国军队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我们打他吧,宋襄公说不行,子鱼又说他们还没成列,打吧,宋襄公又说不行,等到楚国准备好了,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护卫也被杀死。国人责备宋襄公,他还振振有词:受伤的人不杀,头发白的人不抓,依靠地势险要的不打。

今人看到这一段,估计都会在心里哂笑:宋襄公真是愚蠢至极,愚昧可笑。

那么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真的愚昧可笑吗?其实不然,存在即合理,战争礼仪能长时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科学性。

表面原因来看,春秋时期之所以倡导战争礼仪有几个原因:

  • 1、参战人员有许多贵族子弟,尊重战争礼仪符合上层利益。
  • 2、春秋时期处于奴隶制,普通参战人员很多是奴隶,属于私产,奴隶主不愿意私产受损。
  • 3、参战的规模大部分是一个县城与一个县城之间的战争,规模不大用不着拼的你死我活。
  • 4、周天子还存在一定影响力,各国必须给面子。

那么为何到了战国时期,这些表面原因不管用了呢?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下克上取得齐国大权,而大家长周天子并没有谴责,这件事成了各国混战的导火索,这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从此以后春秋时期一直坚持的战争礼仪渐渐被摒弃。

似乎是田常篡齐和三家分晋打破了战争礼仪的虚假和平,其实不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历史走向的还是生产力的进步。

战争礼仪不再被遵守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战争涉及的三个重要方面:人口、粮食、武器。

  • 1、人口:

由于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人口繁衍很慢,又因为连年打仗,人口消耗的快,作为可再生资源,按照自然规律,人口应该连年增加,但是春秋时期人口并没有得到明显增长,据史学家估算,春秋末年中原周边人口不足1000万。

打仗需要人,生产制造需要人,而人口恢复速度过慢,就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最重要的资源,那时的战争为何不杀战俘,不是仁义,而是因为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宝贵的财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为了获得人口,对外捕获战俘,对内奖励早婚早育,所以春秋时期的国力可以直接由人口判断,春秋五霸齐宋晋秦楚都是人口大国。

所以当时几项战争礼仪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人员消耗。

  • 2、粮食

决定战争残酷性的除了人,还有后勤,主要就是粮食。而粮食的获得又离不开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春秋时期人口数量相对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到了春秋末期,人口已经比以前多,而战国时期铁的冶炼又促进了农耕用具的进步,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粮食的产量提升。

战国时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利农举措——牛耕的使用,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使得人口因为耕种折损减少,效率增加。

战国时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李悝,他曾担任魏国任职主持变法,他统计过当时魏国农产量,一亩地大概可产粟一石半。由于当时度量衡差距很大,不确定当时的一石半是多少,据后世推算一石差不多60公斤,一石半就是180斤,亩产已然不错,而《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产量又增加不少。

  • 3、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最后活跃的时期,甚至春秋时期的战争被称为青铜时代的战争,实际上到了战国时期,铁器的冶炼和使用已取得很大进步。

青铜器和铁器比起来,弊端不少。

铜矿不如铁矿资源丰富,铁矿分布广泛易开采,铜本就不易开采,熔点和沸点还都比铁高,冶炼困难,冶炼期间还要加入其他金属形成合金,远不如铁器冶炼方便,简单说就是可获得性比铁差。

铜的质地较软,作为工艺品和佩饰合适,但作为武器和农具不行,青铜作为合金,比铜器质地坚硬一些,但与铁器相比,硬度和锋利度仍然差了不少。

铜的金属稳定性不如铁,铜器放一段时间,作为武器就不怎么能使用了,而铁器即使生锈,打磨后让人比较锋利。

铁器冶炼技术和锻造技术的发展,让战国时期的武器和农具都得到了发展,农具的发展提升了粮食的产量,粮食的增加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内循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口、粮食、武器都有了,可不是要打仗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杀人的战争,但到了战国时期,号称“人屠”的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40余万人,虽真实数字有待商榷,但表明那个时候的人命已不值钱,命如草芥的时代真正来临。

从此以后,再无战争礼仪。

作者:尔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左传》《史记》《青铜时代的战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春秋时期各国都遵守的战争礼仪,为何到了战国就被摒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春秋时期各国都遵守的战争礼仪,为何到了战国就被摒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6539.html

上一篇

100万招商朝朝盈?总结很全面速看!简七读财 | 奇葩“球迷险”、情绪宝、朝朝盈

下一篇

关于 A、商朝,你需要知道这些殷商文明和早期域外文明相似性的若干问题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从范蠡和文种的结局,了解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的重要

  •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从范蠡和文种的结局,了解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的重要
  •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从范蠡和文种的结局,了解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的重要
  •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从范蠡和文种的结局,了解遁卦初六“遁尾,厉”的退让时机的重要

B、春秋后期,干货看这篇!从曾侯乙墓“挖出的诸侯国”:百余古曾国青铜器苏州展出

  •  B、春秋后期,干货看这篇!从曾侯乙墓“挖出的诸侯国”:百余古曾国青铜器苏州展出
  •  B、春秋后期,干货看这篇!从曾侯乙墓“挖出的诸侯国”:百余古曾国青铜器苏州展出
  •  B、春秋后期,干货看这篇!从曾侯乙墓“挖出的诸侯国”:百余古曾国青铜器苏州展出

B、春秋后期专题之3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精神文明就已经达到了顶峰

  •  B、春秋后期专题之3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精神文明就已经达到了顶峰
  •  B、春秋后期专题之3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精神文明就已经达到了顶峰
  •  B、春秋后期专题之3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精神文明就已经达到了顶峰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第21集:春秋时期简介

  •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第21集:春秋时期简介
  •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第21集:春秋时期简介
  •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第21集:春秋时期简介

【 B、春秋后期】专题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 【 B、春秋后期】专题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 【 B、春秋后期】专题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 【 B、春秋后期】专题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 B、春秋后期】容易读错的历史人名(春秋篇)

  • 【 B、春秋后期】容易读错的历史人名(春秋篇)
  • 【 B、春秋后期】容易读错的历史人名(春秋篇)
  • 【 B、春秋后期】容易读错的历史人名(春秋篇)

【 B、春秋后期】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 【 B、春秋后期】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 【 B、春秋后期】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 【 B、春秋后期】简述历史——春秋战国之齐国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它是“春秋战国大变革”的见证者,“牺尊”与代国又有何故事?

关于 B、春秋后期我想说它是“春秋战国大变革”的见证者,“牺尊”与代国又有何故事?

B、春秋后期相关介绍,1948年7月26日,以“仿货”字样申报的17箱货物抵达上海强势馆,检查结果显示,这342件货物中只有3件是仿货,其余339件都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工作人员据此扣留了这批货物。 其中,包括1923年在山...